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24节气与中医保健
3866700000019

第19章 夏天气的中医保健(6)

夏天气温较高,湿度较大,致使一些本来不致病的物质转变为致病原,可引起夏天性皮炎。本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以高温环境(30℃以上)工作者及女性易患。特点是每逢盛夏即发病,秋风一起,则不治自愈。夏天皮炎以皮疹的形式出现,通常发生在四肢伸侧及小腿胫前区,也可发生在颈部及躯干等处,常对称性发生。初期仅有皮肤发红,继而出现针尖样的丘疹,相互融合成片,然后发展为小丘疹和丘疱疹。患者自觉瘙痒和轻度灼热感,抓之无水,只结血痂,有时可引起感染。病情与气温有明显关系,气温增高,出汗增多时病情加重,气温下降时病情减轻或消失。已患夏天皮炎者,因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故应避免用热水、肥皂烫洗,可用中药苦参、地肤子、白蒺藜等煎汤外洗。不可搔抓,如局部瘙痒难忍,可内服抗组织胺类药物,静脉注射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局部用止痒消炎药处理。中药内服可选生石膏、知母、杏仁、麻黄、金银花、牡丹皮、白蒺藜、生地、赤芍、地肤子、蝉蜕等。

有条件者可去胜地避暑,常可不治自愈。

要预防本病,应当注意改善居住环境,使其通风阴凉,以降低暑热气浪对人体的刺激。夏天来临之前,应准备些防暑降温的清凉饮料,并注意皮肤清洁,穿宽松的衣裤等。

4、夏天尿道炎复发的预防

盛夏天节,细菌容易乘虚而入,儿童及妇女极易在此时发生尿道炎。表现为多次小便,急迫不可忍,排便的同时,有火灼样刺痛,点滴而下,还会出现小腹部坠胀、疼痛。

上述症状也就是医学上常称的尿道刺激症。夏日高温,细菌易迅速繁殖,通过尿道口而上行感染。加之天热汗多,人又易劳累,机体抵抗力低下,无力制约细菌。若汗多而饮水量不足,尿液量少而浓,更不能及时将细菌等有害物质冲刷排除,于是就引发了尿道的炎症,使尿道和膀胱充血水肿,导致一系列膀胱刺激症。由于女性尿道比较短,开口于会阴部位,此处细菌极易生存,因此婚龄妇女,更易患此疾,常可使患者心烦意乱,无法正常工作与学习。

天气炎热而大量出汗时,应及时补充水分,最好饮用栀子、金银花、麦冬、绿豆等有清热解毒、化暑作用的饮料,以保证充足的尿量,加强尿液的冲刷作用。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不要过度劳累。夏天穿的内裤不宜太紧,应选透气性好的棉质或丝质品,尽量不穿化纤制品的内裤。注意个人卫生,内裤要勤换勤洗,洗后放在室外太阳下晒干,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灭菌作用。保持会阴部干爽清洁,每日清洗,特别在性生活后。大便后手纸应由前向后擦拭,以免污染尿道。亦可用抗菌素等加入水中清洗局部,以杀灭局部的病菌。

已患上尿道炎者,可采用口服抗生素如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治疗。服药期间病人应多喝开水,加强尿道的尿液冲洗作用。症状消失之后,药物尚须继续服用数日,以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中药利尿通淋,化湿解毒药治疗本病也有良好效果。可用八正散加减煎汤内服:金钱草20克,瞿麦20克,篇蓄15克,木通6克,竹叶6克,连翘15克,栀子12克,生地9克,生甘草3克,金银花15克。一般数日即可恢复。

5、夏天其他旧病复发的预防

夏天除了上述4种旧病容易复发外,还有以下3种旧病也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1)肢体麻木和疼痛

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的关节疼痛,以及由于风寒所致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在冬天寒冷时节发作。如果在夏天注意预防,例如夜间不到室外露宿,禁止睡在水泥地上,避免过多吹风扇和低温空调,将能有效地防止因风寒湿气蓄积于体内,而引起的冬天关节疼痛和肢体麻木。

(2)头风病

有一种头痛每每遇到风寒就疼痛难忍,在中医上被称为“头风病”。要预防此病,应严禁在夏天用冷水洗头,同时禁止长时间直接对着电扇吹风,以此减少得“头风病”

的机会。

(3)畏寒症

有一些病人一到冬天就怕冷,如体质虚弱型的人,还有类似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病、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他们都特别惧怕寒凉性的环境和食物。逢冬怕冷症,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应注意在夏天少吃生冷瓜果和冰冻饮料,不要贪图凉快,在大汗淋漓的时候冲冷水澡,以免伤了阳气。

六、夏天常用中药及保健品介绍

夏天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夏天服用中药,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胃,以清淡爽口、利水渗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为最佳。

1、益气养阴类中药益气养阴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西洋渗

味苦、甘、性凉,归脾、肺、心经,功能补肺降火,养胃生津,宁心安神。适合于夏天暑热伤阴出现低热口渴、虚烦失眠、消瘦乏力、舌质光红花剥等病症患者服用。西洋参补气作用弱于人参,其性偏凉,养阴生津作用较人参强,更适合夏天服用。研究发现,西洋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与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上述成分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对中枢神经则有中度的兴奋作用。

西洋参切片或参须3克,加适量沸水,加盖焖约5分钟,即可饮用,并可反复冲饮至无参味。也可将西洋参切片直接放入口中含或嚼服,可养阴生津,或研粉吞服,每次1~1、5克,每日2次。

用药示例:

西洋参切片或参须3克、菊花0.5克,沸水冲饮。

具有滋阴生津,清热明目之功效。

西洋参切片或切段或参须3克,麦冬1克,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炖煮约1小时,饮汁。可增强西洋参之滋阴生津润肺功效。

西洋参蜂蜜汤:西洋参切片或参须10克,加水文火炖煮,直至有参味,凉后倒出参汤,加蜂蜜50克、冰糖20克调服,并可放入冰箱,随时取食。本品可祛火防暑。

西洋参性偏寒凉,畏寒、肢冷、腹泻、舌苔腻浊者忌用。

(2)黄精

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强筋骨、止寒热、填精髓之功效,能补诸虚,久服令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寿。可用于夏天脾胃虚弱、少食、体倦乏力等症,并可用于肺胃气阴两虚,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者。药理研究表明,黄精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还可降压、降血糖、抑菌。

常用量为10~2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黄精、西洋参各10克,枸杞子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滋补肺肾、健脾和胃、益气生津。

脾胃有湿如苔白腻、胃口不佳者慎服。

(3)生地黄

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功能滋阴补肾、清热凉血。可用于暑热伤阴、口干舌燥、便秘、热病后余热未清、热盛吐血、衄血等,为夏天补肾的常用药。

药理研究证实有强心、降压、止血、保肝、利尿、降糖等作用。

常用量为10~3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人参地黄汤:人参10克、生地黄30克、粟米100克、冰糖适量。水煎人参、生地,去渣留汁,入粟米煮粥,将熟时加冰糖适量,稍煮,待冰糖溶解即成,酌情服食,温凉为宜。适用于暑伤津气者。

脾虚便溏者慎服。

2.健脾除湿类中药健脾除湿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藿香、佩兰

藿香、佩兰二药,气味芳香,味辛,藿香性微温,佩兰性平,皆归脾、胃经,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二药除湿而不燥热,最适合于夏天的暑湿之症。常合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疲倦乏力、胸闷不舒、腹胀满、大便不爽,或吐泻、舌苔薄腻等。而且二药兼有辛味,能发散在表的暑邪,还可用于夏天感冒如发热、恶寒、头胀头痛等。中药学称之为“解暑要药”。民间常用新鲜的藿香、佩兰煎水当茶饮,预防中暑。主治感受暑湿、头痛发热、胸闷腹胀、呕吐、泻痢等症。药理研究,二药有刺激胃肠运动、助消化和抑制某些病原体的作用。

常用量为1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藿香10克、佩兰10克,水煎,分2~3次服,治疗暑湿感冒、腹泻呕吐等。如用鲜藿香、佩兰,量可加至25~35克。

(2)荷叶

鲜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能清热祛暑,解毒散淤,健脾升阳。用于治疗中暑头胀、痱子、身痒。荷叶可以煎汤,也可熬粥。夏日,翠绿的荷叶不仅是一味解暑的良药,而且还能作为食品给人送来凉爽和清香。

药理研究,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在动物实验中能直接扩张血管,可适当降压。

常用量为15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大米100~150克,粥煮熟时,用洗净的鲜荷叶1张将抑面(即有绿茸面)向下放粥内,浸闷10分钟后可食用。粥色碧绿,气味清香,为夏天解暑佳品。

(3)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可用于治疗脾虚食少,大便溏薄、水肿、小便不利、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用于湿重,人体多脾虚的夏天非常合适。药理研究表明有强心、利尿、增强免疫的功能。

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茯苓15克、白术10克、太子参12克,水煎,治疗夏天脾虚,饮食减少,大便溏薄。

3.解暑清热类中药

解暑清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金银花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味甘,性寒,归肺、心、胃、大肠经,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夏天风热感冒、痈肿疗疮、咽喉肿痛、丹毒、热血毒痢等。也善解暑热、消疖肿。药理研究证实,其对痢疾、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我国民间喜欢在夏天将金银花制成金银花露,用于消暑解毒,为小儿祛痱的饮料。

常用量为6~15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金银花可直接泡茶频饮,用于消暑和预防感冒,取金银花6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泡,凉后当茶饮。也可加乌龙茶适量,一起冲泡。

(2)薄荷

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的功效。可用治夏天风热感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目赤、风疹、麻疹等。药理研究表明,薄荷能够促进毛细血管扩张,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发汗使体温发散而祛暑降温。最近有科学家发现薄荷叶可以治疗癌症。

常用量为3~6克,水煎,不可久煎,宜后下。

用药示例:

薄荷10克、荷叶15克、金银花20克,煎水服。用于一般消暑以及暑热感冒初起、发热、出汗或无汗、口渴,喜冷饮。

薄荷与茶叶同泡,是夏天既方便又有效的防暑饮料。绿茶2克,薄荷叶数片,开水冲泡,冷饮热饮皆宜。对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也有一定疗效。

(3)菊花

菊花味苦,性微寒。能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消痈的作用。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高血压眩晕等。夏天用白菊花泡茶饮,可清热解暑,对头晕、视力模糊、血压增高、肥胖等症也有改善作用,是夏天解暑的常用品。研究表明,菊花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降压、抑菌、解热等作用。

常用量为6~9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金银花、菊花各10克,泡开水代茶饮。治疗暑热心烦生疮。

(4)淡竹叶

淡竹叶味辛淡、甘,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利尿、除烦的作用,可用于夏天上火、心烦、便色深黄、尿少不畅、口舌生疮等。夏天人们经常用淡竹叶水煎当茶饮以消暑。

常用量为1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鲜竹叶、鲜荷叶、鲜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约10分钟取汁,再加入适量蜂蜜代茶饮用,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的功效。

(5)滑石

滑石味甘,性寒,归胃、膀胱经,能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可治暑湿泄泻,还可治中暑烦躁、口渴、胸闷、小便短赤不利。药理研究,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常用量为10~20克,水煎服。

用药示例:

金银花20克、滑石15克、水煎服,治疗夏天小便短赤、刺痛、心烦。

此外,芦根清热生津,也是夏天治疗热伤津液的常用药,具体见前文。

4、夏天常用中成药常用中成药有清凉油和藿香正气两种。

(1)清凉油

清凉油具有清凉、发散的作用。适量擦于印堂穴处,对于一般的伤风头疼,受暑眩晕症,可以起到消疼止晕的作用。同时也可用于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轻度烫伤,可以活血消肿,镇疼止痒。

(2)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具有解毒和中、健脾燥湿的功效。对于暑湿所致的四肢酸重乏力、胸闷心烦、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有非常好的疗效。

七、夏天6节气的食疗、药膳与特效进补

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特别容易形成暑热,燥湿等症。所以,夏日食疗应着重于清热消暑,药膳也偏向于清热解暑,滋阴健肾、益肺健脾等方面,特效进补也是如此,应进补温食,辛味、清淡类为宜。

1、夏天6节气饮食调养的原则

夏天饮食调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宜食苦、酸、咸,稍增辛,少吃甜

中医认为,夏天气候炎热,属火当令的季节,又湿重,苦味食品可以降火燥湿。所以夏天应适当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茶等,既可以清泄暑热,消炎除烦,又能健脾燥湿,增进食欲。苦味食品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炎退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作用。

夏天汗多,易伤人体津液,酸味的食物能益阴生津止渴,收涩敛汗,止腹泻。“望梅止渴”的典故就说明了酸味食品可以生津的特点。所以适当吃些酸味的食品如酸梅汤、香菇、山楂等,可以解暑生津。

夏天因为出汗比较多,带走的盐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会冲淡胃液,所以饮食应适当增加点盐,如喝盐汽水,菜中适当多放些盐来补充盐分是必要的。但是,要防止摄入过多的盐,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的病人,更不能放松对盐的限制,应控制在每日10克左右,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辛味可以入肺,中医理论认为,夏天火旺易损伤肺气,辛味食品则可补益肺气,虽然在炎热的天气里过度服食辛味会助热,但少量服用反有助于祛湿散热和开胃。如夏天吃点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对心脏、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心跳加速,血流循环加快,汗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对防暑有一定的好处。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等酸、辛、香等作料,可起到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但不宜食用大辛大热之品,如火锅、油炸食品,以免内耗伤津液。

夏天不宜食甜,因甜能助湿,而夏天本身湿邪重,脾胃功能下降,过食甜食会降低食欲,影响脾胃吸收功能,所以夏天食用冰激凌之类的甜品应适可而止。

(2)注意饮食卫生夏天气温高,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极易患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这时的环境非常适合肠道细菌生长,一般20~30分钟细菌就可繁殖一代;而且夏天昆虫较多,特别是苍蝇容易传播病菌,受污染的食物很快就腐烂变质;再加上夏天多饮水冲淡胃液,杀菌力下降,极易使人患肠道传染病。所以夏天应注意,剩饭剩菜容易被细菌污染,尽量不吃。如要吃,也应放冰箱储存,吃前必须经过高温处理。因冰箱并不是保险箱,细菌仍能存活。用来切生、熟食的刀、板要分开。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做凉拌菜时,菜一定要洗净,最好在开水中焯一下,凉拌时,应放点蒜泥和醋,不仅能增加食欲,有助于消化,并有杀菌解毒作用,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做冷饮时,要用凉开水,不用生水。最好不在大排档之类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进食,以免发生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