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上最经典的九大家教法
3863000000003

第3章 井深大的早期潜能开发教育

井深大,作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他贡献了物质财富;而作为一名早期教育研究专家,他贡献了更为珍贵的智慧财富。

——[日]儿童教育家岗村信田博士井深大的潜能开发教育,为日本带来了一次教育的革命。

——[日]东京大学教授板垣一郎井深大:企业家出身的早期教育大师井深大(1908~1997年),1908年出生于日本后木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日本著名企业——鼎鼎大名的SONY公司的创始人,声誉卓著的儿童早期教育权威。1946年创立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历任索尼公司名誉会长,是SONY公司的奠基人。他积极支持发展教育事业,是日本最早关注早期教育的专家。其著作主要有《零岁教育》、《天才宝宝胎教妈妈》、《幼儿园教育晚矣》、《精神道德体操:无视另一半教育的日本人》等。

在井深大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以“动态霓虹灯”获得巴黎万国博览会优秀发明奖。1946年5月,他同盛田昭夫以19万日元共同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出任公司高级总经理和代表董事。身为一名研究者、技术人员,井深大先生以他特有的非凡见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独创性,为众多电子设备的研究开发及商品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将尖端电子技术广泛运用到民用产品的先驱者。

不仅如此,他还为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从最初模仿改良已有的技术到开创全新的技术业务领域。由于这些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蓝带勋章(1960年)、一等瑞宝勋章(1978年)、一等旭日大勋章(1986年)和正三位勋一等旭日桐花大勋章(1997年追授,为日本国民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

仅仅是这样一位企业家,已经足够“伟大”了,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井深大先生对于教育事业,尤其是早期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是日本发明协会会长、才能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索尼”电器公司名誉会长的井深大,在晚期对幼儿教育事业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他致力于幼儿零岁教育的研究,成为世界上声誉卓著的儿童早期教育权威。他认为,早期教育是个重要的问题,研究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他曾经说:“当我想到这种‘应该做的事’被世上很多为人父母者忽略的时候,我便坐立不安起来。”

井深大从“刚出生的婴儿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这个观点,开始了专心致志地研究。他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对日本的母亲进行教育,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输送了无数的一流人才。井深大尤其重视中小学的理科教育,在他的倡导下,1959年索尼公司在日本全国28所小学首次设立科学教育课程。

之后,井深大于1969年设立了幼儿开发协会,积极地献身于幼儿教育的研究。此外,1972年公司还成立了专门负责开展教育方面公益活动的索尼教育振兴基金,发动日本财界支持早期教育。井深大称这项事业是保持日本竞争力的根本,因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主战场已经转到了婴儿的头脑里。为表彰他在推动国民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1992年,日本文部省授予井深大文化勋章。他是第一位获得文部省(相当于教育部)授予文化勋章的企业家。

一、井深大潜能开发教育的理念

1.早期潜能开发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要充分挖掘、发挥人的潜能,就应该重视早期教育。井深大提倡教育应该尽早开始,要从出生即开始幼儿教育与潜能开发。

在井深大看来,孩子的能力发展是有时间性的,从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何善于利用孩子的黄金时期做好潜能开发,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从孩子出生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井深大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以及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这些时期即心理学上的“敏感期”。如果这个时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幼儿智力发育的八大关键期具体分为:

1岁——听觉发育最佳期2~3岁——口头语言学习最佳期3岁左右——行为习惯形成最佳期4岁——智力发展最佳期5岁——掌握数学概念最佳期3~6岁——性格形成最佳期3岁起——音乐学习最佳期10岁以前——学习外语(主要是口语)最佳期早期潜能开发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敏感期教育,井深大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当尽可能从最接近于零的状态开始,他在婴幼儿智能发育和情操培养方面拥有独到的见解,并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情感培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主张。

井深大认为:孩子早期的潜能开发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对孩子的潜能开发,越早越好,最好从出生那天便开始。

2.幼儿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

井深大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3岁以前的教育,决定着人的一生。

早期教育在时间安排上要着重一个“早”字,只要对身心发育没有坏处,许多基础教育要尽早起步。特别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开发智力方面的教育,许多都可以从出生不久就开始,以便使大脑在生长旺盛期得到丰富刺激而良性成熟定型。

人的大脑发展很像平地起高楼,地基是基础,往上的每一层又都是更高层的基础。地基和头几层不提前起步就会推迟上面各层的进度。早期教育最佳时期应该在3岁之前,婴幼儿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一是因为3岁之前是儿童众多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二是因为3岁之前的儿童具有强大的“学习”吸收能力。

(1)3岁前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井深大认为,对一个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最适合做什么是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关键期或敏感期。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就很难再培养出某方面的能力,教育是有一定的时限的。

我们知道,当孩子生下来之后,它的脑细胞就开始接受刺激,正是这些刺激使大脑得到发育。不同的机能发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最佳时期。

潜在的能力只有接受刺激,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能力。因此,如果儿童的潜在机能不接受锻炼,这方面他的能力就会被淹没,并有可能永久地从他身上消失,跟一开始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一样。

井深大认为,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去弥补,但是,心灵的问题却不能弥补,它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一个孩子小时候形成的性格和思维定式,在他长大后是很难改变的。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其问题会影响其一生。如果从孩子成长的早期开始教育,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能力。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训练,孩子即使受到自身能力和身体条件的限制,也可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2)3岁前的儿童具有强大的“学习”吸收能力井深大认为婴儿在胎儿期就具有了记忆力,出生后一两天就可以对母亲的声音表现出再认的能力了。

怀孕7个月,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发达起来,胎儿开始具有思维、感觉和记忆功能,正是这种迅速增大的记忆储存开始引导胎儿行为的发展,而且这种记忆会对人们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怀孕6个月以后,胎儿已能听到周围的声音,必须抓住这个时期进行胎教,多给胎儿读一些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甚至与胎儿搭话。

另外,婴儿时期,大脑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很容易接受教育。这比抹去原来纸上的痕迹再印上去新的模式要好得多。婴幼儿具有“海绵一样的小脑袋”,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关于幼儿的吸收能力,井深大打了一个比方说:幼儿的头脑就像海绵一样,它可以吸收很多的东西,一旦他吸收够了,就会自动停止。

井深大告诉广大家长:我们做大人的,应该担心的,不应是“给的过多”,而应是“给的过少”的问题。

因此,井深大主张,切不可忽视3岁前幼儿的接受能力,不要忽略这段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利用这段时期给幼儿更多的刺激,帮助幼儿的发展。

此外,井深大通过研究得出,3岁以前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人类在0~3岁时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属于“模式时期”,也就是说,婴儿不是像成人那样先分析、理解,然后再接受,而是一股脑儿全盘记住,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所以,此期间父母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应是为婴儿选择最好的信息,刺激大脑神经的发育,同时要尽量避免那些不良信息印入婴儿的大脑网络。

婴儿这种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井深大认为,模式教育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思维和方法,它和以前被称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

抓住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从出生之日起便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潜能开发教育,是孩子未来成功的保证。

3.重视对幼儿识别能力的培养

成人学习东西通常需要有心而努力为之。事实上,还有一种学习是不需要自己的意识的,也不要靠自己的努力,目前专家称之为有意识以前的学习。井深大称这一时期为“潜能教育时期”。

井深大指出,幼儿早期的教育中,有一件事应引起父母注意,那就是:一方面,对3~4岁左右发生的事几乎没有记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言却似乎是在这段时期根植于脑海中的。这种语言能力究竟是记忆以前“教育”的效果,还是“反复练习”使然呢?若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所谓的幼儿教育,就容易和一般的小学教育一样,人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让孩子们提早入学灌输知识而已。

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

一般动物自出生后就已具备了一切本能。例如雄昆虫就可以依赖本能来分辨雌昆虫,看到黑色及黄色的条纹就知道那是雌蝶。因此在刺激之下,它们绝不会脱离其既定的行为模式。

井深大认为越高等的动物,通过学习而得到的本能就越多。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质,最根本的就是人可以靠自己塑造自己。这是人与动物有别的且非常重要的部分,靠后天学习塑造自己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的共性。这类动物的发展和人类幼儿期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关联,若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人类自我塑造的最佳时期呢?经过不断探索,井深大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出生后的一年内,尤其是出生后3个月,是最重要的时期。这种说法有何依据呢?

首先,婴儿出生后3个月才开始产生许多表情及反应,所以3个月是关键期,事实上或许比出生后3个月更早。井深大曾做了许多实验。例如让婴儿由出生那天起每天都听同样的音乐,大约三四个月后,这会成为他最喜爱的音乐。

其次,婴儿在三四个月大时,只要不是母亲抱,他就开始哇哇大哭。他可以辨别母亲的长相,是所谓的“模式认识”能力,这是一项极了不起的能力。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察,井深大曾问过许多母亲,她们也证实婴儿是在三四个月大时开始认人的。但是婴儿会认的人并不只限于生下他、与他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只要是亲切照顾过他的人他都会认,而且不只会认脸,连抱的方式、儿歌、气味以及走路的方式等,他都会记得并且喜爱。可以这样说,对于一个婴儿,只要是他喜欢的人,连脚步声他都听得出来。

井深大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有一位熟人开设了一家特殊的托儿所,其中就有一名这样的幼儿。这个小孩在1岁多时,就能认出所里50个工作人员的面貌,那种表达特征的能力,真是令人叹服。

要认出50个人的不同长相,别说是小小一个幼儿,就连大人也非易事。不信,你可以试试用文字来说明你所熟悉的人的面貌,你就会了解,描写别人的特征可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幼儿所具有的超强辨识能力,在半岁后就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用他小小的脑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熟悉的父母面孔和陌生人的相貌。

这究竟是个人的资质不同,还是本能呢?难道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吗?就常识而言,似乎不是这样。

井深大的解释是,因为出生后就不断重复接受这种讯息,是婴儿对这种外在的刺激毫无抗拒感引起的。

因此,父母应重视培养婴儿的辨识能力,并且从孩子生下来便开始训练和培养。

4.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做出“牺牲”

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孩子教育的父母们,他们为了要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他进入“一流”高中;要入“一流”高中,便需读“一流”初中;为了“一流”初中,先得想办法进入“一流”小学、“一流”幼儿园。可是,他们唯一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

井深大认为,模式教育的钥匙掌握在父母的手中。1岁以前的婴儿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和潜在能力?通过模式教育,婴儿有多少“能力”可以开发出来?这些问题,在现阶段我们还一无所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能够开发婴儿“能力”的只有父母,而不是心理学者或教育专家。

井深大反复强调,零岁是创造人的重要时期,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工作比得上创造人的工作更伟大。他大声呼吁:“世上的父母们,我希望你们对养儿育女的工作充满自豪,希望你们用爱心温暖怀中的襁褓。这种事情,有许多父母都做到了,根本不用我去说它。”父母的深爱和心息相通的模式教育,可以给婴儿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井深大强调了父母在育儿工作中的重要性。父母在孩子个性的形成和行为的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井深大提供了很多关于父母教育儿女的成功案例,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指出并且强调了父母的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只安于做个“不热心教育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方面,责任负担总会偏于一方,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井深大主张,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家教。他认为,如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那么即使不用语言去教,婴儿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井深大谈到家庭教育时说,家教似乎会给大家一种责怪孩子和哄劝孩子的印象。例如让孩子这样做,不许孩子那样做等等。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如果父母在孩子零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一种环境并让他不断接触这种环境,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自然会有家教。这样一来,家教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例如母亲经常对婴儿温柔呵护,充满爱意,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认识去感受母亲的爱,并对它进行吸收。当然,婴儿不明白这就是“爱”。可是,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的单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作爱,并通过切身的感受去深刻理解它,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了。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模式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家教从零岁开始,那么即使父母不惩处,他也能很好地掌握。不过,与其从零岁开始,倒不如从孩子尚未出世之前开始,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反反复复示范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当孩子能够模仿的时候,父母就要真心地表扬他,直到他能真正掌握为止。

井深大认为,与孩子进行面对面说教时的父母,他们所摆出的架势根本就是教育意识很浓的“教育者”、“权力者”或者“命令者”的姿态,而不是为“人”的姿态。相反地,“背影”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没有教育色彩”的自然形象,既不是权力者,也不是命令者,而是一个“人”的形象,是个熟知人生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的“真实人”的形象。

换言之,所谓“父母的背影”,就是反映父母的一切做人的态度。

更简单地说,观看父母的“背影”,孩子们就可以避开父母的直视,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于是,他们就能以清醒的眼光,看着父母那种不刻意粉饰或盛气凌人的实实在在的形象而长大。也就是说,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孩子随时都在注视着父母亲做人的态度。因此,纵然面对面时,不管做父母的伪装得多么好,如果他们在不刻意伪装的“背影”下,显示出了丑陋不堪的形象,孩子便不会由衷地尊重父母。

为人父母者行为不端,却要求子女堂堂正正地做人,只能是“缘木求鱼”。因此,作为父母,平日言行就得严于律己,不论何时何地让孩子看到“背影”都无愧于心才好。

由此可见,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榜样,其影响力是无穷的。所以,每个父母教育孩子之前,都应先反省自己,因为只有父母给孩子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孩子才会健康茁壮成长。

二、井深大潜能开发教育的实践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井深大认为,父母对于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怀有期盼是很自然的。虽然孩子的未来最终还得取决于他自己的自由意志,但是母亲最初给予的方式仍会左右孩子的将来。父母究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是不求名利的有用之材?是不修边幅的散漫人士?或是有地位的伟人?一旦目标确定,父母就努力为孩子创造相应的环境,并努力不懈地来培育孩子。

只要用心,培育一个智商达150的儿童一点也不难。

井深大的儿童园地里的儿童,智商平均就达135~150,有些甚至高达180。他们在入园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学校也并未以提高智商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当,自然就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眼睛会光辉闪烁?对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靠过来?什么时候他会生气勃勃?只要你细心观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了解这方面的情形后,可以让他继续朝这方面的兴趣发展。例如打算让他学小提琴的话,就必须为他营造这方面的环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没有兴趣,父母却仍一味无理地要求的话,那么父母的意思与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井深大始终主张在这样做的时候,应以爱为前提。也就是说,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应首先将爱灌注到孩子身上,在此基础上再谈父母该抱什么观念来教育孩子。但是若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意思,父母仍不断强制他的话,绝对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应该没有限制,无论什么都可以。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孩子多看、多听。

日本九州幼儿园常常带三四岁的儿童去观看村里的祭奠。从庙前老先生的挥拳弄掌、抬轿,到舞狮表演都让孩子观赏。令大人们吃惊的是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能从头到尾记住祭奠的内容,跟着挥拳弄掌、模仿抬轿,对狮子有兴趣的孩子还会跟着舞狮。

想一想,他们只是一些三四岁的儿童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这么好呢?因为他们实际上看到,而且很直觉地捕捉到这些演出的精华所在。所以老师根本不必告诉他们必须看什么,只要让他们实际体验就可以了。

后来,老师又带他们去看农夫种田、除草。回来后,他们就在幼儿园旁边为他们开辟的田圃里照着所看的情景做了起来。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眼睛详细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对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并跟着学习。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真正个性,并为其创造相适应的环境和配合其个性因材施教。

因此,父母们应为孩子的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孩子要多称赞,而不要多责骂

在“称赞”与“斥责”两种教育方式中,井深大建议父母不宜采用后者。常常挨骂的幼儿,他会为了反抗而发展出不正常的能力,从而不利于幼儿成长。

例如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把果汁倒在杯子里再端出来,约2岁的小孩看了,就会学着妈妈去端杯子。

这时候,为怕果汁溢出来,母亲都会厉声喝阻,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纵然对方是小孩子,这种管教方法也未免太过矛盾了。对于孩子,即使在多么勉强的情况下,也应先夸他一句:“你好能干啊!”然后把果汁的份量减少一点,再给他端。井深大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提琴教室里,有个完全未按节拍乱拉小提琴的孩子,老师们都对他感到棘手。

有一次,老师对他说:“你拉给我听听看。”果然,他的拉法还是杂乱无章,但尽管如此,老师仍先称赞他:“拉得好,拉得好。”接着再说:“这地方,老师可以这样拉,你会吗?”

结果,那孩子说:“我当然会。”而且几乎出人意外地,乖乖地接受了训练。

因此,教育幼儿,与其用“骂”,不如用“夸”更有效。

不过,虽然如此,有时也难免要用骂的手法。

这时,大人不光要规定孩子的行为或思想,同时还应该指出他正确的做法,或说明其受到责骂的理由。

幼儿伸手将你正在阅读的报纸撕破时,你不应出手就打,并随即抢回报纸,而应该另外给他一张看过的,作为替代品才是。否则,小孩心里想做某种事的冲动与趣味的对象,就被一味地剥夺而弄得无所适从。

此外,如果你无法教给他正确的做法,至少也应向他讲明受责的原因。纵然他不能完全照理论来理解挨骂挨打的理由,孩子也会从大人的态度上看出来。

井深大指出,称赞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而责骂则会压抑孩子的发展。因此,对待幼儿,父母应多给予赞美,减少责骂。

3.通过培养兴趣发掘孩子的各种潜能

一次,日本奥运会体操冠军池田敬子,向井深大谈起他们养育孩子的经验。

池田女士和丈夫都是体操选手。当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他们疼爱无比。打从零岁时起,他们就片刻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教他做体操、翻筋斗等运动。

到了小学二年级时,孩子就能从椅子上翻个筋斗跳下来,显示出令人吃惊的运动能力。

池田夫妇欣喜不已,觉得这是“虎父生虎子”,把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归于遗传的作用。于是,在他们生第二个孩子后,便不再施以同样的训练而任其自然地发展。

结果,虽然同为著名体操选手之子,这个小孩却非但不会翻筋斗,而且连一点像样的体操动作都不会做。这一截然不同的结果令池田深有感触:运动能力不是遗传,而是锻炼出来的。

井深大指出,与体格和灵巧有关的运动,确实较易受到遗传的影响,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方面的能力,那就要看出生以后的锻炼了。例如游泳、赛跑、跳高之类的运动,即使承袭了再合适的遗传体格,如果不经过相当的训练,仍然无法将这种遗传能力发挥出来。相反,体格上稍差一点的孩子,若能在幼儿期做适当的训练,反而能够施展超水准的潜能。

另外,运动神经要趁着脑组织尚未完全形成时,就让孩子锻炼,这样才最容易学习,而且进步也快。

井深大就深有体会。他30多岁才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尽管非常努力,但仍打不好。他十分感慨,如果自己能更早就打高尔夫,也许无需这么辛苦,还能比现在更“高杆”呢。

井深大有一位美国朋友史泰那先生,他也非常喜好高尔夫球运动,于是让两个儿子从小就学打高尔夫球。长子9岁时开始学练,次子7岁开始。8年后,哥哥只能打9杆,弟弟却能打7杆,后者球技显得更高明。他们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长子的体格更加魁梧并且在其他类运动中,他的成绩也比弟弟更优异。后来他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弟弟学高尔夫球的时间要比哥哥提早了两年。

所以,井深大告诫家长:任何运动,着手学习的时间越早,技艺的精湛程度也越高。

毋庸赘言,小孩有小孩自己的天地,他们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玩着长大的。有些事情,哪怕大人看起来是多么莫名其妙,但孩子们却做得很起劲,而且还当它是件大事去做,这就是孩子的天性。

在现实中,人们经常发现,有一类母亲对孩子在做的事,总是用一脸不屑一顾的表情望着,这实在让我们感到失望。

常有一些父母提这样的问题:“我自己并不喜欢古典音乐,但为了孩子,我是否应让他听古典音乐呢?”试想一下,父母是如此讨厌古典音乐,孩子会对它有兴趣吗?

古典音乐对小孩能有很好的影响,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由于做父母的已对它显示出厌恶的神情,父母的那种神情就会传导给孩子,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样,父母也就别指望孩子会喜欢古典音乐了。

井深大说:“在幼儿阶段,孩子对某种事有兴趣,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既然如此,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就不可以漠不关心。有时,大人之所以认为孩子在做的事情无聊乏味,那是因为你用大人的感觉去看的关系。这时,换一个角度,例如把自己拉回到童年时期,也许就不会这样对待了。”

当大人贸然闯入小孩子的天地时,无异于在强迫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而一旦大人自己对某件事“不感兴趣”,却反而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减。

因此,井深大认为,父母应有的态度,该是在小孩世界的四周,密切注意他们所做的一切。父母对孩子在做的事表示关注,并给予鼓励,对孩子的帮助不知该有多大!

请你明白,用爱心去注视孩子,对他的行为报以父母的笑容,这胜过任何言词的勉励。如果你用大人的尺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甚至认为反正那是小娃儿玩的把戏,不值得大人去认真,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4.发崛孩子准确判断外在事物的潜能

井深大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多元化的时代。为了让孩子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常人一般是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由此往往容易忽略内心的感觉。而对于身体或感觉器官有缺陷的人来讲,他们判断事物是不用眼睛的,是靠内心的感觉。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拥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能力的潜力。井深大曾举过一个铃木镇一教盲童拉小提琴的例子。

有一天,田中先生领着一名可爱的小男孩访问铃木先生,他说:“我的儿子叫祯一,年满5岁。他在婴儿时期眼患病,已危及生命,不得不被摘除,结果双眼失明。我想至少还可以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于是我来到这里,请您在学习小提琴方面给予指导。”当时,铃木先生不知怎么指导这个盲童。他面对着在今后漫长人生道路上摸索生活的幼小祯一的身影,站了好久好久,脑海里思索着:“指导这个孩子学小提琴也许可以吧!”于是对田中先生说:“在一周之内,让我认真考虑考虑,请耐心等一等,好吗?”

其实,铃木先生心里并没有底,因为盲儿什么都看不见,怎么能够教会他拉小提琴呢?直到有天晚上,他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于是,他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

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先生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黑暗中,弓柄、弦和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在拉琴过程中,铃木先生并没感到有什么不自由。看来,不用眼睛只凭感觉去拉是可行的。于是,铃木先生决定收下祯一这个特殊的学生。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他让祯一右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次。小祯一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在此基础上,祯一逐步开始学拉小提琴,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一年之后,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井深大认为,只要相信孩子的生命中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可以培养孩子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