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700000012

第12章 提高作文能力的训练方法(1)

——如何有效地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作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写好作文必须做到“三多”,即“多读、多练、多思考。”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是从“三多”中体味出来的。

一、怎样审题、立意与构思

动笔写作之前,要从整体出发,抓审题,抓立意,进行构思。审题要准确,否则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毛病;立意要明确,立意的好坏是文章能否写好的主要标准;构思要巧妙,构思如何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因此,审题、立意、构思每一个环节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怎样审题

既然审题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审题呢?

(1)应抓住“题眼”

如《家庭给了我幸福》这个题目,“幸福”就是题目的“眼睛”。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这一“题眼”,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文章的主题。《难忘的一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即是文章的“题眼”;《这事发生在我们班里》中,“这事”就是文章的“题眼”。

当然,在题目是一句话和一个短语时,很容易找出中心词(即文章的“题眼”),理解题目的意义。而当题目仅仅是一个词时,往往除了研究它本身固有的语义外,还必须研究它是否还蕴藏着含蓄的意义。如《路》、《启明星》、《航标》、《竹》等,乍一看,作为题目,它们都只有一个词,似乎中心点比较明确,但其含义却非常丰富。比如《路》这个题目,客观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道路,既有康庄大道,也有羊肠小径。如果你仅从一个方面来分析,还只是抓住了题目的“一点”或者说“表面”,我们更应该联想到在具体的“路”的背后,还有你的人生之“路”、你的思想演变之“路”、改革开放之“路”等等。可见,只有使具体的描述与抽象的引申有机地统一起来,“路”的象征意义才算找到。又如《竹》,既可以以此象征人的精神品节,也可以说明其种类、特性和用途,还可以以“竹”为物写一个故事。

(2)不能放过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

尽管分析一个标题的“题眼”往往要从中心词入手,但我们绝不可忽视标题中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所给予我们的各方面的启示。如《我在实践中懂得了这个道理》一题,有些同学就可能会忽视“在实践中”这个限制词,只谈“我懂得了道理”。因审题不准,肯定会使文章的内容不太切题。

(3)看题目限制了什么,没限制什么

如《变化》这样的题目,要求写出人或事前后的不同。至于是人的变化,还是事的变化,或者是地方的变化、都没有限制。这样的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适当加以议论。

(4)有的题目可以问几个问题

如《学贵有恒》这个题,可以问“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学贵有恒?为什么学习要有恒?怎样做到学习有恒?议论文的标题大都可以这样考虑。

(5)要注意审清与题目有关的要求

有些题目后面有附带的要求,比如书信的格式,不准写成诗歌的形式,规定600左右的字数,采用第一人称、夹叙夹议等写法。这些要求在写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

2.怎样立意

审准题后,要对文章进行立意。立意,就是作者为文章确定主题。立意要明确,是指立意正确、内容健康、意义深刻。立意的好坏是文章能否写好的主要标准。只有立意正确、深刻,文章才有教育作用,才有价值。

那么,立意正确和深刻的源泉在哪里呢?那就是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对材料的认真提炼。有些记叙文,因片面追求真实,而没有教育意义;有的则停留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深入发掘事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缺少闪光点。这样的文章之所以平庸就在于立意的平庸肤浅。

在议论文中,立意上存在的问题则是“中心偏离、点据脱节。”不少同学受习惯的思维方式、写作思路的影响,受熟悉的、印象强烈的生活经验、情绪体验等的影响,忽略了对“命题”(或材料)特定含义的把握而泛泛展开议论,这就造成了“中心偏离、点据脱节”的现象。那么怎样立意呢?

(1)立意要正确

立意要正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鲜明正确的主题。主题的鲜明是指作者的立场鲜明,不鲜明的文章会给人不知所云的印象。那么什么样的主题才是正确的呢?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文章表达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

②文章介绍、传授的知识是科学的。

③文章抒发的感情是健康、高尚的。

④文章的题材具有积极意义或某种教育意义。

⑤文章对读者具有陶冶性情、净化以至美化心灵的作用。

此外,对命题作文来说,立意还要讲究切题。切题,也是一种正确。如立意不切题,一起步就会走向错误。

(2)立意要深刻

所谓立意深刻,就是指文章要尽可能表达一个较为深刻的主题。

大家也许懂得,写文章的目的是抒发情感、传播知识、阐发见解,以感染读者、教育读者、启发读者。而浅薄的东西是不可能起到上述作用的。

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对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掘事物的深层内涵和实质性的思想意义;对说明文来说,就是要运用科学原理,深入地触及知识的内核;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并且旗帜鲜明地加以透辟的理论剖析。

初中学生的习作,在主题的确立上,往往浅尝辄止,不够深刻。这是与他们不肯下力气去开掘密切相关的。所谓“开掘”,就是深入地思考,靠思索才能把事物的本质意义“挖”出来。譬如,有一位同学写一篇题为《瞎子》的文章,写的是一位盲人摸摸索索地关上正在哗哗流水的水龙头。如果仅写这些虽有教育意义,但还不够深刻。由于作者善于观察和挖掘,写盲人关水龙头的同时,又写了旁边几个打扑克的小青年,还写了小青年们对盲人的举动表示讥讽,边打扑克边说:“这瞎子,真逗。”盲人听了,坚决地予以反驳,怒吼道:“你们才是瞎子呢!”是啊,连一个看不见的盲人都能摸索着去关水龙头,而一群“眼明耳聪”的小青年却熟视无睹,不是瞎子又是什么呢?这样写,文章相对地就深刻多了。

当然,要想立意深刻,必须有一双洞察事物的火眼金睛。敏锐的目光,是较高的思想水平、较强的思维能力、较厚的知识积累、较多的生活体验,加上长时间的实践磨炼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就注意体验生活、积累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思想。

(3)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就是提倡说别人之未说,写别人之所未写,把文章写出点新意来,让人读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使人获得新启迪、新联想、新共鸣、新感染。

新的立意,首先来自新的观念、新的思维。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的事物产生得快,新的信息传递也快,这促使人的观念不断更新。比如:昔日外出打工者,今日回乡办工厂;原来农村走亲戚买吃的东西,现在也喜欢买鲜花送人;书信往来由写信到打电话直到今天发电子邮件。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使生活充满了无比清新的气息,这为文章产生新意打下了基础。

但是,就个人而言,能否使笔下流出新意,还在于有没有独创精神。如果只会人云亦云,满足于从别人的文章里汲取营养,往往只能写出千人一面的老调文章,永远与新意无缘。只有富于进取精神的人,凡事敢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才可能去独创文章的新意。比如写教师上课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写老师功底多么深厚、教学技巧是那么娴熟、语言是如何幽默风趣,又是如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有一位同学却独辟蹊径,以《别了,皇帝的新装》为题,记叙老师为上一堂公开课在课下所做的诸多准备工作,致使学生上课时按照既定的程序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工作。那一堂在其他听课人看来无懈可击的课,对学生来说却索然无味。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像告别皇帝的新装那样,永远告别那些虚假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才是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从思想方法上说,新的立意要借助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即思维不集中于一点上,而是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维,这是一种开拓性的思维方法,运用它立意时思路开阔,由此及彼,就有可能找到较有新意的主意。求异思维,是一种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异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开拓新的思路,为事物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因而,它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写读后感时只是从中看到了“藐视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永远这么一味地赞美下去还有什么新意呢?有的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想到了与其挖山费那么大的力气,用那么多的时间,还不如搬家合算呢!搬到交通发达、交易繁荣的地方岂不更好?所以,作者拟的题目便是《挖山还是搬家》。更有甚者,想要把愚公居住的地方开辟为旅游区呢!

(4)立意要集中

集中,是“分散”的反义词。立意要集中就是说主题应当“聚焦”。大家知道,穿过凸透镜的阳光,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可以很快就把纸引燃。所以,主题集中不但明晰,而且可能更深刻、更有力。相反,主题分散,往往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这种“思想

啰嗦”病,也是立意之大忌。以上说的是“集中”的第一层意思:主题以单一为宜,不可头绪太多。第二层意思,是要求文章前后一贯,不可中途变换。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出现这种中途转换文意的毛病,不知不觉地就使文章的主题多元化了。

除立意的集中外,对文章的主题还要提出简明的要求。简明即简洁,是用最少的语言把主题的意思表达清楚,不含糊,不口罗嗦。

3.如何构思

构思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组织安排,进行布局谋篇的思考过程。确立主题之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文章的内容才能安排得紧凑、有条有理,主题才能突出。构思的过程也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比如《一件小事》,作者的思路是以回忆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文章开头便从回忆写起:“从乡下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交代了时间,然后又说明引起回忆的原因:不能忘却,“于我有意义”,并与“国家大事”相对照,说明“小事”的价值。然后才开始写事情的经过和自己思想上的变化,最后又与开头照应,写“我”受到的教育,突出主题。这样,思路清楚,行文也就自然、真实、顺理成章了。

构思要有逻辑性和灵活性。所谓逻辑性,就是思路要清晰、严密、有条理;所谓灵活性,就是要求思路开阔、活跃、敏捷。既有逻辑性又有灵活性,才能对材料进行恰当的认识和梳理,把零散的材料整理得紧凑而有条理,使文章的内容既新鲜活泼,又井然有序。

构思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是这种规律不是都明显地表现出来,需要我们深入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各方面的联系性,从而沟通思路。

(2)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材料,进行构思

例如《制台见洋人》一课,主题在于揭露腐败无能的清朝官吏对洋人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功夫,题虽为“见洋人”,但文中却不直接写见洋人的场面,而是先写制台接见藩台、知府等下属和打巡捕等情节,先描写他在下属面前趾高气扬、蛮横无理的样子,然后再写他见到洋人时卑躬屈膝、软弱无能的样子,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妙,写作流畅、自然。

(3)进行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是沟通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作文时浮想联翩,可以从多方面开拓思路。

思路形成以后,用文字把文章的主题和思路以及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列出来供作文时使用,这就是编写作文提纲。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据需要和文体特点来编写。记叙文,可按记叙的顺序来编写,写清记叙的要素;说明文,可按说明事物的顺序编写,注意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编写,也可按论证的过程编写。作文提纲是思路的书面化,对作文很有帮助,应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

二、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在开头与结尾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往往有点睛之笔抓住读者的心,升华文章的题旨。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呢?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巧写“凤头”的5种方法

古人把文章好的开头称之为“凤头”。一篇文章是否吸引人,能否抓住读者,关键就看开头写得好不好。我们学过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情感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个开头,开始用一句话,简明地交待时间、地点,接着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满怀的激情,跟着一个转折句,陡然点明题目和中心。这个开头使人们想,作者被什么事情感动,竟致使思想感情像潮水一样放纵奔流?作者的经历是什么?最可爱的人说的是谁?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制造悬念,使人产生一连串的问题,从而一下子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再加上作者通过色彩浓重的抒情,强烈地感染着读者,又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用词,巧妙的比喻、夸张,句式的变换,使人感到精彩优美。这个开头既简捷又绚丽,既新颖又别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开头,就堪称“凤头”。

那么,如何写出漂亮的作文开头呢?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

(1)形象描绘法

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过美国著名影星金凯利主演的享誉全球的影片《雨中情》。这部影片中有一个最出色的镜头,即热恋中的男主人公在大街上,冒着大雨跳了一段踢踏舞,舞步热情奔放。尽管此时没有一句台词,但观众却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影片也由此命名。为什么导演不把这段舞安排在屋里、安排在舞台上,却偏偏安排在大雨之中呢?因为只有这样安排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男主人公的心情,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这种心情展示得越充分,这种感情渲染得越强烈,观众所受到的感染也就越强。写文章,为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文章的开头,往往描绘一幅图画,创设一种意境,将读者导入画面之中,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运用这种开头方法时,不是直接叙述、说明或议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是先用些许笔墨来描绘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关的人物、风景、场面等。因此,我们把这种开头方式取名为形象描绘法。这种开头方法,因其形象生动,深受读者喜爱。王愿坚写的《七根火柴》一文的开头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