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15

第15章 学好高中数学的有效方法与技巧(5)

f(x)-f(x-1)叫做函数f(x)的差分,记为△f(x)=f(x)-f(x-1)。例如,f(x)=x2,则△f(x)=x2-(x-1)2=2x-1;又如,f(n)=Crn,则△f(n)=Crn-Crn-1=Cr-1n-1.

差分有下列简单的性质(证明极易):

(i)若△f(n)=0,则f(n)=f(1).(n∈N)

(ii)若△f(n)≥0,则f(n)≥f(1).(n∈N)

差分的上述性质与数学归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3〕求证12-22+32-…+(-1)n+1·n2=(-1)n+1·12n(n+1)。

证明:设f(n)=12-22+…+(-1)n+1·n2-(-1)n+1·1〖〗2n(n+1).

问题变为证明f(n)=0(n∈N),或△f(n)=0(n∈N)

f(1)=0.

△f(n)=f(n)-f(n-1)

=(-1)n+1·n2-(-1)n+1·12n(n+1)+(-1)n·12(n-1)n

=(-1)n+1〔n2-12n(n+1)-12(n-1)n〕=0,

f(1)=12-(-1)1+1·12·1(1+1)=1-1=0

所以f(n)=0(n∈N).

说明此处的f(1)=0实即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而△f(n)=0实即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

〔例24〕证明不等式

1+12+13+…+1n>2(n+1-1),(n>1)

证明设f(n)=1+12+13+…+1n-2(n+1-1)

则△f(n)=f(n)-f(n-1)

=1n-2n+1+2n

=1n(1-2n+1n+2n)

=1n(n+1-n)2>0,

且f(1)=11-2(1+1-1)

=1-2(2-1)>0,

因此由性质(ii)知f(n)>0,即

1+12+13+…+1n>2(n+1-1).

(7)一点说明

以上各例说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常常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求证,但这决不意味一切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求证,或者说用它来证比较方便。

〔例25〕克朗贝尔问题:问nn+1与n+1n哪个大?(n是自然数)

数学家海莫斯在评论这个问题时说,“似乎很少人可能猜出答案的一个奇特问题是:对于任一个自然数n,nn+1与n+1n哪个大?”这个问题的奇特之处在于:当n取1,2,3,4,5,6时,都有nn+1<n+1n,似乎应有nn+1<n+1n(n∈N),其实不然,当我们继续试下去,n取7,8,9,10,11时,又得到相反结果,即

n+1n<nn+1

这个问题与1983年高考题有关,原题的第一部分是,“已知a、b为实数,并且e<a<b,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证明ab>ba.

由于ab>ba1naa>1nbb,考虑函数

y=1nxx(0<x<),

由于y′=1-1nxx<0(e<x<),故它在(e,+)内是减函数,所以,当e<a<b时,1naa>1nbb,即ab>ba.

同理可得,当0<x<e时,

y′=1-1nxx2>0,故函数y=1nxx在(0,e)内是增函数。所以,当0<a<b<e时,1naa<1nbb,即ab<ba。

由于7<e<8,且

78>87,故该问题的答案是:

(i)当自然数n≤6时,nn+1<n+1n;

(ii)当自然数n≥7时,n+1n<nn+1

下面这个角谷猜想(角谷静夫)至今尚未解决,当然也包括用数学归纳法在内。

〔例26〕角谷猜想:对任一个自然数n,有限次施行以下两种运算,总可以使之回到1.

(1)如果n是偶数,则除以2;

(2)如果n是奇数,则乘3加1.

这问题看上去似乎很平淡,但下面这句话也许能说明它的难度是十分惊人的:

“数学本身还没有成熟到足以解决它的程度”。这是当代著名数学家爱导士在美国《数学月刊》1983年第一期上就这个问题发表的题为“别去碰它”一文中的话。

4.处理最大(小)值问题的等高线方法

等高线方法是处理最大(小)值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等高线本是地理学中的名词,借用到数学中来便有特殊的含义与方法。

(1)等高线方法的含义

图3-12

在解决“米勒问题”中重要的一步是:暂时离开直线l,放眼平面,这样,就得到一系列等角弧,也叫做等角线或等值线,点M在某一条等角线上移动时张角不变,这很象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等高线上标着海拨高度,如图3-12中的100、200、300、400

米等(实际上地形中应该有无数条等高线),如果一位登山者沿着某一条等高线前进,他不会升高,也不会降低。如果登山者的路线是图3-12中的虚线,那么,他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300米,处于与300米等高线相切的点M处。在登山者的路线中,相切点M是最高点,其他各点都不是最高点,它们都不是切点,都是与等高线相交的点。

于是,我们得到一条原则:如果在某一点,指定的路线是穿过等高线,那么这一点就不可能是极点;反之,如果指定路线中的某一点与等高线相切,那么这个切点往往就是极点。

等高线——相切——极值点

这是一条重要的思路,这种解题的思想方法叫做等高线法,它由三部分组成:等高线;限制条件;目标函数。

以米勒问题为例:

过P、Q两点的等角弧为等高线;

直线l为限制条件;

直线l上各点的张角为目标函数,它是l上的点的函数。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目标函数中求函数的最值。

(2)例题

用等高线方法解题时,要分析问题中的等高线、限制条件与目标函数。

〔例27〕A(0,a)、B(0,b)是直角坐标系中,Oy轴正向上的两定点,试在Ox轴正向上求一点C(c,0),使得∠ACB取最大值。(1986年全国高考试题)

分析:等高线是过A、B两点的一簇圆弧;

限制条件是x轴的正向;

目标函数是x轴正向上各点对A、B的张角。

由等高线方法知,当等高线与限制条件(即x轴正向)相切时,切点C的张角最大(如图3-13)。由切割线定理,

=OA·OB,∴c=ab.

这是米勒问题的特例,用等高线方法来解这道高考题真是太简单了。

〔例28〕在底边长一定的三角形中,

(1)求周长一定而面积最大的三角形;

图3-13

(2)求面积一定而周长最小的三角形;分析(1)设底边长为2c,周长为2(a+c),则限制条件为椭圆(如图3-14),其长轴=2a,焦距=2c.

等高线是一束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直线。

目标函数是以椭圆上的点为顶点,F1F2=2c为底边的三角形面积。

因此,等腰△MF1F2即为所求,其中M为切点。

图3-14

图3-15

(2)由于面积S一定,底边F1F2=2c一定,故底边上的高h也一定,且h=S/c,因此限制条件为与F1F2平行且距离等于S/c的直线l(如图3-15)。

等高线的实质是等值线,所以这里的等高线是使三角形周长相等的线,即以F1、F2为焦点的一簇椭圆,当点在某一条椭圆(等高线)上移动时,三角形的周长不变。

目标函数是三角形的周长,其底边为F1F2,顶点在直线l上。

显然,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应该由与l相切的椭圆确定,即周长最小的三角形为MF1F2,其中M为切点。思想方法还是

等高线——相切——极点值。

等高线方法所含的限制条件、目标函数等思想,又常用于解决规划问题。

〔例29〕生产队要安排30个劳力耕种75亩土地,这些地可种蔬菜、水稻、地瓜,如果这些农作物所要的劳力和预计产值如下表所示:

每亩所需劳力

(人)每亩预计产值

(元)

蔬菜1/21000

水稻1/4600

地瓜1/8450

怎样安排才能使所有土地都种上作物,全部劳力都有工作,且作物预计总产值达到最高?

分析:设种蔬菜、水稻、地瓜的亩数分别为x、y、z,则

限制条件:x+y+z=75

x2+y4+z8=30

x≥0,y≥0,z≥0

目标函数:S=1000x+600y+450z

由限制条件有

y=165-3x

z=2x-90

x≥0,y≥0,z≥0

y=165-3x

z=2x-90

45≤x≤55

代入目标函数,得

S=100x+58500(45≤x≤55)

所以Smax=100·55+58500=64000(元),此时x=55,y=0,z=20,即种蔬菜55亩,地瓜20亩,预计收入最大。

5.数学的局部调整法

局部调整法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对证明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等更为有利。

(1)局部调整方法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解一道数学题,有时可以通过对问题中的一部分量进行有限次调整获得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局部调整法。在《等周问题与轴对称》一文中著名几何学家斯坦纳(Steiner)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证明了“周长一定的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中,若存在最大面积,它必定是圆。”

先看几个简单问题。

〔例30〕将0、1、2、3、4、5、6七个数字填在圆圈和方格内,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的整数算式。问填在方格内的数是几?(1986年“华罗庚杯”赛第8题)

○×○==○÷○

分析这类问题叫做“算式谜”,需要一定程度的推理。

七个数字填在五处,依题意,方格和方格后的第一个圆圈内应该是两位数,且方格内的两位数较小。

如果方格内填“30”,从而前面两个圆圈内分别填5与6,那么下式中后面两圆圈要由1、2、4这三个数来填。

○5

×○6

=30=○÷○

试一试,不行,发现方格数太大,要调整——调为20(24显然不行),那么下式中后面两个圆圈要由1、3、6这三个数来填。

○4

×○5

=20=○÷○

试一试,发现方格数还嫌大,再将方格数调小为12(15也显然不行),那么下式中后面两个圆圈要由0、5、6这三个数来填。

○3

×○4

=12=○÷○

由于12=60÷5,问题获得解决——方格内的数是12。

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方格数是关键。这里是从最大数30开始,逐步调小,问题终能解决。

〔例31〕在△ABC中,求证

cosA+cosB+cosC≤32①

分析当A=B=C=13π时,①式等式成立。因此,我们的证题策略是在A、B、C>0,A+B+C=π的条件下,逐次调整A、B、C,使得每一次调整至少出现一个等于13π的角,亦即最多调整两次,问题得证,即要证

cosA+cosB+cosC

≤cos13π+cosB′+cosC′≤cos13π+cos13π+cos13π.

证明:在A、B、C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13π,一个角不小于13π,不妨设A≤13π≤B.

先证下列不等式成立

cosA+cosB+cosC≤cos13π+cos(A+B-1〖〗3π)+cosC或cosA+cosB≤cos13π+cos(A+B-13π),②

2cos12(A+B)cos12(A-B)≤2cos12(A+B)cos〔12(A+B)-13π〕,

cos12(A-B)≤cos〔12(A+B)-1〖〗3π〕,

〔∵2cos12(A+B)>0〕,

cos12(A-B)-cos〔12(A+B)-13π〕≤0,

-2sin(12A-16π)sin(-12B+16π)≤0③

而A≤13π≤B,故sin(12A-16π)≤0,

sin(-12B+16π)≤0,因此③成立,从而②式成立.

同法可证

cos13π+cos(A+B-13π)+cosC≤cos13π+cos13π+cos13π

因此①式成立。

下面,我们用局部调整法来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

〔例32〕(1)设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求sin12Asin12Bsin12C的最大值;

(2)A、B、C、D是四边形的4个内角,求sin12Asin1〖〗2Bsin12Csin12D的最大值;

(3)Ai(i=1,2…,n)是n边形的n个内角,求Πni=1sin1〖〗2Ai的最大值。

分析:(1)可以这样设想:当A=B=C=13π时,sin12Asin12Bsin12C取最大值。因此,我们的策略的第一步是证明:(不妨在条件A≤13π≤B下)

sin12Asin12Bsin12C

≤sin16πsin〔12(A+B)-16π〕sin12C①

或sin12Asin12B≤sin16πsin〔12(A+B)-16π〕

(∵sin12C>0),

cos12(A-B)-cos12(A+B)

≤cos〔13π-12(A+B)〕-cos1〖〗2(A+B)

cos12(A-B)-cos〔13π-12(A+B)〕≤0,

-2sin(16π-12B)sin(12A-16π)≤0。

由于A≤13π≤B,故①成立.

策略的第二步与第一步同,即再证①式右端≤sin16πsin16πsin16π.最后得最大值18.

分析:(2)与(1)相比较,毫无原则上的差异,这里不变量为A+B+C+D=4π,最多调整三次,便得

sin12Asin12Bsin12Csin12D≤(sin14π)4,

即所求的最大值等于14.

分析:(3)同法可得,当且仅当Ai=(n-2)π/n时,Πni=1sin12Ai取最大值。

(2)更大范围的应用

以上各例都是将各变量逐次调整到彼此相等时便得结果。这种调整方向(流向)很明确。但在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变量的流向并不明显,要凭直觉去判断才行。

〔例33〕证明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sinA+sinB+sinC>2.

分析这里没有等号成立的情况,但是如果考虑“退化”三角形,即在A、B、C分别为90°、90°、0°时,

sinA+sinB+sinC恰好等于2.因此问题变为要证

sinA+sinB+sinC>sin90°+sin90°+sin0°,

证题策略当然是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逐次调整为90°、90°、0°(流向明确了),并且保证在调整中sinA+sinB+sinC的值不增加。

证明:首先证明

sinA+sinB>sin90°+sin(A+B-90°)①

此式等价于

2sin12(A+B)cos12(A-B)

>2sin12(A+B)cos〔90°-12(A+B)〕

或cos12(A-B)>cos〔90°-12(A+B)〕,

-2sin(-12B+45°)sin(12A-45°)>0.

2sin(12B-45°)sin(12A-45°)>0.

在锐角三角形中,0<12B<45°,0<12A<45°,

所以sin(12B-45°)sin(12A-45°)>0,因此不等式①成立。

①的两端同加sinC,便有

sinA+sinB+sinC>sin90°+sin(A+B-90°)+sinC.②

由于A+B-90°与C是互余的两个锐角,所以有

sin(A+B-90°)+sinC>1=sin90°成立。代入②,得

sinA+sinB+sinC>sin90°+sin90°+sin0°,

原式得证。

〔例34〕设x、y、z为三个正数,其和为1,又三个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不超过另一个数的两倍,则在乘积xyz可能取的数值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各是多少?

分析:很明显,当三数相等时乘积取最大值(13)3=127.而三数各取何值时,三数乘积取最小值,这就困难多了。当然,求最小值时还是让其中一个量固定不变,而让另外两个量变化,问题还是掌握流向,使这两个量的乘积取最小值。这里还是要采用“和差积恒等式”(A+B)2=(A-B)2+4AB.

解:考察函数xyz,不妨设x≤y≤z.固定y,则x+z=1-y(常量),由和差积恒等式知,|x-z|增大时,乘积xz变小,即xyz变小。题设z≤2x,这就使得|x-z|不可能太大,因此,只能取z=2x,这个最小条件适用于每一确定的y值,同样,对任何确定的x值,只能取z=2y.故xyz取最小值时应满足x=y=14,z=12,得xyz的最小值=14·14·12=1〖〗32.

八、数学高考的能力要求与试题特点

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数学知识的考查要求

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

三个层次的要求如下:

(1)了解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有关内容,并能在有关问题中直接应用。

(2)理解和掌握

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

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