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窄是取祸之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活得轻松、潇洒、磊落;心胸狭窄,一事不顺,便心存憎恨,一句话不顺,就耿耿于怀。心灵上栽满荆棘,思想上遮满云雾,整日郁郁,常年忧虑,就无异于自戕自害。中国人津津乐道:“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风物长宜放眼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靠智慧的灵气、人品的高尚活着,不只是为了一时的显赫或地位而活着。大智者宁争一分才华的短长,不争一寸名分的高低。因为才华与生命价值成正比,而名分是虚幻的,不能与生命的价值等量齐观,更不必为此劳神伤感失望。要走出狭隘的“牢笼”,走进那灵气可以自由发挥、心灵免遭无端伤害的“君子坦荡荡”的大世界。
宽容的人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用自己开阔的心胸容纳别人,原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狭隘的人则不然,常常对自己的错误熟视无睹,对别人的小小过失却锱铢必较甚至睚眦必报。这样不但对方改正不了错误,反而积怨越来越深,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每个人都应培养宽容的心胸,彼此容纳,互相谅解,我宽容别人,别人也宽容我,形成一种良好的宽容氛围。
东晋著名的大将褚衰,有一次坐船去送一位客人去浙江,晚上投宿在钱塘县的驿亭中。可是不巧,这天晚上钱塘县令也正好送客人来到这里,亭吏不认识褚衰,所以为了招待县令,就把褚衰赶了出去。褚衰既不解释,也不争辩,拿起行李就来到江边的牛屋住下了。不久,钱塘潮水涨起,县令沈充观潮来到此处,远远地看见牛屋里竟住着人,就感到很奇怪,忙问亭吏是怎么回事。亭吏如实回答说:“昨天有一个北方人来投宿,因为你们这些嘉宾光临,所以只好叫他住在那里了。”沈充于是傲慢地叫道:“嘿,北方佬,过来吧,快快报上你的姓名,我可以给你一些饼子吃。”褚衰大小也是个人物,受到别人如此嘲弄,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了。可他还是不亢不卑地回答:“我是河南的褚衰。”短短的一句话,一下子就把沈充镇住了。沈充当然知道褚衰的大名,现在把褚衰冒犯了。他非常恐慌,很希望褚衰能痛斥自己和那个亭吏一顿,但他见褚衰一句责难的话也不说,只好命令手下的人鞭打亭吏,但没想到却被褚衰阻止了,于是他又只好吩咐手下杀鸡宰羊,盛宴款待褚衰,并负荆请罪。褚衰为了不使沈充难看,毫不犹豫地赴宴。酒宴上,沈充一个劲儿地赔不是,褚衰却表现得毫不计较。
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沈充的心胸狭窄和褚衰的宽容大度。
狭隘的人往往对别人抱有成见,总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周围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愤世嫉俗,永远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总把错误推给别人,从年轻愤怒到老。遇上有人过得好,都想咬人一口,斜视久了的眼睛看什么都不顺眼。其实没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委屈,可以大哭一场;想乐时,不妨大笑几声。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地抱怨对面的太太太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也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人衣服洗不干净。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的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狭隘的人是不是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点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看,狭隘往往是一个人因为某些生理缺陷或其他因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所以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缺陷,只有讳病忌医,采用鸵鸟政策,即像鸵鸟那样,一遇威胁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头和前身躲藏起来,而不顾露在外面的屁股。
狭隘的人缺乏友善、宽容之心,他们容不得别人的进步或获利,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因此面对别人的成功,他就气极眼红,嫉恨对方,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他们更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他们心中无正事,骨中无正气,只注重个人的利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以为很聪明,不知恰恰是愚蠢之极。
有一次,一个很傲慢的观众在演出的幕间休息时,走到俄罗斯著名的马戏丑角杜罗夫身旁,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还好。”“是不是如果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丑怪的脸蛋呢?”“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您那样的脸的话,我一定能拿到双薪。”
有一个不甘安于现状的农民,对自己的玉米田收成很不满意,于是四处打听,买来优质玉米种子,果然获得了大丰收。他的邻居在惊羡之余,都托他帮助买些新种子,可是这个农民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拒绝了邻居们的要求。不知为什么,从第二年开始,他的玉米收成差了,到了第三年产量更是明显减少,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优质玉米,接受的却是邻居地里劣等玉米的花粉。
懦弱之心要不得
铁肩担道义,巨手擎青天。在许多时候,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不在于才能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勇气。有足够勇气的人可以闯关夺隘,勇往直前,平庸者则只能畏首畏足,却步不前。爱默生说:“除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哄骗你离开最后的成功。”柯瑞斯说:“命运只帮助勇敢的人。”中国的庄子则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意思是:勇敢的渔夫可以在水中行走不躲避凶猛的蛟龙,勇敢的猎人可以在陆地上行走不躲避凶猛的犀牛和老虎,明晃晃的尖刀架在脖子上,而视死如归的,一定是刚烈之士。明白失意在于命运,得意在于时运,大难当前而无所畏惧的,是圣人的勇敢。可见古今中外,人们所钦佩、称道的都是勇敢,尽管勇敢的性质、勇敢的表现形式不同。遇事不退缩、勇往直前的人,在关键时候能迅速做出英明决断,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而敢为天下先,敢做敢当,面对邪恶势力毫不屈服,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懦弱则不然。对于懦弱者来说,总觉得太多的失望和无奈压迫着自己,该反抗的不反抗,不该忍的却都忍了,于是妥协再妥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主旋律。向罪恶妥协,向不完善的制度妥协,向不美满的婚姻妥协,向流行的庸俗标准妥协,向名利妥协,向贫穷妥协,向虚伪妥协,太多的妥协使他们心力交瘁,整天是一副毫无生气的面孔。正如一位懦弱者的自白:“我总觉得自己像一只乌龟,每次探头都得小心翼翼,更像一只鸵鸟,遇到危险总是把头藏起来,顾头不顾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胆量越来越小,他们既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更不敢维护大家的利益。他们树不起正气,也谈不上勇气,更可怕的是,一旦冷漠、懦弱了,便不再关心真、善、美,不再相信奇迹,整个社会便陷入万劫不复的黑暗境地。
南唐后主李煜生性懦弱,虽然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尽恩宠和溺爱,但是在兄弟之间单独相处的时候,他很害怕兄长。有一次他的哥哥李弘冀带着他们几个弟弟一起玩,见到一个僧人,僧人一见李煜就说,李煜有帝王相。这时李煜忽然发现哥哥李弘冀正以凶狠的目光瞪着自己,于是他感到不寒而栗,担心僧人的话会给自己召来杀身之祸。
又有一次,李弘冀打了一次胜仗,押回几十名俘虏。他们的父皇李璟,不让杀这些俘虏,可是李煜亲眼看见哥哥李弘冀抡起大刀,将一个个俘虏的头砍了下来。那个场面惨烈到了极点,吓得李煜夜夜做噩梦,他由此想到小时候僧人说自己有帝王相时,哥哥那双可怕的眼睛。他担心,如果今后哥哥猜疑自己有争夺皇位的心思,会不会也用这样残忍的办法来对付自己,于是他害怕极了。从此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整天埋头填词、练书法和绘画,深居宫中,与宫女戏耍,对国家政事不闻不问。
做了皇帝之后,懦弱的本性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北方的宋太祖早就有吞并南唐的野心,李煜也非常了解这一点,但是他只是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南唐的樊若冰,后来投奔了宋朝,给宋太祖出谋划策要侵袭南唐,很得宋太祖赏识,委以重任,到任后,请求宋太祖把自己的亲属从南唐接来宋朝,以免遭到南唐的加害。宋太祖立即命令南唐把樊若冰的家属送到宋朝。当时南唐大臣都奏请李煜,诛杀叛贼的家属,以除后患。可是李煜不敢,还诚惶诚恐地派人把樊若冰的眷属送到宋朝去了。南唐英勇善战的大将林仁肇给李煜出主意,让他派自己带兵偷袭宋朝的弱处。李煜一听,就吓得冷汗淋漓,连忙说:“不行,不行,这是惹火烧身。一定会断送我南唐江山的。”
后来又一大臣卢绛也向李煜献策,让他出其不意先灭掉吴越,这样就可以壮大国威,宋朝就不敢轻易出兵对付南唐了。李后主听了,又视为洪水猛兽一般,没等卢绛说完,就让他退下了。
宋太祖见李煜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起来,对南唐步步紧逼。他用离间计,使李煜怀疑林仁肇与宋朝勾结,使得李煜杀死了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战将。这时,南唐中书舍人潘佑向李煜连上六道奏章,希望皇上能注重治理国家,罢免酒囊饭袋之类的公卿将相。李煜不但对此不予重视,而且因为潘佑最后的奏章中的锋芒直指自己,所以恼羞成怒,在奸臣的谗言作用下,又派人捉拿潘佑,潘佑气恨交加,自杀身亡。
南唐损失了林仁肇和潘佑两位大将,使得宋太祖喜出望外,他抓住时机派人对李煜说:“朝廷要修天下图经,独缺江南版图。”李煜对宋太祖的野心心领神会,但是不敢违抗宋太祖的旨意,连忙命人送去了一本版图。宋太祖由这本版图清楚地知道了南唐各州的距离和人口分布情况,于是从容地调兵遣将,准备攻打南唐。李煜听说后,马上上表宋太祖请求接受大宋的册封,但宋太祖根本不理睬他的请求。当他听说宋军攻进城来了之后,吓得脸色苍白,听到城里到处都响彻着宋军的咚咚战鼓声和号角声,并且伴随着震天的冲杀声,他于是手足无措,他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是殉国还是投降。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宋兵已经冲进了第一道宫门,于是李煜只好迈着沉重的脚步带领属下出宫递交了投降书。“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宋军将领把李煜等押到船上,送到宋国的都城汴京。后来被宋太宗找了个借口,赐毒酒害死了他。
由于懦弱,南唐后主李煜终于遭到了亡国杀身的悲惨命运。
懦弱的人常常喜欢独善其身,幻想着自己不去招惹别人,别人也就不会来招惹自己。其实你不犯人,人却未必不犯你。
东周时,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死得早,没有留下儿子,于是他便把宠妾仲子纳为继室,仲子生了个儿子叫轨。惠公打算让轨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是由于惠公死的时候,轨还很小,所以朝中的大臣们就在惠公的儿子中间选了个年级最大的为君主,这就是鲁隐公。
鲁隐公虽然非常贤明,但是由于从小就不受惠公喜爱,处处小心翼翼,所以养成了懦弱、谦让的心态。他知道父亲活着时喜欢轨,而且想让轨继位,就常常对别人说:“国君的位子本来应该是我弟弟轨的,我只是暂时替他管理一下。”
公子翚一向贪婪权势,他向鲁隐公要太宰的职位,鲁隐公对他说:“等轨当了国君的时候,你向他要吧。”公子晕听了,便对鲁隐公说:“据我所知,锋利的器械一旦拿到了自己手里,就不能随便地把它给别人,现在你已经做了国君,国人对你又很拥护,将来应该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应该总是说替别人代管,这样会让人产生非分之想的。现在轨已经长大了,你应该尽快除掉他,以解心头之患。”鲁隐公一听,忙捂住耳朵说:“你怎么胡乱说这些犯上作乱的话,我已经在城外造好了房子,准备很快把帝位让给轨,然后去城外养老。”
公子晕退出来后,越想越害怕,他担心自己的话传到轨的耳朵里,那将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危险。于是他决定来个恶人先告状,他到轨那里对轨说:“鲁隐公觉得你长大了,害怕将来你和他争夺帝位,所以暗中派我杀了你。”轨一听,非常紧张,忙问公子晕有没有解除危险的好办法,公子晕说:“既然他不仁,那么你就不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先下手,派人先杀掉他。”轨担心地说:“鲁隐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皇帝了,根基很深,事情如果办砸了,会引来杀身之祸的。”公子翚说:“你不用担心,我会把一切都安排好的。”轨感激地说:“如果事情办成了,我一定让你当太宰。”
在公子晕的一手策划下,懦弱、谦让的鲁隐公终于被杀死了,公子晕终于当上了太宰。
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谦让过了头,就变成了懦弱,总是吃亏,让坏人钻空子,最后导致自己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