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玫瑰花开怎么办
3862600000007

第7章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理智

--保持一颗平常的异性交往心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异性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再好的父母和老师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所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会交往。然而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父母,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干涉和限制孩子的异性交往,不能用平常的心态鼓励孩子的异性交往。请父母们回想一下,您是怎么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是仅靠父母的说教?还是靠自己的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当您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渠道,您怎么让孩子学会交往呢?又怎能让孩子正确地与异性同学相处呢?当然,鼓励不等于放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千古名言。我们只是建议父母们,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即使出一些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尊重与信任。

1.少男少女的交往,不该被剥夺的权利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老师以及父母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同学深感困惑不安的问题。

男女同学之间应该不应该交往?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丰富的完善个性,有助于少男少女更稳妥地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同异性交往能获得与同性交往所得不到的知识、经验及个性品质。如男同学比较粗犷、坚定、豁达、热情;女同学大多感情温柔细腻,考虑问题比较周到细致,善于体贴人,言语能力较强等。男女同学通过交往就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有的研究认为,成功的男性除了具有男性常有的优良品质外,身上还具有女性的一些特质;而成功的女性除了具备一般女性的优秀品质外,身上也具有男性的一些品质。可见,同异性交往,吸取异性的优秀特质是有利于一个人全面发展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教,在男女之间画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一个女子被一个不相识的男子碰了一下手臂,这个女子就心甘情愿地将那条手臂砍下来,以示贞洁。这是何等的愚昧!这种事情在今天是决不可能发生的,但不能说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已经得到彻底清除。当年鲁迅先生所嘲讽的“见一封信,疑是情书了;闻一声笑,以为是怀春了;只要是男人来访,就是情夫;为什么上公园呢?总该是赴密约”一类的现象仍然可以见到。一些中学生之所以慑于同异性交往,恐怕同封建伦理观念的作祟不无关系。且周围也确有一些人,包括老师、家长和同学,对男女之间的交往有着高度的警觉和敏感,喜欢大惊小怪,指手画脚。因此,同学们对同异性交往顾虑重重、畏畏缩缩也就不足为怪了。

常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也可能招致一些误解和非议,你大可不必为此而烦恼。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身正还怕影子斜?只要能树立起正确的交往观,不超越同学之间交往的正常范围,就应该积极主动,大大方方,不卑不亢。

如果自己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受到父母的误解怎么办?这里,首先要理解父母,其次要设法消除这种误会。要知道父母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一种爱,而且,这是一种负责的、严肃的爱。他们是过来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中学生感情丰富,幼稚单纯,因此,担心孩子与异性同学在交往中缺乏理智,陷入情感的漩涡,发展为“早恋”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习和进步,甚至为此而断送了前程。因此,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应该给予理解。退一步说,即使父母的误解使自己受了委屈,但这起码可以提醒你时刻掌握同异性交往的适宜度,免得走入误区,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千万不能以误会对误会,以顶撞和唱反调去对待父母的一片爱心。

师姐忠告作为孩子应耐心仔细地听取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正确指导,尤其重要的是,以学习上更加刻苦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来解除父母对你的担忧和误解。

2.正确看待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上了初中的王玉莹变得很爱交朋友了,她不只同女同学交朋友,也跟男同学交朋友,经常约男同学到家里学习、上街玩和郊游等。她的父母对此颇为担忧,怕女儿跟男同学交往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进入青春期,人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和释放性心理能量。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开朗、活泼的,心理不受压抑。

正常的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有利于男女同学的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还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渗,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和活动中互激。但一定要区分开友情和爱情。友情(也叫友谊)是以友爱为出发点,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之间的深切感情;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爱情是两性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理智、道德、意志来实现,需要负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青年交友,包括交异性朋友的好处总结为8条:

带来稳定感;度过快乐的时光;获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经验;发展宽容大度和理解力;得到掌握社交技能的机会;得到批评他人和受他人批评的机会;为将来提供求爱的经验;培养诚实的道德观。

青春期青少年的交友往往是凭直觉的、纯洁的,对这种友谊父母应当格外尊重和鼓励。让孩子参与自然的集体的异性之间的交往,要告诉他,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形成一种人为的紧张和过分激动的心态;也不必因对某个异性有好感,愿意与之交谈、接触,就认为自己爱上了对方,或以为对方对自己有情,错把友谊当爱情来追求。家长也不要把青春期的异性交往看做是“早恋”,是一种“错误的要求”或“会闹出乱子的坏事”,而想办法去“制止”、“拆散”.

家长要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对待异性朋友,控制性冲动,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思潮。有人认为只要女孩愿意,男孩不吃亏。实际上,那是人品问题,男孩一旦放纵自己,不仅给女友带来灾难,同时也使自己产生强烈的罪恶感。

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呢?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应过分随便;不宜过分冷淡,也不该过分亲昵;不可过分卖弄,也不应过分严肃;仪表要端庄,举止要得体,态度要稳重,不在异性同学面前说一些难听的粗话、脏话,以免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浮、不严肃、不庄重的感觉。以下四条有助于异性交往。

(1)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补充因性别差异带来的体能、性格、性别角色的不足。

(2)胸怀坦荡,平等宽容,以诚相待。

(3)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没有特殊需要,不单独约会。

(4)注意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性冲动,避免由于朦胧而产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理智地有分寸地对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轨,尤其对待“性诱惑”要敢于说“不”.

3.男孩女孩的交往:除了正确引导,别无选择

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教育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常常令家长们头疼、有苦说不出的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好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问题呢?

“大禁”方针一直是我们许多父母一贯采用的方法。可是,社会正在进步,现在已不是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愚昧的时代,而是个开放了的、信息化了的时代,封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事实上,假如请家长们回想一下,你们的“大禁”方针效果如何?“禁”得怎样?可以想像,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摇头感叹:“哪里禁得住哟!”

确实,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与异性同伴交往,全然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其实很简单:异性交往为青春期孩子发育成熟所必需。违背了自然规律的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以下的科学结论家长必须明确: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无萌动之情是一种发育迟滞的表现,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萌动之情愈禁愈不能止,所谓“物极必反”,正确引导才有“效果”.

男孩与女孩的交往,是孩子正常交往的一部分,丝毫不必大惊小怪。鼓励这种交往,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情感的发展更健康、更完整。

禁是禁不了的,除了正确引导,我们别无选择。

孩子的异性交往能够健康、有益,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引导。鼓励之下,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一扫而光,自由而无压抑感并获得对异性交往需要的满足能使孩子充分获得自尊的体验,爱的施与和爱的获得,能够使孩子的性别角色获得愈加巩固,让他们深深体验到人格的完美、生命的可贵。

鼓励,也绝不是一味放纵,应该有一个“分寸”.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家长必须给他们以明确的指导。

(1)认识友情与恋情的区别友情不等于恋情。友情可以发生在同性和异性之间,而恋情只会对异性产生;友情是对着大伙儿的,不排斥其他人的,而恋情则是单一的,排他的;友情是公开的,是可以共同分享的,而恋情常常是隐蔽的,自私的。帮助孩子认识到二者的不同,以便他们经常检查自己和别人的感情含义,保持一定的警觉。

(2)避免不必要的外表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青春期的孩子正值情窦初开,在非正常情况下异性之间身体各部位的接触都会产生“异样的感觉”,容易令人想入非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假如这窗户老对一人开着,别人的心里就会不自在或产生其他的想法。应当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减少或避免外表接触。

(3)求广泛忌单一与异性朋友的交往,要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友伴保持良好的关系。

师姐忠告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愿孩子们能够珍惜和把握好自己宝贵的青春,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同步成熟,顺利地度过这充满着危险,却又充满着希望的青春期,走向更加缤纷灿烂的人生。

4.摒除异性交往的心理屏障

世上有孤独的人,但很少有乐意孤独的人。人可忍受一时的孤独,但决不可忍受一世的孤独。人大都乐意交朋友,更希望有异性朋友,许多人如愿以偿;也有不少人哀叹“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其实,这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特别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不正常,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着交友的心理障碍。

(1)闭锁心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袒露,容易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闭起来,出现闭锁心理。有人在向高中生调查“有烦恼向谁倾诉”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了“对谁也不说”.有位学生还在问卷上补充道:“这些都是我最忌讳的问题,我对谁都不愿说,对你们也一样。”这种闭锁心理的存在,妨碍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试想,一个对谁都不信任,不能开诚布公的人,又如何获得真正的友谊呢?

(2)防御心理有的中学生朋友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对人与人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谊存在表示怀疑,往往比较敏感、有戒心,害怕朋友欺骗自己,出卖自己,甚至常发出“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慨叹,因而不敢与人坦诚相见。有这种心理的同学,对交友缺乏信心,顾虑重重。其实,只要我们以诚待人,又何愁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请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3)自卑心理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时常表现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想像成功的少,想像失败的多,感情脆弱,多愁善感,自惭形秽,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又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因而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从容大方地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许多获得真诚友谊的机会。因为一个连自己都瞧不起的人,又如何让别人瞧得起呢?自卑是一种误区,无论它出自什么原因,自卑的人等于自我剥夺了做人的权利。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振作起来,将自己投入到集体的熔炉之中,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那么渺小,之所以自感渺小,原来是由于自己没有站直的缘故。

(4)骄气和娇气骄气和娇气是友谊大门的丧门神。骄傲自满的人,听不得别人的劝告,看不起别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从而影响朋友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娇气也是妨碍友谊的因素。有的中学生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依靠别人,如呼仆唤奴般地使用朋友,只想让别人照应自己,自己从不主动帮助别人,这种人是难以得到持久的友谊的。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沾有“骄娇”二气,一定要注意克服,要学会与朋友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成为异性同学交往中受欢迎的角色

中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都渴望赢得对方的喜欢。那么,什么样的男孩、女孩才讨人喜欢呢?有的学生认为,男同学英俊潇洒,女同学温柔漂亮就能讨人喜欢。固然,美丽的外表极易吸引对方的注意,并产生好感,因为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从其外表入手的,但是,随着个体理性认识的增强,彼此了解的加深,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仅注重其外表的俊美,更注重一个人的内涵,特别是个人的人品、学识、能力等。如果一个同学长得很美,但其内心狭隘、自私,在同学之间搬弄是非,学习上懒散,不求上进等,是肯定不能赢得异性的喜欢的。另外有的学生不注意交往,过早地追求恋爱,一旦恋爱上后,终日沉迷于二人世界,疏远了周围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就会逐渐淡漠起来,这样只关心两个人的世界的人也是不会赢得别人的喜欢的。因此,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要对性意识的觉醒和性生理的成熟进行理性调控,不要过早恋爱,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投入人际交往,不要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某个异性身上。

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呢?

(1)符合期望,塑造角色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只要他(她)处在某个位置,他(她)就必须遵从社会对这个位置的要求。这个位置就是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个体扮演了某个角色,他(她)的言行举止就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否则,社会就会排斥他(她)。社会对男、女角色应该具备的品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根据传统的观点,男性应该高大英俊,体魄强健,力量过人,举止潇洒,聪明睿智,学识渊博,能力超人,正派负责等,女性应该容貌美丽,活泼开朗,温柔可人,聪明灵巧,品行端正,作风正派等。在这些品质中,相貌是天生的,是个人无法改变的,所以社会不会苛责一个人的长相。但是,像性格、品行、作风、学识、能力等后天环境所形成的品质,则是个人通过努力能改变的,因此社会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很严格,所以个体在这些方面要努力塑造自己,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

(2)对人真诚,做事坦率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热情奔放,渴望交友,这对扩大学生们的交际面,增加社会知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学生虽然交往频频,但知心的朋友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朋友敷衍,不真诚,时间一长,别人就认识到他们的虚伪,就不再与他们交往,以前的朋友也会逐渐疏远他们。因此,交往一定要真诚,对同学、朋友要坦诚相见。

对别人真诚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而一个受到别人尊重的人总是喜欢尊重他(她)的人,并愿意与之交往。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愿意与诚实可靠的人交朋友。因此,真诚是赢得他人喜欢,建立友谊的基石。

异性之间的交往更需要真诚坦率。有些学生视异性之间的交往为不正当的事,交往中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欲言又止,使本来正常的交往产生了隔阂,使本身并不复杂的事情变得复杂,这样反而影响了异性之间正常友谊的建立。有些学生认为,男女学生之间的喜欢就是爱情,一旦男女学生交往密切,就认为他们在谈情说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异性同学之间完全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但首先得真诚,其次得摘掉“性”的眼镜。与异性同学轻松自在地去看一场电影,跳一跳舞,去郊游一次,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都有助于友谊的培养。

(3)学会微笑,充满自信微笑是交往双方相互接近的入场券,它能给人亲切感,最容易使两颗陌生的心贴近。

微笑是欢迎的表示,友好的表现,它可以使人放弃警惕、戒备,让人感到温暖、友谊,使两个本来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

微笑是粘合剂,可以弥合两个人之间的裂痕。微笑是消融剂,可以消除一切误解和不快,使两个充满隔阂、怨恨的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好。

一个表情冷酷、自视清高的人,即使其内心非常真诚友好,也不容易赢得别人的喜欢。微笑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心的快乐、自信、热情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有人将人的脸色比作心情的晴雨表,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面部表情。

微笑具有感染性,微笑着面对人生,微笑着与每个人打招呼,那么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以微笑。任何人都愿意与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的人交往。现在,有些学生把男生的横眉怒目视为“酷”,把女生的冷若冰霜看做“靓”,实在是对“酷”和“靓”的最大误解。男生的微笑使人感到友好、自信,女生的微笑使人感到温柔、真诚。因此,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学会微笑,随时保持一份好心情,既让自己感到愉快,又受到别人的欢迎。

(4)充满同情,善解人意每个人都渴望关心,需要帮助,而只有充满同情心的人才具有爱心,才能主动去注意并发现别人的困难,热情地关心并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只有善解人意的人,才能使双方的心理得到沟通。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出现一些波折,发生一些误会,这就要求交往中的个人要善解人意,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从而化解矛盾,消除误会,赢得广泛的尊敬和喜爱。

(5)注意穿着,打扮得体个人的衣着打扮常常给他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影响着别人对个体的长时间的看法,并决定了是否继续与之交往,如何交往,因此,学生的衣着打扮要得体。男生的打扮应以健康向上,整洁美观,充满朝气为特征;女生的打扮应以活泼健康,恬淡优美,洁净爽快为特征。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十六七岁的小伙不应打扮成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不能穿得像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而十五六岁的姑娘也不能打扮成中年妇女和老年妇女的模样。另外,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不要去追求过分的华丽和怪异,不要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怪异的社会青年。学生应该以健康活泼,充满青春朝气的形象出现在校园里和社会上。个人得体的衣着打扮实际上是一种印象整饰,既能使自己容光焕发,感觉良好,又能令他人赏心悦目,心生欢喜。总之,得体的打扮既是个体对自己的负责,体现了个体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态度,又是个体对他人的负责,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的尊重。一个经常不修边幅,衣着随便的学生,是不会受到异性的喜欢的。

令人喜欢的魅力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尤其是后天环境中学得品质特别动人。一个徒有美丽外表的人不可能使魅力永存,更不可能长久地赢得他人的喜爱。中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学习,高洁自己的品格,广博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强健自己的身体,才能赢得别人包括异性的喜欢。

6.把握友情与恋情的尺度

只要男女同学双方都能理智地对待友谊,双方都有理想,有远大追求,即使产生了爱慕之情,也不会任其自由发展,导致早恋。曾有这样一个事例:

庄小伟同学和“她”是同班同学,友谊日深。小伟顾忌这种友谊会进一步发展为恋情,与“她”接触时再不像从前那样自然大方了。聪慧的“她”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一天,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小伟:“看过《福尔摩斯》吗?福尔摩斯说过,’人的心就像一间小阁楼,没有用的东西绝对不能放进去,不然,有用的东西就放不下了。‘”看出小伟没有反应过来,她接着说,“我认为,人的心应该像个满是抽屉的大柜子,每一个年龄在这个大柜子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抽屉。所以,一个人在什么年纪该想些什么事都是有规定的,决不可以胡思乱想。我们现在主要考虑学习,勾画未来。如果我们现在想一些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想的事,那我们现在该想的事留到什么时候想呢?16岁的花只开一季。其实,哪一岁不是这样呢?你啊,想得太多了!”一番话说得小伟阵阵羞愧。事后,他是这样看待花季里的友谊的:“中学男女同学中确实存在纯洁的友谊。她是你身处逆境时伸过来的一双温暖的手,是冬天是递过来的一件棉袄,是你心灵之河枯竭时灌注来的清泉……而要获得这种友谊,你所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献出你的真诚!”

有些中学生常对男女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区分不清。如有人认为,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友情。还有的同学把异性的友情之举误认为是爱情。也有的同学在同异性交往中,某些言行已超出了友情的范围,却振振有词地声言,这是正常的友谊。那么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友谊和早恋应如何加以区分呢?

友谊和早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情感和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友谊是同学之间一种诚挚的、亲密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其特点是广泛性、公开性与非排他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多个异性保持友谊。正常的男女友谊不会只以某一个异性为友谊的联系对象,也不会萌发“秘密”交往的愿望和想像秘密交往的乐趣。但是,友谊和早恋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友谊太深了,男女之间互相倾慕,就会萌发爱情,产生早恋。然而,友谊绝不是早恋。早恋是指男女之间在不具备恋爱条件的情况下,过早地谈情说爱。就中学生来说,正值求知的宝贵年华,年龄又小,不宜过早涉足恋情。须知,爱情是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强烈情感。它的特点是专一性、排他性、隐秘性和封闭性。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把爱同时奉献给两个或更多的异性,不可能也不应该同时接受两个或更多的异性的爱。处于恋爱中的男女不会在众目睽睽下谈情说爱。爱情常涉及人的感情中最微妙、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作为异性之间友好感情的深化和升华的初恋,常是封闭性的。

弄清了友谊与恋爱的性质和区别,就可以据此判断一下自己同异性同学的交往是属于友谊的范畴,还是已超过了它。只要是在友谊的范围,就要破除封建传统观念,继续进行健康正常的交往,既要大大方方,又要诚诚恳恳,理智处事,掌握适度。在交往对象和交往形式方面都要带有开放性。如果在同异性交往中,发现自己对某位异性有特殊好感,暗中为对方与其他异性交往而苦恼、嫉妒,或总想与某位异性避开众人而单独相处时,应立刻警告自己: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男女同学之间正常友谊的界限,应该悬崖勒马,立即“刹车”,以防发生早恋行为。

7.别过早为爱而分心

有人把早恋比作一枚包着糖衣的苦果,这是很贴切的。一位中学生看了某报关于早恋的讨论文章后写信给该报编辑部:“文章勾起了我心中多少酸甜苦辣!我也是一名早恋的学生。早恋给了我什么呢?仅有痛苦的回忆和难愈的精神创伤。”还有一位中学生请教心理咨询人员,写道:“我刚进中学的时候,是个热情、开朗、活泼的女孩子……整天不知忧愁。自从结识了一位异性朋友后,产生了爱慕之情,现在我又想见到他,又想避开他,满脑子都是他。我无法摆脱这种情感的困扰,我该怎么办呢?”

早恋确实给许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创伤和痛苦,特别是有些人,甚至毁了一生的美好前程,因此,在青少年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早恋这枚包着糖衣的苦果的诱惑。选择正确的交往方法和交往心理,是青少年避免早恋的最好保证。

(1)与异性交往应持的态度进入青春期后,男女孩子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都有相互接近、了解、交往并结为朋友的需要,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不能错把友情当爱情,而应正确地区分友情和爱情,掌握交往的分寸。男女交往时不可过分随便,应避免过分亲昵的举动,避免单独交往,尽力在集体和公开的场合交往,对待异性和同性朋友应一视同仁,对自己的不妥言行应及时修正,始终把异性交往纳入健康的轨道。

(2)拒绝求爱的方法“丘比特”的神箭或许会射向你,要掌握走出困惑的办法:拒绝没商量。拒绝别人是一件伤人感情的事,因而要特别注意言辞、方式和场合,要言辞明确又不失真挚,要拒绝爱情又不要丧失友情,要果断又不失委婉,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3)摆脱“单相思”的方法患了“单相思”病,对这种感情应多作正、反两方面的思考,从更大的范围去认识别人,借助理智的力量拆除这虚筑的感情,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以转移注意力,摆脱这烦恼的困扰。

(4)终结早恋的方法早恋是指未成年人的恋爱,若不及时敲响警钟、妥善解决,必然会铸成大错。要想迅速摆脱早恋,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其次要从行动上主动去悬崖勒马,斩断情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