书城成功励志这些习惯是必需的
3861900000004

第4章 千里之行,始于习惯(4)

鸭子拼足了全身气力,背起了沉重的乌鸦。可是,没走几步,鸭子就觉得头上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撞击。他回头一看,原来乌鸦正用尖嘴啄他。

“乌鸦兄弟,您这是干什么?”鸭子不明白。“噢,没什么,这是我的习惯。”乌鸦回答得很顺畅。鸭子没在意,继续行走。可是又走了没几步,鸭子觉得自己的脖子被什么卡住了。他回头看去——嗯!乌鸦瞪圆了双眼,正使劲地咬自己的脖子。

“乌鸦兄弟,您别这样忘恩负义,不识抬举。”“什么?忘恩负义?不识抬举?简直少见多怪,这是我的习惯!”鸭子明白了,背上这种家伙,根本没什么道理可讲。

“好,那就抱歉了。我也有我的习惯!”鸭子说罢,快步奔入水塘,闷头游了起来。乌鸦的下场当然只有喂鱼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只小雌猫爱上了男主人,想嫁给他,但是猫没有办法与人结婚。于是它找到爱神维纳斯帮忙,爱神同情它,就把它变成了美女,男主人对它一见钟情。新婚之夜,爱神想:这个外形是人的猫内心是人还是猫呢?于是她就想试验一下。于是爱神放出一只老鼠,这个美女立即本能地扑上去准备吃掉老鼠。爱神发现这个美女内心还是只猫,于是就使了一个法术又把它变了回来。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可见,养成一种好习惯是多么重要!有许多人一直抱有“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不利。

因为上帝创造人类,制造了好人,也制造了坏人,而习惯也有好坏之分。譬如一个时常面带笑容、文质彬彬的人,一定处处受人欢迎。好习惯可以帮助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事业顺利。但如果染上赌博、喝酒、吸毒之瘾者,不仅终身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因此,

好习惯其实是生活的利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不二法门。

若是你对失败习以为常,你将易于接受失败的习惯感情,这种感情色彩,将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留下烙印;同样,如果你能建立起一个成功的模式,你便能够激励起胜利的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我们的习惯,也就改变我们的命运走向。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有条理。

芝加哥大学的本杰明·布鲁姆博士开展了一项对杰出学者、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前后长达5年之久。研究选取了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20位成功人士进行匿名访谈,其中涉及知名钢琴家、网球运动员、奥林匹克游泳冠军、雕塑家、数学家以及精神病专家等。此外,还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师进行了补充访谈,以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仔细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从中能够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以解释究竟是怎样的共同点使成功人士能有效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和普通人区别开来。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赋造就了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即不畏挫折与失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与完善。

思路决定出路习惯分两类: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行为之前先改变思维习惯,思维发生在行为之前。一个人很复杂,但是也很简单,简单到什么程度

呢?只要知道了这个人的思想,就可以预知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接受你的思想,那么他的行为也就在你的预测范围之内。

思维习惯,或者说习惯性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思维定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

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

一旦思维形成了定势,那么这种思维习惯就将决定你的思维成果。如果你的思维惯于开拓、创新,那么你就能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维习惯于凡事稳妥、没有积极创新的意识,那么你的大脑就只能产生保守的、步人后尘的观念。就如同你已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你睡前睡后连想都不想就会走进盥洗间。习惯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这就是习惯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一个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老头问。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两个吵架的人与这位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中的一方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父亲;另一方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即小孩的外公。

有人曾将这道题对一百个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个人答对。后来,又有人将这道题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天没答对,倒是他们的儿子答对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正是思维定势在作怪。

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与“男性”有联系的茶坊、老头等支持这种思维定势的“证据”。这道题如果从经验出发,就不容易答对,反之,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思维“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