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700000010

第10章 语文实用学习法(5)

就是听后复述,用以锻炼听的注意力、分辨力、理解力、概括力和记忆力。锻炼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堂上边听讲边默默重复老师的话,重复得越完整越好;也可以听老师或同学讲完一段话,然后再默默地复述。成段的话,短的可复述原话,长的则可复述要点。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重复广播、电视中播音员讲话的内容。一开始先复述较慢的讲话,进而再复述比较快的讲话。

(3)听记的锻炼

就是把听到的话用脑子或笔马上记下来,以锻炼记忆力和笔记的能力。具体做法有下面一些:

一是听后默记,即听一段话、一段朗读或录音,边听边用脑子记住,过一段时间后,检查记忆的效果。

二是听后笔记,就是把听到的内容准确地用笔记下来。可以先听比较简短的内容,像几句话或一首短诗,听后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对比较长的内容,则可边听边思索,对听到的内容迅速进行筛选,抓住要点加以记录。还可以边听边速记,不论内容长短,都尽量详细地加以记录,以锻炼快速的听辨能力和书写能力。课堂笔记也是锻炼听记能力的有利条件,笔记有详有略,可以从多方面综合锻炼听记能力。

(4)听析的锻炼

对听到的内容立即进行分析整理的一种听力锻炼。主要是对内容混乱的、没有条理的话语进行整理,去掉口罗嗦无用的部分,提取要点加以梳理,使之变成较有条理的内容,以便正确理解。可以利用现成的练习材料,也可以请别人把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打乱次序读出来,听后再将其整理复原。对于比较有条理的语言,则可边听边分析,迅速抓住要点,找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纲要,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听到的话的内容。

(5)听问的锻炼

一种是听别人说话,自己从中提出问题,即对所听到的内容不但能够辨别和理解,而且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听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听别人提出的问题,然后按要求立即予以回答。主要是锻炼听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听问锻炼的关键是如何听清问题,如何准确地理解题意。

(6)听评的锻炼

听评就是对听过的话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不但要听得准,理解得透,能够进行筛选和抓住要点,还要对听到的话进行议论和评价,看其有无错误和漏洞,有无重复累赘,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具体深刻,条理是否清楚,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有什么特点,有无艺术性,听后有何感受等等。这是较高水平的听的能力的锻炼。评议可先从单项入手,然后逐渐趋向综合。

四、中文语法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字与词是语文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语法就是把这些零散的字词组合在一起、形成句子和文章的纽带。语法知识的内容非常庞杂,且分散在各篇课文里,复习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语法的方法。

1.语法的分类综合学习法

学习时把语法和课文分开,单独对语法进行学习。语法又可以分为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等,学习时可以按照这几类分别进行学习。而每一类还可以细分。如词汇,下面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等。把学过的词根据其性质分别归到各个词类中,记住各类词汇的性质和使用原则,如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和使用规律一定要牢记在心。同时,这十二类词还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通过这种分类系统学习,就可以把有关词汇的知识内容集约化,对词汇类知识作个总结。

综合学习就是把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学习。比如找一个二重复句,先划分复句的层次并标明层次间的关系,然后划分分句的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再分析这个句子由哪些短语构成一个复杂短语,最后指出这个句子中哪些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词等。

现举一例说明: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一步,划分复句层次。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是转折关系,划在“可这个工厂”的前面。第二层是因果关系,划在“以致”前面。第三层有两处:一处是并列关系,划在“也不”前面,另一处是因果关系,划在“污染问题”前面。

第二步,划分单句(分句)的句子成分。如第一个分句,“国务院”是主语,“要求”是谓语,“企业”是直接宾语,“早就”是状语,“沿淮”是定语,“必须限期”是状语,“停止排放污水”是间接宾语,“向淮河”是状语。

第三步,分析这几个分句包含哪几个短语。“排放污水”是动宾短语,“置若罔闻”是固定短语,“污水处理设备”是偏正短语,“上级指示”是偏正短语,“环保工作”和“污染问题”也是偏正短语等等。

第四步,分析这个多重复句是由哪些词组成的。以第一句为例:“国务院”是名词,“早”、“就”是副词,“要求”是动词,“沿”是介词,“淮”是名词,“企业”是名词,“必须”是副词,“限期”是副词,“停止”是动词,“向”是介词,“淮河”是名词,“排放”是动词,“污水”是名词,等等。

2.语法的比较学习法法

有些短语的类型、单句与复句不容易辨别,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会有助于提高对它们的辨别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运用比较法区别单句和复句

一般情况下,复句比较长,因为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但有的单句也很长,容易和复句混淆,通过比较,可以知道:组成复句的各个部分是主谓句或非主谓句,组成单句的各个部分是短语。

①复句中的各个成分在结构上是互不包含的,因此,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句子是单句,而不是复句。如:“石油工人已经并将进一步给我们证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石油储量确实很大。”这个句子是主谓短语做宾语。

②句子中的谓语如果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并用逗号隔开的是复句,不用逗号隔开的是单句。如:

A.她们又织布又下田。

B.她们又织布,又下田。

虽然这两个句子字面意思相同,但A没有用逗号隔开,是单句。B用逗号隔开,是复句。

③“为了”、“因为”、“由于”等兼介词和连词。如果后置成分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算是介词,“介词+后置成分”构成一个介词短语,不是分句;如果后置成分是非名词性词语,它们是连词,“连词+后置成分”是一个分句。如:

A.为了你,我们一连发了三份电报。(单句)

B.为了让你安心,我们一连发了三份电报。(复句)

(2)运用比较法辨别短语的结构类型

不同类型的短语有时容易混淆,可以通过比较来辨别它们。如:

①并列短语与其他短语的比较:并列短语的特征是前后两个词的顺序颠倒后意思不变。如“光荣而艰巨”可以变为“艰巨而光荣”,“平凡而伟大”可以改为“伟大而平凡”。而其他短语则不能颠倒词序。如“凭空想像”颠倒词序则成了“想像凭空”,意思有了很大的变化。

②偏正短语与主谓短语比较。偏正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区别比较难,我们可以将它们比较一下:首先,偏正短语中间加结构助词“的”或“地”后意思不变,如“人口问题”与“人口的问题”意思一样,“小心翻阅”与“小心地翻阅”意思一样。而主谓短语的中间加上“的”或

“地”,意思就变了。如“我们学习”加上“的”就成了“我们的学习”,意思就不一样了。其次,主谓短语的前一个词能回答“谁”或“什么”,偏正短语的前一个词能表示“谁的”、“怎样的”,或数量多少,如“祖国伟大”,“祖国”回答的是“谁”伟大,而“伟大的祖国”中“伟大”回答的是“怎样的”祖国。

③动补短语和动宾短语的比较。前一个词都是动词是动补短语和动宾短语的共同点。它们的不同点首先在于动补短语中间能加结构助词“得”,动宾短语中间不能加“得”;其次动补短语的后一个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或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或介宾短语,而动宾短语的后一个词只能是名词或代词。

五、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因而学好文言文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介绍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中学生朋友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1.如何掌握文言词

学习文言文与学习现代文一样,首先需要掌握好文言词。在词的学习过程中需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等。

(1)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的词义原是由单一词义产生而为许多词义,称为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词义扩大、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

哀①僵卧孤村不自哀。(悲哀,伤心)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怜悯,同情)

安①衣食所安。(安稳,安定,安全)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备①众妙毕备。(完备,齐全,具备)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准备、预备、防备)

崩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山倒塌,泛指崩裂)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2)古今异义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这种语言现象,是由狭小的词义演变为扩大的词义,古人称之为引申义。如“江”、“河”两个词,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的是“长江”和“黄河”,后来这两个词包含的范围扩大了。

②词义缩小。这种语言现象在词义的演变中是指含有消极性的意义的。它与上述的词义的扩大正好相反,而表现一种词义的简略性的意义。同一个词,由范围很广的词义变为狭小的词义;由范围很广的称名变为范围含有局限性的称名。如“国”一词,在“死国可乎”一句里作“国家”讲;在“去国怀乡”里则作“国都”讲,而现在只有“国家”这个意思了。

③词义的转移。这一语言现象是指词义演变中的移动性,即是从某一词语本来的词义向其他词义的转化,是说在同一范围或同一方向的移动。如“几欲先走”的“走”字,古代原是“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却变成“行走”的意思。这是词义转移了。又如:“是”字,古代是代词,常作“此”、“这”讲,而现代汉语中常作判断词“是”用。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一词,原意是低微而鄙陋,今义为行动恶劣,不道德。感情色彩迥然不同。

⑤单音词变双音词。古代以单音词居多,两个紧紧相连的文言单音词结合在一起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完全一样,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却完全不同。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更不用说”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又如“祖父积,子孙弃”中的“祖父”,古义是指祖父和父亲,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爷爷。

掌握古今词义是学习古代诗文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注意学习、分辨和积累。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文言实词中词性活用现象。古代汉语的每个实词属于某一词类基本上是固定的,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偶尔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意义。例如《口技》“妇抚儿乳”的“乳”,原作“奶汁”讲,名词。在这句中作动词用,喂奶的意思。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活用,名词做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中的职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但当它表示与本来的意义有关的某种动作行为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的时候,就用作动词了。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名词后带宾语或补语。例如,“石青糁之”(涂染),“一狼洞其中”(打洞)。

二是名词前有副词或其他词做状语。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

三是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有助词“者”。如,“正是河豚欲上时”(浮上水面),“置入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四是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如,“大楚兴,陈胜王”(称王)。

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主要有: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在句中表示该形容词所示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译成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补出中心语的偏正关系短语。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本来都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用,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有时带补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例如,“欲穷其林”中的“穷”,带上了宾语“其林”,用作动词,意为走到尽头。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代替了跟它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具有明显的表示人和事物的意义,常常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的“出”本是动词“生产”,这里作名词指出产的东西,充当“殚”的宾语;“入”本是动词“收入”,这里做名词,指收入的财物,充当“竭”的宾语。

④名词做状语。就是名词用在动词谓语前,直接修饰、限制其后的谓语动词,做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处所或时间。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表明动作行为的工具。又如:“其一犬坐于前”的“犬”,是像狗一样(蹲坐)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