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386300000001

第1章 疯玩疯闹(1)

第二部分:疯玩疯闹

--风靡一时的原始游戏,废寝忘食的电动游戏,大开眼界的电脑游戏,还有惨遭我们毒手的动植物,陪伴我们长大的玩具。

人力游戏

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拍画片,打弹珠,警察抓小偷……

看到我写下的这一连串游戏觉得眼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拥抱一下吧。现在看着自己越来越僵硬的身体,我是多么怀念当初这些使我们动不动在阳光下玩出一头汗或者一身泥的游戏。

跳皮筋

跳皮筋应该是被80代生人所有女生所共同掌握的一门技艺吧。当然,如果这算得上是技艺的话。条件简单,环境不限,变化多端,应该算是这个游戏的最大特点和好处。只要一条皮筋,除了大马路中间,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尽兴一番。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把皮筋的两端系在树上或者凳子上跳得兴致勃勃汗如雨下,我想这是哪个女生都不会陌生的记忆。

跳皮筋除了步法多种多样,撑筋也是一门学问。分有:小举,中举和大举。难度逐层递进。

跳皮筋是一个夏天的游戏,女孩子总是穿着各种各样的裙子,绑着辫子,一跳起来,裙摆飘扬,辫子上的蝴蝶结也一上一下地跳来跳去,煞是动人。

它要配上各种歌谣和口诀。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首: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这两首当算是口诀中的佼佼者,一路红遍大江南北,并且出现在许多的影视剧中。除此之外,各地也都有自己的特产。北方流行过一种名字十分不雅致不淑女的跳法叫做跳"茅坑",小举中举的时候还好,到了大举就变得十分之难,往往要几个女孩子一起跳,只要有一个能跳成功就算那一队的成功,而输了的队就只好摸摸鼻子,乖乖地去撑筋。

丢沙包

丢沙包和跳皮筋一样,对道具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一个布口袋,往里装点黄豆就齐活了。只是参与这个游戏的人数要比跳皮筋多一些。

小时候丢沙包用的口袋多半是孩子们回家央求妈妈给缝的。于是慢慢地,这些包也演绎各种时尚来。谁家的布好看些,颜色鲜艳些,沙包的大小合手,好接,包的持有者就会变成大家的偶像。一到课间,一群女生呼啦一声跑到操场上,各据领土开始互相砍杀。当然也有玩赖的,比如明明被砍中了却赖着不下场,还有被砍哭了的,扔的人力气大了点,小女生娇气,当时就掉眼泪。不过好在课间只有十分钟,这种纷争一般还来不及升级就在上课铃声的催促下不了了之。

跳房子

跳房子,这又是一个几乎专属女孩子的游戏。小学的时候老师桌子里的粉笔经常被我们偷拿出去在操场上画房子,然后大家单脚双脚跳得不亦乐乎。终于最后被老师抓了个正着,大家只好乖乖把操场打扫干净。

我记得唯独有一个老师人很和气,不仅大大方方地贡献出粉笔,还陪着我们一起玩,甚至会掩护同学们耍赖,这个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腼腼腆腆的,站上讲台还会脸红。现在也已经是有夫有子,游刃有余地带着毕业班的资深教师了。

她现在教育学生比从前严厉了很多,大概也是因为现在孩子的课业更加艰巨。我们去看望她的时候,还会说起当年她掩护我们耍赖的往事,大家哄笑成一团。其实从眉目里还可以看出她当年的温柔轮廓,她也可以一眼就认出我们。只可惜,我们却都回不去了。

打弹子

比起上面所说的那些,拍画片、打弹子,似乎就都是男孩子的游戏了。

我并不十分精通这些,只大概知道一些规则。打弹子的规则似乎是在地上挖一个小洞,谁能把对方放在洞里的弹子打飞出来,就可以赢走那颗弹子。于是经常看见几个男生在炎炎烈日下,半跪半趴在地上,头歪着,脸和地面成平行,聚精会神地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个小玻璃珠。有时候还可以看到汗一滴一滴顺着他们的脸和下巴流下来,因为玩了一头一脸的土,在脸上留下几条乌突突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