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17

第17章 学好高中数学的有效方法与技巧(7)

全面考查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率,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函数关系及性质,空间线、面关系,坐标方法的运用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查。应当防止教学和考试中存在着的倾向:即借口能力考核或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深化能力立意

数学科考试的重点是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中尽量避免刻板、繁难和偏怪的知识考查,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计算。

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要求考生对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如2000年文、理科的第(22)题是以平面几何(梯形)为背景,以图形变化为依托,以运动轨迹(曲线)为情景,以代数运算为方法,以集合区间为目标,在各科知识的网络交汇点上设计此题,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如2001年理科第(22)题,在一个抽象函数的背景中,将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以及数列、极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突出对数学的“核心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高考数学试题中所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体现数学特点的三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探索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策略创造能力。

(3)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题的主要特点是:密切结合课本,考查数学的重点知识;靠近生活,密切联系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实际。应用题的编拟,更加重视语言的简捷、准确;背景的亲切、近人;模型的具体、简明;方法的熟悉、简便,以发挥应用题的考查功能。

(4)考查探究精神

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转换题目的设问角度,防止试卷、试题的“模式化”,使考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潜力。如2000年文科第(20)题,理科第(19)题是“姊妹题”,第(Ⅱ)问,讨论函数f(x)=x2+1-ax(a>0)的单调性。理科未给出a的确切范围,文、理科都未给出是单调递增还是递减,不但要寻求条件,还要寻求结论,这一概念(不是单调函数)及证明方法,未见于教学大纲及课本之中,这种证明方法,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开放性、探究性的体现。

(5)适当降低难度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报考生源也急剧增加,造成考生整体水平下降,为保证高考试题的难度水平在0.55左右,高考试题的难度也应相应降低。

“降低难度”是降低试题的平均难度或统计难度。高层次的试题不能降低难度,并且应当更有效地发挥甄别功能。因此“降低难度”以后的试题应是试题起点降低,终点难度保持原来的水平,试题难度的跨度加大,区分的层次加细。

(6)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

试题在设计上不给考生理解题意设置障碍,不搞文字游戏,多数考生都能解答部分试题和较难试题的前半部分,但完全解答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得满分不易。

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有两层含义,一是整卷的难度尽量做到由易到难,降低起点题的难度,使多数考生都能在基础题上得到基本的分数。其次是对单题而言,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降低题目入口的难度,前一、二问多数考生都能理解,并动手做题。

(7)按照数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调整试卷的结构,减少了

选择题的分值,增加了解答题的分值

选择题:1998年是15道题,共65分;1999年调整为14道题,共60分;2000年调整为12道题,每题5分,共60分。

非选择题:填空题保持4道题,共16分;解答题虽然都是6道题,但1998年为69分,而1999年、2000年均为74分。

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能力的考查,加大了解答题的综合性和书面表述的考查要求。

在选择题、填空题的设计上,不局限于直接法去解决,有些题目可用筛选法、特殊值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等灵活的解法,有效地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在全面考查的同时突出重点,并

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高中数学内容共有13章,每章都有题目,但有关函数(含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空间图形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圆锥曲线和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等内容是支撑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在数学试卷中有较高的比例,并达到了必要的深度和难度,从而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

高考试卷经常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考查,强调知识的综合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9)更加深入地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这两年来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更加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选择题、填空题中的基础题,如1999年的第(4)、(10)、(11)、(16)、(17)题,2000年的第(4)、(5)、(7)、(11)、(14)等题,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仅涉及到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还涉及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如比较法、穿举法、一般和特殊、整体和部分等,体现出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另一方面,在解答题的解答过程中,考查考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意识性和掌握的深度。

4.数学高考复习的具体方法

(1)反刍“三基”,形成知识网络并强化记忆

“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是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三基”的灵活和综合运用即是能力。反刍“三基”,形成知识网络并强化记忆是指,一方面,要强化对“三基”的系统记忆,没有记忆,一切都无从谈起,数学学习同样需要记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将原来学习中散落在各处的相关的“三基”连成“线”、织成“网”,即倾向于知识的浓缩,是“由厚到薄”。如立体几何中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前后共学习了五种,必须将其集中在一起记忆,只有这样在遇到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时,才能快速有效地在头脑中提取、选择适合本题的证明方法;否则,将无所适从。连“线”、织“网”切忌简单罗列,应当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前后相关的知识纵横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2)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科学复习

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抓住重点和关键,简要地记好听课笔记(记那些原来不会或有疑惑的问题)。课后先复习,消化讲课内容,然后再做作业。每天做数学作业之前,均应先回顾当天数学课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这不仅仅能复习巩固当天数学课的学习成果,而且复习质量高,效果好,记忆深刻,还可以发现听课中的盲点,知道哪些印象深,记住了,哪些印象不深或没记住,以便及时复习巩固。对每一道作业题,做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克服不复习讲课内容,只忙于做作业和做后不思的不良习惯。

(3)用好错解题记录本,做好每次练习的“满分卷”

数学复习切忌盲目多做题,关键是找准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一是自己的错解题记录本中,将原来做错的题目重做一遍,看是否真正纠正了过来。因为人人有思维定势,原来的错误,若纠正的不彻底,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出现错误之后,及时纠正,并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真正弄清、弄会,使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是学习取得进步的保证;二是每次测试之后,一定要将错解题改正过来,重新做一份自己满意的“满分卷”。每改正一个错解题,就是一次进步和提高,这应是每次测试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改正过来之后,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解这个题的障碍在哪里?是想不到还是根本不知道?解这个题用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什么思想方法?有何技巧?解这个题的关键是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对待做对了的问题,你应当进一步反思一下,解法是否是最好、最简单?还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单的解法?

(4)提高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

数学考试是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数学试题的解答。所以,考试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时间的竞争。因此,努力提高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是每个同学在数学复习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为此,应学习和掌握各种题型的解法,尤其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解法,防止“小题大做”。选择题、填空题虽然做对了,但若用时过长,也是“潜在丢分”。解题不仅要“熟练、准确”,而且要“简捷、迅速”是每个同学应当追求的目标。只快不准,是劳而无功;只准不快,是“隐含失分”。

为了实现“熟练、准确、简捷、迅速”的目标,解题时应具备以下两个意识:

①要有画图意识。解题时应尽可能画一个草图帮助思考,这个草图不一定非常准确,只要符合题设条件,能体现出问题的基本特征即可。数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一个问题如果画出了能体现问题特征的图形,这个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图形信息在启发思维方面有无可替代的直观、形象作用。

②要有表述合理、规范的意识。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口罗唆重复,更不要画蛇添足,用阅卷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写出“得分点”,一般说来,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性知识,特别是初中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考试答卷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5)用好、练好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是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试题是最好的试题,高考试题的解答是最规范的解答。为此,同学们应认真研究和解答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体会命题专家是如何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造成试题的,是如何考查各知识点的,是如何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的,是如何考查数学能力的,是如何考查探索性和应用性问题的,是如何考查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和互译能力的,是如何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的,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以增强数学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