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无比智慧
3868200000003

第3章 社交·日常(3)

从前有一个人,长途跋涉后非常疲乏和干渴。这时,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说完后,他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便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让水不要来呢?”

故事中,饮足水便因流水不息而愤怒的那个人,正是因其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应该懂得,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因自私而不对他人行善,那么善与爱无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拥有的名贵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同样高贵的花。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密,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人生中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终会帮助到自己。”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佛·光·小·语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人生中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终会帮助到自己。

吃亏是福,舍一时而得长远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从长远看,吃亏往往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商业投入。

弘一大师对于吃亏有着自己从佛法的角度出发的独特见解,他曾这样来评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许多人把“吃亏”看做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很多时候,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一些“亏”只不过是事情的表象而已。有时,一件表面看起来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对自己非常有利的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甄宇的官吏,时任太学博士。他为人忠厚,遇事谦让。

有一次,皇上把一群外藩进贡的活羊赐给官员们,要他们每人得一只。负责分羊的官吏犯了愁:这群羊大小不一、肥瘦不均,怎么分群臣才没有异议呢?

这时,大臣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把羊全部杀掉吧,然后肥瘦搭配,人均一份。”也有人说:“干脆抓阄分羊,好不好全凭运气。”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时,甄宇站出来了,他说:“这事很简单,依我看,大家随便牵一只羊走不就可以了吗?”说着,他就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走了。

看到甄宇牵了最瘦小的羊走,其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专牵最肥壮的羊,于是大家都拣最小的羊牵,很快,羊都被牵光了。每个人都没有怨言。

后来,这事传到了光武帝耳中,甄宇因此得到了“瘦羊博士”的美誉。不久,在群臣的推举下,甄宇被朝廷提拔为太学博士院院长。

从表面上看,甄宇牵走小羊吃了亏,但是,他得到了群臣的拥戴与皇上的器重,实际上是得了大便宜。故意吃亏不是亏,而是深谋远虑后的精明之举。

所谓“吃亏是福”,聪明的人往往能从吃亏中学到很多的智慧,一个人若能真正懂得“吃亏”中的利害关系,那么,他一定能在“吃亏”中获得不小的“福分”。

然而,吃亏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得到的,毕竟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到任何的损害。能够去“吃亏”、愿意去“吃亏”的人往往是有着容忍雅量的人。

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古时有一位名叫林退斋的尚书,他福德颇多,子孙满堂。在他临终的时候,子孙跪在他面前请求训示,林退斋道:“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会吃亏就行了。”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点不肯吃亏:一种人肚量太差,吃了亏就想不开,茶不思饭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样。一种人火气太大,吃了亏就要跳脚,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还有一种人心眼太小,吃了亏就要睚眦必报,常常让别人怨声载道,让自己因小失大。

事实上,如果你能够平心静气地对待吃亏,表现出自己的肚量,往往能够获得他人的青睐,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脉资源,从而获得人际交往与事业上的成功。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有付出必然有回报,生活中如果过于斤斤计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当你放开肚量,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吃亏实际上是一种高收益的商业投入,吃亏就是福呀!

佛·光·小·语

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故意吃亏不是亏,而是颇具长远观的精明之举。吃小亏占大便宜,古今皆然。

豁达祥和,二十年治一“怒”

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世,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的态度面对一切事物。

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弘一大师

愤怒,在佛家被称为“嗔”,是佛所说的“贪、嗔、痴”人生三毒之一,愤怒的人往往会在愤怒的同时丢失了自己。弘一法师在出家前就深知远离愤怒、保持平和的道理,他为人一向平和,在他做老师的时候,课堂上有学生捣乱,他没有发怒,而是在课后找那名捣乱的学生心平气和地谈话。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立身为人的原则,一旦别人触犯了自己的这些原则,很多人便会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最终被心中的怒火冲昏了头脑,不但伤害了别人,还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容易生气甚至发怒是人的一个普遍特征,殊不知,生气和发怒正是一些人生病或者失去生命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安然、自在,必须摆脱“嗔”的困扰。

健驮逻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只小牛。有一婆罗门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只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婆罗门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阎浮提牵引力最大的牛,我来显一次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惠吧。”

这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在百辆的车中装满沙石,顺次排列起来,用绳子从车轴上前后结住,然后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把它的颈部用华装饰起来,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自己坐上车,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牛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受这种称呼?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走回来,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近前去问他道:“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掉了,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踏破或打碎过碗没有?曾经随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忙否定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输掉千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

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连畜生也不例外。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要学会心态平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对别人宽容一些,其实就是对自己宽容,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最终将伤害到自己。

佛陀说过:“对愤怒的人,以牙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牙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世,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就能够在世事面前如流水一样,可方可圆,顺其自然,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佛·光·小·语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对别人宽容一些,其实就是对自己宽容,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最终将伤害到自己。

大腹能容,宽容尽处心坦荡

宽容不是无能、无奈,而是以低调展现出的气度和胸怀,是对事物的包容和接纳。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弘一大师

看看弘一法师所留下来的照片,我们不难从他那开阔的眉宇间感受到他恬静笑容里的那份从容。事实上,弘一法师确是一个为人特别宽容的人,也正是由于他对待生活、对待别人的那份宽容,才让他的笑容如此豁达。

佛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及供果,赶到大佛寺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刚一踏进大殿,左侧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朱友峰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二人因此互相指责,争吵不休。

广圄禅师正好从此经过,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道:“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协调一致;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方面协调好了,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广圄禅师的一席话,开示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

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世间的仇恨,只有宽容才能成为慰藉心灵的良药。宽容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让我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也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便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宽容和忍让更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

佛·光·小·语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寒山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宽恕接纳,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是懂得宽容的人:唯有容得下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人合作。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是一个坏人,也一定有值得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要知道,容纳是一种异常高贵的行为,能容纳这世界的人有一颗比这世界还要宽广的心。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将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不错,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会成为我们潜在的朋友。关于宽容,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与敌军在森林中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取得联系。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一些的战士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正当他们巧妙地避开敌人,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只是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紧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帮战友包扎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他们都以为自己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当时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原谅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是为了母亲而希望活下来。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我一直假装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后来有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宽容了他,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能容纳别人的人是可敬的,饶恕是一种极高的美德,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彼此接纳的和谐之中。

古语有云: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容纳一切、宽容众生的人,肚里该能行驶宇宙飞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句著名的话流传至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生命的一种大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处在最低处,故能广纳无尽之水。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包容心且懂得宽容的人,一个人只有容得下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才能与他人一道成就自己的事业。

真正的接纳绝非摆设与表演,也不是退却与懦弱,真正的宽容接纳正如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所写道的:“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佛·光·小·语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能容纳一切、宽容众生的人,肚里该能行驶宇宙飞船。

屈人以德,不战而屈人之心

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使人服从的非智力因素,尽管不是道理,但往往胜于道理。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一、佛自扫地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五、佛为弟子裁衣

六、佛因为老比丘穿针

七、佛自乞僧举过

——弘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