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上最经典的九大家教法
3863000000006

第6章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

铃木镇一是音乐“天才”的造就者。

——[日]音乐教育家木村久一铃木镇一创建的“铃木数学法”,是符合人类启蒙学习的幼儿教育法。

——[美]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铃木镇一:风靡世界的才能教育大师2004年3月30日,约3000名儿童在东京第50届“铃木教学法”

音乐会上进行了小提琴演奏,场面蔚为壮观。参加这个一年一度的音乐会的,都是从日本各个“铃木教学法”音乐学校赶来的儿童。

“铃木教学法”为什么这样“火”?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它?这样的音乐会为什么能够持续举行50届?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当代世界家庭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1898~1998年),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日本才能教育研究会会长。铃木镇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即“铃木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是与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的教育法并列的世界四大著名教学法体系之一。该教学法不仅提倡用音乐来开发智力,还主张从生活中最容易上手的具体活动中提炼出开发才能,培养儿童的心灵。此外,铃木镇一还强调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铃木教学法主要是以幼儿为对象,通过孩子们的直觉与听觉以及每天的反复练习,使孩子们形成习惯,它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所进行的一种教育训练。

1898年10月7日,铃木镇一出生于日本名古屋,1915年从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毕业。在校学习期间,他一直在小提琴工厂劳动。

一次,他从家中的留声机里听到舒伯特的《圣母颂》,受到了感染,开始学习拉小提琴。21岁时,到东京拜小提琴家安藤幸田、作曲家弘田龙太郎、音乐学家田边尚雄为师。

1920年10月,铃木镇一离开日本留学德国8年,在柏林跟卡尔·克林格尔学习小提琴。1928年,铃木镇一与妻子回国。随后,他担任日本帝国国立音乐学校讲师并进行艺术实践。1946年,通过教幼儿演奏小提琴,开展了“才能教育活动”,并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

20世纪50~60年代,铃木镇一的教育实践在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受他的才能教育,并从三四岁起用小提琴演奏巴赫、莫扎特曲目的儿童超过20万人。同时,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现在,铃木教学法已推广到全世界,并由原先只应用在小提琴上推广至其他乐器。它被认为是最符合人类学习原理的幼儿教育法。在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0万以上的儿童,凭借铃木教学法的启蒙引导,正确而成功地开启了音乐之门。据说,全美进入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有70%以上曾经接受过铃木教育法。

铃木镇一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神童作坊》、《莫扎特教育风暴》、《铃木钢琴教学法》、《用爱浇灌》、《用爱哺育》等。这些著作不仅阐述了铃木镇一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是对他的教育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一、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理念

1.才能教育要以孩子为本

铃木镇一认为,人的心灵与能力的优劣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环境所刺激、培养而成的。例如婴儿是用生命以及全身通过适应所受到的所有刺激,而逐渐造就出心灵、感觉和能力的。因此,才能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环境造就人才。

所以,才能教育是以孩子为本的教育。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尽早培养孩子的智慧孩子智慧的增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父母要尽早着手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全面的能力和人格。铃木镇一告诉父母,孩子无论是学音乐还是学别的,都是越早开始教育效果越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发育过程是一种适应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人的能力的增长是由于不断培养了新的能力而形成的。如果把婴儿期作为一个起点,那么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实际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退的。因此父母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智慧,不可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

(2)保护孩子纯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总是怀着好奇心,追问事情的原因,了解未知的世界。作为父母,应该去保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引导他的兴趣发展,并且要记住,只有当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才让他开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铃木镇一告诉家长,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能脱离父母而单独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进步。此外,父母还应为了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帮助孩子愉快地树立学习目标铃木镇一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切忌那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愉快的学习目标。父母要努力激发孩子自发的干劲与兴趣,并且以愉快的方式来树立目标,这才是优秀而正确的指导方法。孩子学习并不一定非得是苦行僧式的,完全可以让孩子充满快乐和笑声。

(5)鼓励和欣赏孩子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仅仅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致使孩子身心疲惫,无法承受压力,进而一步步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失去了对大人的尊重。父母总是不断地责怪和批评自己的孩子,却从不考虑自己有何过错或不当之处,这种错误的思维使自己陷于烦恼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铃木镇一告诉父母,孩子需要大人的关心和理解,也需要大人的宽容和鼓励。如果家长能够宽容地对待孩子,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效果一定会更令人满意。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作为父母,应该多鼓励和欣赏孩子。

(6)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心灵感悟铃木镇一认为,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孩子的内心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谐能力。只有真正懂得了音乐的本质,孩子们才可能学好音乐。只有真正感受到音乐之魂的孩子,才能从音乐中感悟出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进行的音乐教育,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单地教给孩子几首曲目,而是要培养他的音乐感悟力。

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内涵虽然并不是原创性的,但很少有人能将它们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运用。

铃木镇一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家长具有警示意义。学习铃木镇一的教育学,不仅是让孩子去练习小提琴,去学习音乐或其他艺术,更重要的是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让父母懂得正确地爱孩子、正确地教育孩子。

总之,只要父母能够做到以孩子为本,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来教育孩子,就能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2.早期教育能够开发孩子的超常能力

铃木镇一曾经指出:“每个孩子在刚满2岁时也是任何一个大人也比不上的语言天才,但到了五六岁,这种才能就会急速地消失。”

所以,铃木镇一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迫切而必须的。而且,早期教育进行得越早、越及时,就越能使孩子发挥出超乎寻常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大到令成年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铃木镇一招收学生时是不用考试来进行筛选的,所以有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也跟着他学习小提琴。在教授过程中,铃木镇一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教某些技能时,十几岁的孩子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但那些才几岁的孩子却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这种情况使他意识到: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学习的效果可能也越好。

为此,铃木镇一决定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一项教育实验。

我找到一些刚生了孩子的母亲,指导她们不要给婴儿听儿歌,而是让他们听最优美、最动听的古典音乐。这些音乐是那种长度在5分钟左右的不长的曲子,其中既有管弦乐也有器乐,既有莫扎特、克莱斯勒的作品,也有格尔密欧的作品。总之,把这些优秀经典的曲子,循环往复,不断地放给婴儿听。哪怕是婴儿哭泣或发脾气时,也放给他们听。

这项试验从婴儿们出生时开始,一直进行到他们5个月大。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把一些孩子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加在他们在5个月内已听熟悉了的曲子中,混杂在一起放给他们听。这时,一个有趣的情况出现了:当婴儿听到那些他没听过的曲子时,脸上的表情很奇怪,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每当听到他前5个月里常听的那些曲子时,他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且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摇晃着身体,好像是在打节拍。

这个实验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们已经能够记住乐曲。这一发现不仅令我惊叹,还给了我重要的启示。

这项试验启发了铃木镇一,于是他就用这种方法来教幼儿练小提琴:当他们还是婴儿时,就让他们的母亲不断地放乐曲给他们听。稍微大一点时,则让他们的母亲把他们抱到铃木镇一的教室里来,听小提琴的现场演奏。等到他们2岁时,便开始正式教授拉小提琴。

教学的结果表明,幼儿们虽然年龄甚小,但却能透过老师演奏的乐感开发出心灵底层的感觉来。

铃木镇一还以自己的成长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我开始学小提琴时已经17岁了,这个年龄显然太大,因此尽管屡遇良师,自己也算十分努力,并且还到德国柏林留学过8年,但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却也只能是幻想了。

铃木镇一曾举过一位女音乐家的例子。这位女士作为音乐家有何成就,他并不了解,但一篇关于这位女音乐家的文章却使铃木镇一有着极大的兴趣去认真阅读。

“她24年前生于某镇,5岁时失去了父亲,后来由她哥哥抚养,她的嫂子是德国人,在她还没出生以前就已到日本定居,虽然种族不同,可是嫂子的心是非常善良的,因此这位女士的父亲非常喜欢他的儿媳妇,在临死前把小女儿托付给了她。该音乐家8岁时,还够不着钢琴踏板,她嫂子就开始教她学弹钢琴,有时和蔼,有时严格。当其他的小朋友高高兴兴玩耍的时候,这位未来的天才却在哭泣着弹琴,因为她的嫂子严格要求她,从不肯让她出去玩一会儿。”

通过这篇报道,铃木镇一对自己认定的早期教育更加信心十足。

铃木镇一认为,那位女音乐家能有今天的成就,应当归功于她从8岁起就开始学习弹钢琴。

更进一步来说,假如那位女音乐家从二三岁时就开始学琴的话,说不定会成为更伟大的音乐家,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一边哭一边练琴”的现象了。因为在那样的年龄里,对一个孩子来讲,她肯定觉得弹琴就像吃饭走路那样只是一种习惯,而大概还从来没有人为吃饭和走路哭泣吧?

铃木镇一还举了莫扎特的例子。

莫扎特3岁时就已经能够在音乐厅里演奏乐曲了。如此高超的音乐素质来源于哪里呢?无疑是他的家庭所具有的音乐环境。

莫扎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宫廷演奏家和优秀的作曲家。为了培养莫扎特的乐感,在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他每天就让儿子听5种不同旋律的钢琴演奏,这样一来,当莫扎特3岁时,就已能登台演出了。

如果没有父亲如此精心而有效的培养,我们很难想像莫扎特体内的音乐潜能可以被这样迅速地激发出来。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音乐领域里的特殊情况,在其他领域则未必同样如此。

情况到底是否如此,不忙着下结论,先来看看日本《朝日新闻》曾经刊载过的一则报道。

报道说,在长崎市古河町,有一个6岁的孩子,他的父亲和兄长喜欢下棋,他便经常坐在一旁观棋。几年下来,这孩子的棋艺已经高超到附近的大人们也无法与之抗衡了。

另一则报道则是关于大阪的一个8岁女孩,这个女孩的父亲以推广心算方法闻名于世,女孩天天耳濡目染,现在已拥有心算一级的水平了。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不胜枚举。不仅在报刊上,在我们周围也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铃木镇一对父母们强调说:要让孩子们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千万不要错过了人类具有最大生理适应力的婴幼儿时期,只有最适时地对他们施以合理有效的培养,才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3.后天教育是培育神童的关键

铃木镇一指出,在生理上,遗传会造成人的各种差别,诸如身高、长相、体质、性格。但是,人类也总是在适应后天的生存条件中得到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经有不少家长前来向铃木镇一请教:“铃木先生,您教出了那么多的音乐神童,您一定具备发现天才的眼光,能否请您也看看我们家的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天分?”

对此,铃木镇一的回答一般是这样的:“太太,您的这一要求真是让我为难!”

社会上,有不少家长认定人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似乎上苍在造人的时候,对一部分人特别关照,慷慨赐予他们非凡的能力;对另一些人却没能一碗水端平,使他们自生下来就愚笨。这也就难怪家长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铃木镇一提出,要求他鉴别他们的孩子到底是属于幸运的前者还是倒霉的后者了。

铃木镇一认为,这种观点虽然明显不对,却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市场。不仅普通的人们对它信之不疑,就连相当多的著名学者,比如高尔顿、隆布罗索等也抱着这种生而知之的天才观。

这些学者的影响力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们坚信这种观点,并著书立说,发表演讲,身体力行地大力提倡,也就不难理解这种观点现在为什么已经如此深入人心了。

生而知之的错误观点一旦被视为真理为人们所信奉,其后果就令人悲哀:一些人由于遭受到失败和挫折,便认定是自己天生无能,没有成功者的天分,整个人生从此陷入灰溜溜的狼狈境地里,不能自拔。这些人往往长时间地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不去检讨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却在那里抱怨命运不佳,上天不公,以至于一个原本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从此长吁短叹,虚度年华,这简直称得上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

在铃木镇一看来,人的能力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

从生理结构上看,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不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不论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前提是只要他是一个人,他的头脑都差不多——每个人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这是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谁是150亿个,也没有谁是130亿个。

从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获知,一个人刚出生时除了哭闹和吃奶,什么都不会,什么能力也不具备。只有当他们一天天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模仿,不断掌握各种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他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一点,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并没有谁是生下来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

既然出生时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当他们长大成人后,有的人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天才,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辉煌地度过一生;而有的人却只能碌碌无为地苟且偷生呢?

铃木镇一指出,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大多数只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潜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也就是说,仅仅是由于后天所受教育的不同,才使人类中有了普通人和优秀者的天壤之别。

如此看来,那种认为“天才当然是生而知之的”、“天才肯定和我不一样,我们天生就不如别人”之类的观点,自然是绝对片面的和有害的。

人们看到铃木镇一培养出的数以百计的小提琴神童,总是误以为那是因为他善于从一般人中挑选出有天赋的孩子。这同样是错误的,铃木镇一请持这种观点的人到他的学校去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就发现在他的众多学生中间,自然有天资较高者,但也不乏双目失明的、患小儿麻痹症的以及无法控制身体协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谁也不会说他们拥有多么高的天赋。

可能有人又会说:“是呀,那他为什么没有把那样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呢?”

铃木镇一承认是这样。不过,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后来成为了神童的孩子,在当初又表现如何呢?

铃木镇一以他的学生丰田根二为例介绍说:

根二的父亲第一次带他到我家时,他只有2岁多,完全是个不明世事的小娃娃。他对玩泥巴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对音乐的兴趣。如果让他选择玩泥巴和拉小提琴,他绝对不愿意碰一下那琴弦和琴弓。

根二是个异常好动的孩子,简直像得了多动症一样,哪怕要他安静地坐上5分钟,他都如坐针毡,要是让他拉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一般地困难。

根二练了一个星期后,连最基本的音阶都拉不好,实在看不出这是一个有任何天赋的孩子。

有一天,我出门办事,吩咐7岁的江藤骏带领其他孩子练琴。我办完事回去时,看见根二被江藤骏罚站在小板凳上,正在哇哇大哭。一见到我,孩子们纷纷向我告状,说根二根本不用心练琴,我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跑到院子里玩泥巴,捉小蚂蚁去了。江藤骏是大师兄,就跑去叫他回来,可根二不听,江藤骏去拉他时,他就倒在地上打滚耍赖。

听完根二的“劣行”,我把他从凳子上抱下来,一边给他擦去眼泪,一边轻言细语地对他说:“根二你不喜欢拉琴,是吗?”

根二却答非所问地说:“小蚂蚁在搬家呢。”

“哦,根二不是不喜欢拉琴,只是现在想看小蚂蚁搬家,是吗?”

“是。”根二承认。

“那么我们这样做好不好——你可以先去看小蚂蚁搬家,看完了我们再做音阶练习吧。”

“真的吗?”根二有点不相信。

“是真的,你去吧。”

从那以后,我准许根二练一会儿琴就去玩一会儿,因为只有让他贪玩的天性得到了发挥,他才可能真正投入地把琴练好。当然这样一来,他和其他孩子比起来,进度就慢多了。

不过,依据我的常识来看,要是摊上根二这种学生,如果是其他人,大概不会再对他严格要求,多半会将他放弃了吧?要是这样,那么这个后来被称为“天才儿童”的丰田根二还会是天才吗?只怕连一个普通的小提琴爱好者也不一定算得上。

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没有对他失去信心,依然认真地教他,为他的一点点进步而表扬他。我记得我经常对望子成龙却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根二的父亲说:“请耐心地等待吧,不要对他失去信心,他昨天又学会了一小段曲子呢。”

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下,根二终于会拉《小星星变奏曲》了,我和全班孩子都为他鼓掌:

“根二,你真棒!”

后来根二成为柏林广播交响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在音乐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点恐怕当初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意料到吧。

在铃木镇一身边和根二一批的其他学生也很不错:

江藤骏,戈迪思音乐学院高材生;友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博士;小林伍思,《读卖新闻》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铃木秀太郎,戈迪思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还必须特别指出,上述这些孩子全都是免试录取进入铃木镇一的学校的。只要孩子和家长们愿意,铃木镇一的学校大门永远向他们敞开,没有任何考试。事实上,铃木镇一在全国各地的才能教育分部都是如此,即全都是免试入学。也就是说,铃木镇一的学生不但不是精心挑选的好苗子,恰恰相反,他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不论他的资质是高还是低。

铃木镇一曾告诫父母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出息的,如果你懂得正确的培养方法。

铃木镇一的学校之所以免试招生,并不在乎孩子们的资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不断地努力,都可以成才。而越来越多的在这种观点下被教导成长的孩子们最终成才的事实,也再清楚不过地证实了“才能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4.精心培养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

铃木镇一指出,由于人的内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速消失,才能教育一定要尽早实施,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从零岁开始。这一点,是值得特别加以指出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最精心的培养施于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才有获得优越才能的可能。

铃木镇一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于常常有父母向他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你说孩子的才能教育是年龄越小,效果才越好,那我家的孩子都是中学生了,对这么大的孩子进行才能教育,大概为时已晚了吧?”

对此,铃木镇一作了如下回答。

事情并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不可收拾。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是从17岁才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总算能够在小提琴教育上有一点点成绩吧。我自身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不管先天如何不足,只要我们精心去培养他,幼苗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

我本人由于开发能力的时间较晚,培养方法也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使我在能力的提高上确实遭受了损失和危害。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因之而失去希望,自暴自弃,我始终怀有向上的热情和决心。

我所信奉的是:不论年龄大小,如果能用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不懈努力必然会使能力得以提高。对于诸如“15岁开始就太晚啦”、“20岁开始已经来不及啦”之类毫无根据的说法,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所以,铃木镇一指出,无论从何种年龄段开始,只要精心培养,孩子们都可以具有卓越的能力。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于四个字:精心培养。没有受到精心培养的孩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成为庸才。此外,精心培养的内容和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孩子能力大小、成就的高低。

铃木镇一还介绍说:

以前阅读中国古书时,曾看到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故事说有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虽然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方仲永不到10岁就能吟诗作对,“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乡里那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大为汗颜,乡民们也为之啧啧称奇。于是,当地的有钱人家每逢宴请宾客的时候都要邀请方仲永到场为他们作诗,以助酒兴。自然免不了要付点小费给方仲永。

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谋生之道,于是天天都带着他出没于阔人们的宅邸之间。这样一来,不到一年时间,仲永的才能已经山穷水尽,等他长大后,再也看不到任何神童的迹象,与普通的乡民没有半点区别了。

在铃木镇一看来,方仲永其实是个才能很高的孩子,但缺乏积极有效的精心培养与激发,最后只能退化成一个平庸之人,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5.对孩子的才能教育实施得越早越好

铃木镇一认为,才能教育实施得越早,效果也就越好。因为人的才能遵循的是递减法则。年龄越小,潜能越大,而当长到一定年纪时,才能伸展的可能性就渐渐降低了。

铃木镇一最熟悉的是音乐,所以他经常通过音乐来论述这个道理。

以前,美国教育家认为,学习小提琴最好的年龄是8岁。然而,铃木镇一在30多年的教学历程中却发现,八九岁才开始学习小提琴已经太晚了,因为这时候孩子头脑的发育已经大体结束,才能已经被固定化了。而如果是让孩子从二三岁时就开始学习,那么,他们一定会有惊人的成绩。

事实同样证明,那些从二三岁就开始跟随铃木镇一学习的孩子当中,有不少后来都坐上了世界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的第一把交椅,比如丰田根二、小林健次、铃木秀太郎等。

不过,也有人认为,把这么小的孩子就送去辛辛苦苦地学习,确实太可怜了,不如等他们长大一点,等到头脑发育完善,各方面的承受力都增强了时再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遗憾的是,这种想法貌似合理,其实是大错且特错。确实,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经常都觉得劳累,父母们也都认为孩子还小,因此就不必再对他们太严格了,应该尽量让他们睡觉、玩耍。但是,6岁以下孩子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进行学习时不但不会感到疲劳,反而会觉得很有兴趣。

因为婴幼儿的精神构造和成人是有着较大差别的,他们具有吸收知识型的精神力,而且这种力量之大是现在的研究还未完全理解的。例如,要让7岁以上的孩子正确地记住单字,必须要反复教他好几次,而三四岁的孩子只需要告诉一次,他就能够完全记住了。

三四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特殊的一个敏感期,他们在这时最能以自然的倾向接受教育。如果父母错过了这个高速成长的敏感期,仅仅出于怕孩子太辛苦就放任不管,那么,等到他长大时,他的才能伸展可能性差不多已丧失殆尽了,智商也不会再提高。这时候才开始用功,孩子除了感到疲劳与辛苦,恐怕不会有其他效果了。

当然,早期教育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孩子刚开始学习时也会遇到困难,进度非常缓慢。不过,请记住,在这种时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万别泄气,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

铃木镇一的女儿映子刚开始学习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那时映子才两岁半,她经常听铃木镇一拉琴,显出很有兴趣的样子。铃木镇一决定让她正式进入教室开始学习小提琴。

在铃木镇一做出了这一决定后,妻子还有些犹豫,她说:“映子还这么小,到底行不行啊?”

“当然行,”铃木镇一满怀信心地说,“年龄越小越行嘛。我17岁才学习拉小提琴,开始得太晚了,这正是我终身的遗憾啊!我可不想让孩子再有这种遗憾了。”

映子开始学琴时,是所有学生中最小的一个,不但年龄小,个子也小,正常的小提琴她根本扛不动,铃木镇一只得专门为她订制了一把儿童小提琴。

刚开始时,映子的进度确实很慢。因为人小力气小,不可能要求她长时间练习,所以单单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指法,就花了不少时间。后来,在学习音阶与和声时,映子所花的时间也同样比其他孩子长。等到其他孩子都开始学曲子了,映子还在做和声练习。

这样过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映子还没有完全学会演奏《小星星变奏曲》。当时与她一同进入教室学习的孩子,进度都超过了她,最慢的也能当众演奏小练习曲了。只有映子一个人,始终还在练习《小星星变奏曲》,感觉上一点也没有进步。

铃木镇一倒不觉得这种状况有何不对劲,因为铃木镇一知道这是幼儿学习的必经阶段,但是妻子看在眼里却非常着急。有一天,妻子抽泣地对铃木镇一说:“看着她这么小,还没小提琴高呢,每天就要辛辛苦苦地练琴,真可怜呀!”

铃木镇一当然理解母亲对女儿的爱,但这种错误的思想必须根除。否则,就不是爱映子而是害映子了。

铃木镇一立刻向妻子讲述才能教育的道理:

“你千万不要这么想,更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你怎么能说映子没有进步呢?她不是从根本不知小提琴为何物,进步到会拉小提琴了吗?她不是已经能模仿别人拉《小星星变奏曲》

了吗?这些,难道不是进步?是的,她现在的进步很慢,可是,毕竟有进步。你千万别急,如果父母一味急功近利,那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过后,铃木镇一一直不断地鼓励妻子,强调一定要继续带映子到教室里来。

又过了约一个月,映子终于完全掌握了《小星星变奏曲》,开始学习《蝴蝶》这首曲子了。这首曲子映子学得快多了,只用5个月就已完全学会。接着学习的是《变奏曲》,3个月就完成了。

其后曲子的难度越来越深,映子学习的速度却越来越快。铃木镇一知道,她内心中隐藏的音乐的嫩芽也在掌握一首首曲子的过程中慢慢地发展壮大了。她略显粗糙简单的演奏也许还无法发出多么美妙的声音,但她确实已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那段时间,铃木镇一和妻子经常听到一些被映子超过了的孩子的母亲瞪大眼睛发出惊讶的声音:“啊,映子的进步真神速呀!”

到后来,映子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她将本来在前面的孩子一个个抛在身后时,被追赶上的人一定会发出感叹:“映子最近怎么进步这么快啊!”

看到这种情况,铃木镇一的妻子非常感动,也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她诚心诚意地向女儿致以歉意:“妈妈那时候差点儿害了映子,真对不起!”

妻子终于理解了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后来她成为这种教育方法最坚定的提倡者,还经常向家长们做宣传呢。

到了小学二年级,映子开始练习莫扎特第四乐章的总练习曲,这时的她已经成为小提琴教室里的顶尖人物了。

每个学生的母亲都异口同声地对铃木镇一夸奖:“映子真的非常突出!铃木老师,您一定有什么秘诀吧?请您介绍一下经验,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映子那样!”

“太过奖了,可是我除了尽量早地让她开始才能教育,并没有其他秘诀可以告诉你们呀。”

铃木镇一笑着回答说。

其实,映子进步神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她起步非常早。现在3岁就进入音乐教室学习的孩子已经不稀奇,但在当年,2岁零6个月就进入音乐教室确实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铃木镇一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实施得越早越好,因为孩子越小其可挖掘的潜力便越大。只有尽可能早地对孩子开始教育,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6.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

有些教育家认为:“如果想让孩子的童年变得幸福而快乐,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成长是最佳之道。”这种观点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一些父母。

铃木镇一和很多教师及父母曾经多次对此事进行过讨论,从中发现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同意和接受,而且还将它作为一条教育孩子的基本准则。有的父母甚至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这样不仅家长们省了心,孩子们也过得很开心。”

铃木镇一却严厉地指出,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仔细考虑过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有这些想法的人说得振振有词,但事实上,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毫不负责。如果父母存有这种观点,说明他们是懒惰的;如果教师存有这种观点,说明他们没有尽职尽责。

我们凭经验可以知道,如果让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刺激的孤独环境中,这个环境没有声音和灯光,同时和外界隔绝,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孩子长大后绝对是个白痴。

哪怕他只在里面生活五六年,恐怕也不能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了。

这就是铃木镇一为何不同意“顺其自然”这个观点的原因。如果孩子“顺其自然”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自然是件好事,不过假如孩子不是那么幸运的话,不仅没有良好的环境,反而身处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中,那么事情会有怎样不可收拾的结果呢?

针对这种情况,铃木镇一呼吁父母们和教师们要多多地创造一些有利环境,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有助于大脑发展的条件。

铃木镇一指出,归根结底,“顺其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说是放任自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家长的做法是不过分限制孩子,不约束或缩小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积极创造出愉快轻松的环境,那么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对孩子不闻不问。

如果考虑到孩子的未来,我行我素的做法无疑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为孩子会因此而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日本教育家村上先生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然发展”,并常常依靠中国的道家思想说自己要“无为而治”,还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处向别人“传播”。

铃木镇一认为,村上先生完全将中国古代那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理解错了,他认为大哲学家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事事地坐着。

说到村上先生对孩子无为而治的具体例子,应该说实在不少,而且让人为他担心。

村上先生对待孩子只顾玩耍、不用心学习的话是“没关系,顺其自然吧”;对待孩子和别人打架吵嘴的话是“小孩子都免不了调皮,还是顺其自然,不用管他,长大后自然就变好了。”

但村上先生没有意识到,“顺其自然”也有一个限度,就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所谓的“物极必反”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对孩子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那么必将发生恶性循环,最后造成非常可怕的结果。因为孩子年少无知,他们毕竟只是孩子,还没有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必要的行为准则。如果对他们一味地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他们可能会永远自以为正确,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永远用错误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其实,村上先生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没有坚持太久,因为他发现了这种做法带来的恶果。孩子渐渐长大了,从前那些调皮的行为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管束,现在也一点点地滋长起来,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可收拾了。村上先生的儿子虽然只有10岁,但他已经和许多不良习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讨厌学习,学校的功课因此也可以想像——已经差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他整日和那些淘气的孩子形影不离,他们混在一起偷偷吸烟,用零花钱赌博。

直到村上先生在某一天接到了学校的通知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犯下了一个大错误。因为自己的孩子不仅常常欺负学校里的其他同学,还对曾批评过他的老师怀恨在心,约人殴打了老师,于是学校开除了他。当村上先生接到学校的通知时,简直就像遭到了五雷轰顶一样,因为他从未料到结果会是这样的,在此之前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不错呢。但是,当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为时太晚,因为他发现就算现在努力挽救也不行了,孩子对他的教导已经完全充耳不闻了。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确凿的事实: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实际上害了他们,因为它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最后遭到的损失是巨大的、无法计算的。孩子在自己还没有完全长大时已经输掉了将来。

因此,铃木镇一的告诫父母们: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为孩子的将来作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教导,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让人满意的前途。

所以,如果父母的确关心和爱护孩子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放任自流是好办法”之类的错误观念,应该用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正确地教导孩子。

二、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实践

1.用玩具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们的玩具已经摆得到处都是,然而,孩子们仍然不停地抱怨着:“这些玩具我早已玩腻了,真是感到厌烦。”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抱怨,主要是因家长给他们买的玩具太多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家长所买的这些玩具,大多是一堆不能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玩具。

铃木镇一指出,真正可以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玩具是能够启发孩子创造性的玩具。

所以,一件理想的玩具能够刺激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正面的影响。近些年,益智玩具的发展对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增强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铃木镇一列出过一些玩具,它们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都可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是认知类玩具,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益智玩具。主要是能协助孩子学习及建立各种基本概念的玩具,如七巧板(认识形状、空间方位)、由小至大的套套杯(认识序列)、拼图(部分、整体、关系、位置)、时钟(时间概念),以及形状、颜色、关系为线索的配对玩具,有游戏规则的玩具等。

二是语音、文化类玩具。

可让孩子听觉更敏锐、学习新字群、促进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学前练习的玩具,如故事录音带、故事图卡、鼓励涂涂画画的画板等。

三是科学类玩具。

可吸引孩子观察、比较、收集、分析的科学类玩具。除了引发孩子狂热的好奇心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养成对各种事物观察、分析、收集资料、动手做、实事求是的观念,如显微镜、万花筒、各种标本等。

四是动作类玩具。

这类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肌肉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如婴儿爬行玩具、各式推车、拉车、可骑乘的脚踏车、丢掷的飞镖等。

五是操作类玩具。这类玩具让孩子指头的小肌肉更灵活,促进眼睛与手协调的玩具,如黏土、穿线、串珠、堆叠组合积木等。

六是社会类玩具。

包括娃娃、填充玩具等,以及以生活周遭情境设计的玩具,如以超级市场、飞机场扮演玩具,让孩子在抒发情绪中体验大人的生活世界,同时认识自己身边的环境并吸收相关的生活经验。

怎样为孩子选购合适的玩具呢?铃木镇一提醒父母以下三点。

第一,选择玩具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适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育的年龄特点。比如儿童在1岁前,感觉器官与活动能力都比较弱,因此,这个阶段所选购的玩具就应以有助于加强儿童对颜色、距离、声音等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发展为主,像彩色气球、小铃铛等。

第二,玩具的选择必须重视安全与卫生。所买的玩具应无毒无菌,便于清洗;玩具的边缘要整齐柔和,没有坚硬锋利的棱角。对于年幼的儿童,不要给他们玩玻璃球、塑料球等小玩艺儿,以免误入口中发生意外。有些玩具转速过快,或容易伤害他人,购买和使用时都应引起注意。

第三,避免片面追求高档化,玩具并不是越高档越好。

其实许多高档电子玩具,由于其“自动化”的程度太高,孩子往往成了一般观众,使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高档玩具的功能也过于单一,容易束缚孩子的想像力。对于稍大的孩子,可多选购一些有利于开发智能的玩具。

总之,玩具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工具,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不仅令孩子的生活充满快乐,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2.通过才能教育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铃木镇一认为,才能教育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才能,还可以唤醒孩子的生命力。

在铃木镇一众多的学生中,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的6岁女孩。她右半身活动不便,右眼斜视。拉第一首曲子时,每当拉到结尾,她右手都控制不住,弓子脱手飞出去。关于她的情况,铃木镇一介绍说:

指导这个孩子的老师为此感到头痛,便对我讲了这个情况。当时我只回答了他一句话:“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下去,直到孩子改过来为止。”

于是老师重新振作起来,坚定不移地继续每天训练她拉这首曲子,母亲也不辞辛苦地为孩子捡弓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和母亲的巨大爱心和孩子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孩子的右手慢慢发生了变化,再拉这首曲子时,弓子不再飞出去了。

过了近半年之后,她就会拉《小星星变奏曲》了。通过半年的训练,孩子的手有了力量,形成了能力。依靠孩子、孩子母亲和老师齐心协力的努力,原先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在坚持不断的练习中变成了可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一点一滴累积的努力和帮助培养了新的能力,最后终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能力。

当我对他们付出的艰辛表示慰问时,孩子的母亲说:“孩子希望能拉小提琴,哪怕只能拉这一首曲子。由于老掉弓子,有时我把弓子紧紧绑在孩子手上……托您的福,这样坚持练下来,现在已能拉一首曲子了,孩子也很高兴……”

令人兴奋的是,事情还不止于已能拉一首曲子。随着不断练习,女孩右眼的斜视逐渐矫正过来了,而且原来活动不便的整个右半身也逐渐能正常活动了。

就这样,这个女孩的小儿麻痹彻底治好了,她终于恢复了健康。通过能拉一首曲子所付出的努力,拯救了一位少女。

铃木镇一指出,支配着人的一切的生命力,一旦适应环境条件,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少女,通过拉小提琴,使她的残疾身体得到活动;通过对乐谱的记忆,使她的大脑得到活动——正是由于她有了这种必要的身心活动,才诱发出她的生命力,并使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所以,重视孩子的才能教育,从小即对孩子实施才能教育,是每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只有尽早地对孩子实施才能教育,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孩子的生命力。

3.用音乐开启孩子的天才思维

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道:“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铃木镇一指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

有位音乐家,就曾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在儿子出生后不久,我就发现他对音乐特别敏感。

“每当他母亲在客厅中演奏钢琴时,他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他还处于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他哭闹之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便会立刻停止,甚至有时会流露出愉快的微笑。因此,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的妻子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递上吃喝,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孩子。”

对此,铃木镇一觉得这位音乐家夫妻做得非常正确。孩子哭闹时递上吃喝的东西,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它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哭闹便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形成了这种概念的孩子必定会变成一个俗物。

通常,人们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而事实上,音乐的功能并非仅仅是娱乐,学习音乐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正是因为音乐的熏陶,这位音乐家的儿子后来顺利考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并且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下面就是这位音乐家描述他妻子对孩子进行的音乐教育片断。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儿子学习一系列的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儿子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妻子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他。

她轻松地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对儿子说道。

“哇,原来是这样。”儿子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洋溢着兴奋和幸福感觉的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妻子一边演奏一边对儿子说道。

这时,儿子的眼中充满兴奋的目光,“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吉他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从此以后,儿子对词汇意义的把握显得轻松起来。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

听了这位音乐家的介绍,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要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这样的教育,那岂不是太好了吗?

所以,铃木镇一指出,音乐不仅仅给孩子以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把打开孩子天才思维的钥匙,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程度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4.多多地赏识孩子,使他出类拔萃

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赏识。

铃木镇一的朋友,教育家田中一郎在谈到自己小时候是如何渴望得到赏识的时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家兄弟姐妹三个。哥哥是长子,妹妹是老幺。我排行老二,为次子,好像是次要的儿子,不被父母重视。

有时父母开玩笑说我是马路上捡来的,我还将信将疑。马路上哪位年长的妇女多看我一眼,我马上浮想联翩,她会不会是我妈妈?

长期得不到关注,就会形成“赏识饥饿”。为了得到赏识我想尽办法,但往往并不奏效,最后我使出了绝招。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有意和小伙伴们打闹,结果把脚摔坏了,这样就不得不卧床休息。父母工作再忙,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会下上一碗鸡蛋挂面,拿出几块苏打饼干,母亲坐在我的床边,摸着我的手,问寒问暖。那个感觉,伤脚再疼,我也认了。

不少父母只知道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却很少注意对孩子的赏识。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可是,有的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父母们苦思不得其解的,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铃木镇一指出,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得到赏识,用普通人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乏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命最不可缺少的营养是赏识、被看得起。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所以,铃木镇一主张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他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

铃木镇一认为,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将赏识当成一种生命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的原则的。所以,每个父母都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赏识才会使你的孩子对人生更加自信、更加出类拔萃。

5.培养孩子不能盲目,而要循序渐进

铃木镇一认为,一味地盲目追求孩子进步的速度而忽视了让孩子打牢知识基础,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在教育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只有一种能力确实被培养完善了,才可以向下一个阶段前进。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就会被那些进度虽慢,然而基础扎实,稳步前进的人给超越过去。

铃木镇一指出,能力培养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前进速度的快慢。速度快的未必有效。

当一种能力还未被培养成熟和完全掌握时就想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阶段,这种骄傲自大的心理或急于求成的处事方法,只能导致好不容易才萌芽的能力渐渐丧失。这是家长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其实,速度并不是如同大家想像的那样重要。要相信,无论什么人,只要不急不躁,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默默前进,都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而且,说不定比那些心急如焚的人更早达到呢。

有不少感觉灵敏的人都有这种毛病:不管什么事,从一开始就一味追求进步,总觉得不满足。他们的口号是:速度越快越好。这在其他领域或许是真理,在孩子教育上却不然。

铃木镇一说,“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和容易”,这才是培养孩子的宗旨。

许多父母都这样认为:“开发能力最重要的是向比自己实力更高的阶段挑战。”这种说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当然这种说法很有迷惑性,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在教育孩子时绝不能采用这种培养方法,因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极其有害。

铃木镇一曾经用他最熟悉的音乐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学小提琴时不肯下功夫练习音阶,而喜欢一上来就学曲子,认为这样会更有成果。一般来说,能用小提琴拉一首曲子了,其他曲子也就能一个接一个地拉下去。这样学习确实成果显著。可以向人夸耀说这个曲子会拉,那个曲子也会拉,似乎任何曲子都能轻而易举地拉。

然而,这样拉出来的效果往往很不好,拉得出色的曲子一个也没有。如果这样不停地拉上几年,再有音乐感觉的人也只能成为一名低级的、平庸的演奏者,到那时后悔可就太晚了。

铃木镇一指出,能力培育就好比是酵母发酵的过程,速度是缓慢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每个人的条件千差万别,各人的能力也就有不同的成熟期。因而,学习的速度快慢与能力大小完全是两码事。

在能力的培养上,再怎么着急也要耐心等待。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其内部却在不断积累和变化。因此,铃木镇一强调:绝不能因着急而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只有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才能使能力达到最为理想的境界。这一点不仅对孩子的音乐教育适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是这样。

铃木镇一教的孩子们练习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小星星变奏曲》。他要求孩子们每天在家听完唱片之后,自己再不断练习演奏这个乐曲。在校时,更要求他们非常认真地上课,一旦能够演奏整个乐曲,老师或者家长就应该鼓励他们,然后,再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演奏得更好一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在于提高演奏质量,也是为了练就更好的音质、更优雅的动作、更高的准确性、更好的音乐素养。毫无例外,每个孩子都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将乐曲演奏得非常精彩。

所以,铃木镇一经常向父母们说:“每个孩子只要做到既勤奋而又循序渐进地练习,那么他们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父母们应坚持这个信念从不动摇。如果父母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很出色,但孩子没有做到,那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