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386300000050

第50章 校园生活(15)

最新奇的应该算是忆苦思甜,我们曾经被带到当年地道战的地道里参观,一直记得黑黢黢的地道里,点着幽黄的灯,导游阿姨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以前这地道里有多少机关,多少暗坑,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走在只能容纳一个人宽窄的洞穴里,后面的人拉着前面的人的手,谁也不敢说话,脸都是白白的,走在我后面的妹妹手心里全是汗。我则一直在想,这地方会不会闹鬼呢?从地道里出来又让我们吃了忆苦饭,野菜饭团子,咸菜,清汤,可大家居然吃得非常香甜,我琢磨着要不就是我们把这东西当野味吃了,要不就是老乡实在没好意思对我们下狠手。

最愁最痛恨的当然是春游秋游之后雷打不动的游后感,不过写了那么多年,也写出经验了。总不过是"今天我们要去×××玩"--"一进入/越过/走进/穿过××,××就映入了眼帘"--"我们参观了××,××,还有××"--"我们有的人在×××,有的人在×××,还有的人在×××"--"我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我要努力学习/做×××××的接班人"--"啊,今天真是难忘的/快乐的/有意义的一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今天"……

入队

少先队,全称中国少年先锋队。

入队,即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我入队这件事,被安排在小学一年级就快要结束的时候。

记得异常清楚,因为那天是六一。

爸爸妈妈对于我能成为年级里第一批入队的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欣慰和热情。他们托人制作了一枚金牌,正面刻着星星火炬标志和"中国少年先锋队"七个字,背面刻着我的名字。金牌当然不是真正的黄金打造,并且在后来十几年的风霜雨雪中渐渐变成了诡异的绿色,可当年只有六岁的我,天真地以为那是一枚纯金的牌子,并且一度将其当成我最宝贵的财产。

当然,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枚金牌的意思,不管怎么样,哪怕平时从不表达,他们始终以我为荣。

那一年的六一,天很高,云很远,天气很炎热。我和另外几十名同样有幸被选中的小朋友一起,在学校的操场上,在招展的五星红旗和鲜红并且缺了一角的队旗下,庄严宣誓入队。

入队仪式,是颇经过一番折腾的。我们这群孩子在很多个下午里,在太阳公公热情的关怀下,在柏油被晒得发烫的操场上,一次又一次为该仪式进行彩排。

--怎么走位,从哪里走到哪里,谁致辞,怎样由老师帮忙佩戴红领巾,怎样宣誓敬礼……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但当时就一个感觉--累!真××的累啊!

那时候我们这群倒霉孩子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彩排结束,我们好能一哄而散去买根冰棍儿喝杯饮料到树阴底下像快被热死的狗一样伸着舌头喘几口粗气。

队歌,自然早由音乐老师反复教导过。

队徽,自然早由大队辅导员反复训练佩戴过。

红领巾,自然早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正着反着打过。

队服,自然早就发下来,被妈妈熨得没有一条皱褶。

誓言,自然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落了。

在我们的疲劳、紧张、兴奋、期待中,六一儿童节到来,在全校师生的众目睽睽之下,我们穿着绿色背带裙/短裤式样的队服,走正步,致辞,发言,升旗,表决心。然后在班主任老师和大队辅导员慈爱目光的注视和帮助下,庄严地举起握紧地拳头,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宣誓:

--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至今依旧记得几十名小学生热切地真诚地,举着拳头齐声大吼:时刻准备着。这五个字。那时候,我们是真的,那样准备着。

军训

第一次军训的时候,我读小学。

学校突然下发文件,要全年级的孩子们都送往军队封闭性军训一个星期,于是我们被几辆旅游大客车集中起来,送到郊区一个巨大的军营中,然后被教官没收了所有带来的随身听,磁带,玩具,游戏机,课外书,零食……像是被打包集中贩卖的小奴隶们一样,两手空空地扔进了巨大的集体生活熔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