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386300000059

第59章 斗转星移(3)

那时候朋友之间的亲昵举动之一就是交换大头贴,同一时期流行一种类似日记本或者记事簿的东西,卡通塑料封面,里面有很多页,每一页上分别有日期、天气、计划、心情之类的栏目。几乎女孩子们人手一本,往里记录各种事情,我的那本里,夹了起码十几张大头照。

大头照很有生命力,至今依旧很有市场。有时候去小商品市场逛街,还是能看到小小的大头照机器,机器的幕布下露出两双腿来,听见里面的小孩子们在大说大笑,推推搡搡,留着他们的友谊和青春印象。

节日

春节

小时候,很盼着节日。大节日也好,小节日也好,总之有节日就有机会放假出去玩不用做功课,当然如果能不用写作文我们会觉得更美好。

最被我们热爱的自然是春节。放鞭炮,买新衣,年夜饭,压岁钱……不用上学不用做功课不用写作文不用做家务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平时再怎么严厉的爸爸妈妈在春节前后都变得无比和蔼可亲慈祥好说话。唯一让我们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春节被包含在寒假里,没有额外的假期。

每年的春节其实是从小年开始,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扫房送灶王,还要在灶王的嘴上抹糖,妈妈说是为了让灶王上天后多说人间的好话。

北方有过年的童谣,大概是: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之类,每个小孩都会几句,又每个小孩都背不全。

大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迎门。全家人一起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早早陪爸爸妈妈去采购年货,趁机买下自己喜欢的零食饮料。至少对我来说,一年一度可以开怀痛吃开心果、腰果,还有大杏仁这三种价格高昂的零食的机会就是这时候了。

回家帮妈妈做年夜饭,陪爸爸看电视,年夜饭大鱼大肉,桌上有六盘菜,六六大顺,寓意来年顺顺利利,鱼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下,表示年年有余。

那时候CCTV还在全国电视观众的心目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守住电视等春节晚会开场。

那时候晚会的主持人还是倪萍和赵忠祥的铁搭档,偶尔杨澜和程前来凑凑热闹。

那时候我们对春节晚会也没有那么多抱怨,看得前仰后合,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晚会也确实精彩吧。

过了晚上十点就要开始包饺子了,快到零点的时候下锅煮。一大锅开水在火上烧得滚热,咕嘟嘟地冒着泡。白胖胖的饺子一个一个放下去,水开起来就点些冷水,敞开盖煮皮儿,盖上盖煮馅。连续开三个滚儿,饺子就浮起来了,北方多吃猪肉白菜或者鸡蛋韭菜,也有三鲜馅虾仁馅的,甚至扁豆西红柿馅的--北京最有名的是猪肉茴香馅,离家以后,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

我家总是要赶着零点敲钟的那一刻吃饺子,妈妈说:饺子,就是交子,新年旧年交在子时。其实我很怀疑这套话是和赵丽蓉奶奶学来的,我们全家都喜欢她。

吃不完的饺子就晾凉了收起来,第二天早晨做成煎饺。包饺子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有的人会包小动物小老鼠,有的人会包桃子寿包。包到最后总会有皮或者馅剩下来用不完,于是妈妈说,剩下馅来年就有钱花,剩下皮来年就有新衣服穿。

一度流行在饺子里包硬币,谁吃到了谁就来年交好运,妈妈嫌不卫生,就换成糖了。

烟花爆竹

小时候春节不禁放烟花爆竹,于是从小年开始大街小巷鞭炮声不绝于耳,年三十儿夜里更是大高潮。过了晚上十一点,我们几乎就听不清电视里的声音了,索性也不看了,大家一起到楼下放鞭炮。小时候最有名的鞭炮自然是二踢脚,小女孩不敢放,远远捂着耳朵看着,男孩子胆子大又爱逞强,手里拿着烟或者蜡烛,一手捂着耳朵一手凑近了炮仗。有特别胆子大的,居然把炮拿在手里放,其实很危险。

烟花是我们女孩子喜欢的,小时候有一种小烟火,小小的圆桶,可以拿在手里。眼看着一朵一朵的烟花从自己手里飞出去,我们觉得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