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些习惯是必需的
3861900000007

第7章 千里之行,始于习惯(7)

习惯是习惯者的墓志铭

习惯的养成,好似通过一再的重复,细绳变成了粗绳,然后再进一步变成绳索。每一次我们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增加并强化它,绳索又变成缆绳,再变成链子,最终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把我们的思想与行为缠得死死的。

有这样一个关于习惯的哲理故事: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其实成年的大象完全有能力把小树连根拔起。但是它为什么甘心被地面的小树桩拴住呢?

问题出在大象的习惯上。这只大象自出生以后就一直被拴在树桩上。它一直尝试着拖呀拉呀,树桩却纹丝不动。最后这只大象“知道”自己的举动是毫无用处的。“我不能挣脱这根树桩,尝试也没用。”它一直这样认为。等这只大象长大以后,有足够的力量挣脱这根树桩的时候,它却没有进行再一次的尝试。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没想到,有一天驯虎人不小心,摔在地上,流了许多血。而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就在于他摔跤之后竟然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结果老虎一舔而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掉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老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一位哲人说:我们真正的敌人就是自己。很多习惯之所以不易纠正,因为这是多年积累、逐步养成的;即便现在有意识重新建立好的习惯,仍然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习惯,但具体做起来遇到障碍的原因是难以与“多年的习惯”抗衡。因为我们处在习惯中,大多数人便不知习惯的好坏,也从来没有算计过哪些习惯能为我们的生活加分,又有哪些习惯让我们不断地“坏账”。

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有时候,习惯的力量可能大大阻碍了我们的前进。曾有这样一个科学实验,当你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时,它会立即蹦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人冷水中,慢慢把水加热,那么,他将怡然自得地呆在水中而浑然不觉。水

温逐渐增高,直到为时已晚。其实,我们非常像冷水中的青蛙。如果变化是逐渐的,我们也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小心!或许,你就是那只即将被煮沸的“冷水中的青蛙”!

美国有位企业家曾谈及他小时候的一则故事。他说,小时候我很喜欢到叔叔的农庄去玩耍,在农场里无拘无束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戏。不过,除了游戏,农庄还教会了我许多农活,也让我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这样一课: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过农场。当叔叔带着我慢慢靠近用来阻挡家畜的电篱笆时,我不禁暗自揣测起来,我们怎么能从电篱笆那儿穿过呢?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际,叔叔令人吃惊地用手压住电线,挺身跨过了篱笆。

他竟然没有遭到电击,我惊讶得目瞪口呆。叔叔回头招呼我时,我还是犹豫了。这毕竟是一道能让人致命的电网啊,而我曾无数次听到过切勿靠近的警告。叔叔看出了我的犹豫,便向我解释,其实电篱笆没有必要一直都带电。家畜遭到几次电击后,记住了这个教训,就再不会靠近篱笆了,这时电篱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看到篱笆外的草甸是那么青葱,与篱笆内稀稀浅浅的草坪相比,一定会让家畜垂涎三尺。这就是过去的经验导致的习惯最终战胜了美食的诱惑,让它们在篱笆前永远踯躅不前。

于是,他从这件事悟出这样的道理:我们过去的成就并不代表我们所有的潜能。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堵并不带电的篱笆墙呢?这些自我强加的条条框框,最终演变成了阻碍你充分发挥潜能的习惯。当旧习惯阻碍了你,那么去改掉它们吧,去跨过那道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篱笆吧。千万不要任由过去的经验扼杀了你的未来。记住,改变习惯是关键!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它们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无疑再次说明,有目的地生活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改变某些不好的习惯,而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却选择了“不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我们不想改变,因为我们曾经成功过;我们不想改变,因为我们曾经受益于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在习惯中自我陶醉,在习惯中慢慢老去……但有一天,当掌声越来越稀少、鲜花越来越暗淡,在行走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高墙时,你才蓦然发现,你曾经的骄傲早已荡然无存。曾经的经验变成了桎梏,昔日的模式正在蒙灰。检讨自己,你会发现很多的失误源自你的习惯、你的固守。

人的构成有两部分:有形和无形,即肉体和思维。这两部分互相影响,而且要保持一致人才不至于痛苦,内外不协调会导致人不舒服。这就是内外协调,表里一致。所以思想、行为、习惯、命运之间就有了高度的联系。办事认真,对原则不喜欢妥协的人可以做审计;对数据敏感而不觉枯燥的人可以做会计;善于同人打交道,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朋友的人可以去做市场营销。这就是习惯、性格同命运的关系。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00名儿童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天才”儿童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智商为130。成年之后,又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之所以产生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甚为缺乏。

另外,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脉相承,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往往在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习惯应该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