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战败后,刘备势力大为削弱,益州不光士兵损失惨重,连经济也遭到重创,从而百业萧条。刘备也滞留在白帝城,迟迟不敢回CD,无颜面对蜀地父老。他郁闷成疾,病到在床榻上。
到了猇亭之战第二年,也就是章武三年春天,刘备疾病更重,缠绵于病榻上起不来了。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下诏书给CD,要留守的丞相诸葛亮来白帝城,他要交代后事。
诸葛亮接到刘备的诏书后,按照诏书吩咐,安排太子刘禅留守CD,主持事务---刘禅的智力即使不是大白痴,也差不多。可是,皇权的****体制要求,皇帝在外,必须由太子看家,以防止别人谋反。这是****体制下独裁者掌握权力的要求,现在刘备要死了,可是他的继承人仍不能不以皇权****的承袭为第一要务,把自己的人性(父子亲情)让位于权力的要求。
诸葛亮收拾停当后,按照诏书的要求,带着刘备其它的儿子,特别是年龄稍大的梁王和理王,和益州的另一大势力的代表人物李严,打马赶向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长江边上,在益州东部的崇山峻岭中。
诸葛亮赶到时,正当日落时分。他和李严等人打马悠悠行走在山道里,看着西边的落日斜照进山里,把它火红色的阳光洒遍山头,还有那山间阴深深的树林,以及林下潺潺的溪水。他听着啼声清脆的回响在山间,似乎响声极大,把天上飘动的火红色的云彩都阻遏住了,使它只能徘徊在这一片山间。
夕阳也照着前方不远处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城就位于群山中的一片平地上,城墙也不高,夕阳斜射下,城门也显得朦朦胧胧的,城头上,镌刻着几个大字:白帝城。
诸葛亮诸人进入了白帝城,穿过了一条狭小的街道,来到了一座道观。刘备穷人出身,战败还保持着穷人的习惯,不愿奢侈,就把这一座道观修葺改建了一番,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诸葛亮诸人看到的,就是刘备改建之后的宫殿。
傍晚了,天也下起了雨,雨水淅淅沥沥的,不大,浇灌着万物,也敲打着宫殿周围的花草树木。天色更加黯淡下来,宫内点起了灯。在昏黄的灯光下,诸葛亮诸人走进了刘备的寝宫。
刘备在最里边的寝室。室内,一灯如豆,莹莹的照亮着周围。诸葛亮按照礼节,向病床上的刘备行过礼后,起身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人,只见他神色憔悴,满面倦容,不时的咳嗽着。
这个人,和他留在印象中的刘备差的太远了。
他印象中,就是眼前的这个人,是一个标准的大丈夫,激情满怀,胸襟远大,壮志凌云,好像任何困难也不可能打到他似的。他的眼睛里充满着激情和勇敢,声音里也充满了魔力,好像只需要眼一扫,声一发,就能把他的激情和勇敢传递个任何看到他眼光,听到他说话的人。这些人,正是在他的指挥下,东征西战,打下了大片的土地,有了容身之地;也是他,不屈不挠,屡败屡战,不为任何困难所折服,坚定的保持着自己弘毅宽厚,却又自由自在的性情。他真是所有人的榜样啊!
现在,他却躺在床上,苟延残喘,好像这昏黄灯光一样,随时可能随风而去。
这还是那个人吗?诸葛亮不知不觉间,眼中已经充满了泪水。
晦暗的灯光下,刘备躺在床上,气息奄奄的也在打量着来的众人。最后,他还是把目光定格在诸葛亮身上。往昔的战斗岁月,一生中所遭遇的人人事事,仿佛在眼前一一闪过。
就是这个人,在他狼奔豕突,被各地军阀打的找不着牙时,以他的一番谈话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后,他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金光大道。到现在,又有了这么一大片肇造帝业的地盘。
当时的他多么年轻啊!
那还是在隆中吧,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天,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这个年轻人自信满怀,斗志焕发,手摇羽扇,给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他至今都忘不掉,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副天下尽在掌握中的模样。他永远也不会忘,那个意气飞扬,粪土王候的年轻的脸,至今想起,还如在眼前。最后,他还拿出来一副益州五十四府地图,上面详细的标明了府城、道路、粮仓等等,可见,为画好这幅图,这个年轻人下了多大的功夫啊。当时记得他还帮着展开了这幅图的下半部分。
只是,现在呈现在刘备眼前的,却是一个中年人拘谨谨慎的脸了;至于那幅地图,恐怕也在岁月中消失了吧?天地真是光阴之逆旅,万物真是百代之过客吗?
唉,想到自己也要死了,真是可叹啊!
刘备暗淡的眼睛,扫视了一下旁边那已显出微弱的残烛,只见风儿轻轻一吹,火苗飘摇不定,似乎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昏黄的光线中,刘备不由怅然长叹,他也知道,自己将如这火苗一样,很快就要消失在这无边的黑暗中。死亡将再也使他看不到儿子刘禅登基,万众呼呼的场面;再也看不到大汉振兴,威临万方的情景了。
刘备转眼又看到马谡在傍边立着,便示意让他先离开,然后说:“丞相看看马谡怎么样?”
诸葛亮说:“这个人算是当代的英杰之才吧。”
刘备说:“不。我看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好好想想。”
然后,刘备让人拿过纸张来,写下遗诏,递给诸葛亮说:“我与你们想灭掉曹魏,辅助汉室,没想到现在我就死了,这遗照你给太子吧。”
诸葛亮接过遗诏,只见上写的都是教育刘禅的话,其中要求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又说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这话是教育儿子的,可是,也是刘备自身一生做人的总结啊。
刘备又喊过来儿子梁王、理王嘱咐说:“我死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作父亲,你们与丞相只是同事,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这是刘备打破了****帝国建立的根本:等级制度,而对诸葛亮表示的善意。他当着儿子们的面这样公开说这些话,这种行为本身是很可深思的。这既是对诸葛亮在朝中超然地位的进一步确认,也是对他未来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备看着儿子答应着退下去了。就正式对着来的文武大臣宣布:托孤丞相诸葛亮,李严为副手。
这也就是在刘备势力中,最高统治者本人正式确认,诸葛亮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
别人都退下去,只留下诸葛亮后,刘备让诸葛亮坐到他的病床上,说出了历史上那段著名的话:“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
对这段话的理解,古今争议不小。我认为,这段话,是最高****者刘备对现实(诸葛亮地位才能经历,蜀汉政权中无人可比,他死后,诸葛亮不管他承认不承认,事实上无人能制)的承认,可是,刘备无疑还是想把最高****权传给儿子的,所以,在心情极为矛盾的情况下说了这番话。
这个时候,他如果打击诸葛亮,降低他的重要性,已来不及了。从他理想的事业统一天下这一点考虑,他也不愿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他的政权中,只有诸葛亮才有可能会实现他的抱负。
在个人的理想和传承****统治权之间,他难以取舍啊。事实上,所有有大本事,有理想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矛盾的!
诸葛亮听到刘备这一番话后,不由不感激。只是,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关心点并不一样。
自古以来,最高****者都是把臣子当奴隶用的,臣子也甘之如饴。现在,刘备作为最高****者,对臣子的诸葛亮如此掏心置腹,诸葛亮不能不感激。不过,他并不重视这一点,他看重的是,刘备给了他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别人,像曹操、孙权,不可能也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的,所以,这才是特别让人感激的。更何况两个人还有这么久这么深的战友情谊。
所以诸葛亮拜倒于病床下,留着泪保证:“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一段君臣际遇的佳话就这样拉上了帷幕。
刘备为了笼络诸葛亮的心,又下诏给后主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出了刘备的大殿,沿着院中的小道向着自己的住处走去。
这时,夕阳已经下山,天还没有全黑下来,傍晚就开始的微雨仍在潇潇下着。刚刚变暖的天气,时而还透露出一丝丝的微寒。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诸葛亮目睹着残花落叶,心中更为伤情。夕阳什么时候才能回转再放光芒,百花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开放呢?人生有多少的无奈呢?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无法挽留,即使再现也绝非一模一样,只是似曾相识而已!想想这些都让人感伤不已啊。
诸葛亮独自彷徨在充满花香的小路上,心中充满了惆怅。
刘备在三月病死在白帝城的消息传到了江东,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人欢喜有人忧。江东最高统治者孙权的妹妹是刘备的夫人。她被孙权设计返回江东后,因为没有带来刘备的继承人刘禅,自己也起不到人质的作用,所以,就被江东人冷落了,生活的是相当凄凉。
当她知道刘备死于白帝城的消息后,她意识到,江东再也不需要她了,她如果活下去,就成了江东的累赘。这是不以她意志为转移的事情,甚至也不以最高统治者孙权的意志为转移。****制度就这么残酷,就这么没有人性。
于是,在江南杏花开满枝头,万紫千红的季节,在一片烟雨蒙蒙的中,她投入长江那滚滚波涛里,追随一代英雄刘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