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的力量
3881400000015

第15章 借镜观形——把别人的实力“借”为己有(2)

认真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肯德基与百事可乐结成了战略联盟,餐厅固定销售百事可乐公司提供的碳酸饮料;而麦当劳则与可口可乐结成了战略联盟。在它们的经营理念中,有这么几个英文字母可以概括,肯德基的是CHAMPS,麦当劳的是QSCV。由此不难看出,虽然麦当劳成立稍晚也能取得如此成功,完全得益于他复制了肯德基的成功,但没有复制它的经营理念。在经营上麦当劳有它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在战略上要区别于竞争对手。

没有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创新。步别人的后尘不是说不行,但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融入自己的理念,那就是抓住商机、找准定位。同样,默多克是个善于抓商机的人,市场上的每一线商机,他几乎都能精确地抓住。默多克说:“我喜欢用这种方法来提升新闻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但在不同的国家,媒体的传播也要符合该国民的口味。”也就是说,成功可以复制,但不能一劳永逸,一定要把创新融入其中。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创办的《国民调查报》每周的销量多达400万份,这份报纸在选材方面主要是集中在犯罪、科学幻想和好莱坞电影明星的一些趣事上,因此有很大的受众群。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默多克是不会放过的,于是他模仿《国民调查报》创办了《国民之星报》,内容和版式与《国民调查报》基本一样。他将《国民之星报》定位在超级市场,供商店里的顾客在他们排队付款的空闲时间随便翻一翻。

默多克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筹备这份报纸,后来《国民之星报》正式出版。但报纸的发行并不那么轰动,更没有产生神奇的效果,默多克也没有能够在超级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地盘。《国民之星报》很快就陷入困境,勉强维持着生存。

默多克没有认识到,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国民调查报》的读者群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读者对象现在主要是中产阶级。而且,《国民调查报》也已经逐渐地摆脱了那些暴力、性变态的故事,更多的是转向了好莱坞和减肥这些题目上来了,仅仅靠猎奇是吸引不了读者的。

在默多克和他的一个下属的努力下,这份报纸改头换面,去掉了“国民”两个字,成为《星报》,同时增加了一个副标题“美国妇女周报”,把它定位在美国工人阶级妇女上,为她们提供减肥、健美和保持美丽容颜的“妙方”,给她们提供好莱坞的秘事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最终,这份报纸发行量开始上升,并成为默多克帝国最盈利的部门之一。它和伦敦的《太阳报》一样,是默多克的“奶牛”。到80年代初期,它的发行量达到了400万份,只比《国民调查报》少100万份。它每年的利润约为1200万美元,也为他在美国的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默多克的这个成功案例中,我们也许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复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创新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创新性的复制则是成功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可见,真正高成效的借,不仅仅是拿来现成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独有的创意进行创新。

慧智提示

真正高成效的借,不仅仅是拿来现成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独有的创意进行创新。

§§§第五章 借他人成功经验做独门生意

做生意不仅需要本钱,更需要经验,而当自身的经验不足时,便可以果断地到别处去“借”。曾经的打工妹李艳正是这样成功的。

1980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李艳,小时候随父母徙居浙江义乌。身处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李艳早早就有了做生意、当老板的意识。

2003年4月,李艳来到广州天河区员村一家手机店当营业员。正是在这里,她对创业之路有了新的认识。

5月底,有个叫郭伟宁的人来李艳所在的手机店推荐液晶保护贴,希望手机店能从他那里进货。李艳有些奇怪,这种叫“液晶保护贴”的东西只是薄薄的一片塑料,郭伟宁却报价十几元,值那么多钱吗?

果然,手机店老板一听郭伟宁报价,就没好气地拿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塑料片,对郭伟宁说:“开什么玩笑?我们有这种产品了,进货只要几分钱一片,零售价两三元,时尚又便宜。你推销的东西连个图案都没有,贴到手机屏幕上像没贴一样,一片进价还要十几元甚至20多元,我零售至少要卖三四十元吧,谁买啊?”

郭伟宁解释说:“不一样的。我的产品是PET基材,一面是高技术静电环保硅胶,另一面是经过高科技防刮防辐射高清处理的特殊材料,这么薄薄的一片其实是高科技产品,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产品,它对液晶屏幕有保护作用,又能防辐射。你原来的货就是一片塑料,没有任何作用……”

手机店老板说:“看你心诚,这样吧,你这产品要在这里卖,就让我代销吧,货卖了再给你钱,卖不了就退货。”

郭伟宁留下了四五十张型号不同的液晶保护贴,分别适用于不同型号的高档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老板安排李艳负责向顾客推销这种产品。李艳看着这些包装精美的液晶保护贴有些疑惑:虽说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但人们愿意花几十元购买这么一片像塑料样的东西吗?事实证明了她的顾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一片保护贴也没推销出去。

就在她失去信心、店老板想退货的时候,郭伟宁适时地来“驻店”了。原来,这时广州已经有100多家数码商品店、手机店在代销郭伟宁的液晶保护贴,但他发现许多店员在向消费者推荐这种产品时并不热心,于是决定亲自上阵,去各家商店当不拿工资的驻店促销员。在向顾客们推荐液晶保护贴的同时,他也帮着商店促销手机、数码相机等,以此来换得“驻店”的资格。郭伟宁在这家店里连“驻”了5天。5天的时间,让李艳对产品的来源、优点和郭伟宁的经营手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液晶保护贴是美国跨国公司的著名品牌ADPO(阿迪普)旗下的一种产品,香港普亚国际集团作为美国公司的亚太区合作伙伴,在香港代理这种产品。但因为液晶保护贴的技术含量高,因此成本居高不下,售价相对较高,不论是美国公司还是香港普亚国际集团,都没有考虑在内地开拓市场。郭伟宁说:“他们都认为产品在内地没有市场,但我认为这是坏处也是好处——正因为没有市场,我才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要知道,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李艳和他混熟了,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郭伟宁笑了:“现在IT业有句行话:卖电脑的不如卖电脑耗材的,卖手机的不如卖手机配件、手机耗材的。不要小看了液晶保护贴,把它卖好了,完全可以超过卖手机的!”

郭伟宁“做生意就要做独一无二”的观点打动了李艳。一年后,郭伟宁成功了。郭伟宁让到中国考察市场的ADPO(阿迪普)品牌亚洲总裁大为吃惊,并开始意识到内地的液晶保护贴市场的无限潜力,在与美国总部沟通后,决定大力发展中国大陆的液晶保护贴市场。2005年初,美国公司正式注资郭伟宁的广州普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广州海珠区投资了面积巨大的现代化厂房。郭伟宁除以部分现金入股外,主要以技术(这里指他的市场开拓能力)入股,占有公司33%的股份。

仅仅一年多时间,与李艳一起在柜台后当“促销员”的郭伟宁摇身变成了大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之一。这样的成功,让李艳深深认识到了“做独一无二的产品”的威力。她决定要做这“独一无二”的生意。

2005年4月,李艳辞职,利用曾与郭伟宁“并肩战斗”过的友谊,以省总代理的低价,从广州普亚电子公司拿到了数千张液晶保护贴,带回浙江义乌开始二次创业。

李艳认为她比当年郭伟宁创业时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她在义乌有现成的手机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回到义乌后,她以美国ADPO(阿迪普)品牌浙江总代理的身份,向各数码产品店、手机店推销液晶保护贴。

在一个市场上推销一种从未有过的产品,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有郭伟宁的胜利在先,李艳以他为榜样,满怀信心地复制他的成功做法,坚持每天跑一二十家商店,反复向老板游说。老板同意经销或代销后,她也以“郭伟宁的方式”去这些商店当“驻店促销员”,并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介绍液晶保护贴的优点。

她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自2005年12月开始,液晶保护贴的销售情况有了转机。随着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到来,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的销售情况一度火暴。随着这股购机、换机潮,液晶保护贴的销售也火了起来。当消费者了解了液晶保护贴所具有的优异功能后,终于愿意掏钱购买这种高科技产品。尤其是购买高档手机、高档数码相机的消费者,更愿意多花点钱让自己的液晶屏幕永葆“健康”和美观,也让自己少受电磁辐射的危害。

许多商店的老板们看到这种情况,也一改先前不冷不热的态度,开始向消费者大力推荐这种产品。有的老板为了促销,干脆将液晶保护贴作为礼品,向购机者赠送。因此,这些商店的老板们开始大量从李艳处进货。

开始赚钱了,李艳却依然保持着辛苦的状态,她把回笼来的钱除少量留作基本生活开支外,全部投入到了扩大经营规模中去。李艳的进货额,从2005年初的每月1万元到2005年底的每月10万元,再到2006年12月的一次性进货35万元。此时,李艳已不仅仅将市场局限在义乌市,而是在浙江的温州、宁波、台州、诸暨、嘉兴、金华等市找到了二级代理商,将业务扩展到了更多的城市。

一年多前,历经多次生意失败的李艳沦为普通的打工妹,现在的她,在义乌已有三家店铺,月销售额数十万元,每月净利润超过10万元。

独一无二的生意加上借用别人的成功经验,这就是李艳最终成功的秘诀。

慧智提示

成功可以走直线。借用别人的成功经验,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六章 画家靠商家身价陡增百倍

一位爱好绘画的年轻人,刻苦习画十多年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创作出了几百幅作品,虽然圈内人都说他画得不错,可是他的画就是无人问津,因为他还没什么名气。

于是他想通过办一个画展来提高知名度,可是由于这些年习画,他已经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负债累累。要办一个画展,没个十来万元是不行的,从哪里获得这笔钱呢?就是办了画展,也不一定能够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一不小心还会落得个人财两空。那该怎么办?

当他向一个非常爱好书画而且非常有头脑和创意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十分精明的企业家借钱时,这个企业家先看了他的几幅画,觉得还不错,企业家让几位鉴定师定价,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说他的画一幅最多只能卖1万元,但其中还是有几幅得力之作,而且他的潜力比较大。于是这位企业家欣然答应由他出资10万给画家办画展,但有一个条件:今后由他出任画家的经纪人。画家当然求之不得,因为自己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他对赚钱并不在行,也不是很感兴趣,有企业家给他全包,他只需要专心作画就行了,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这位画家的画展很快就在省里的艺术馆开展了。由于有企业家作为赞助人,请来了记者和省市领导,画展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来看画展的人是场场爆满,其中有一位收藏家看中了一幅奔马图,说是准备送给一位姓马的政治家,因为那位政治家特别喜欢收藏马的作品,于是就来与这个画家的经纪人——那位企业家谈价格。开始收藏家说愿意出资2万元,当时这可以说是很高的价格了,可是企业家只是笑而不答,这可让收藏家急了,于是他说3万、4万、5万,他说这可是他愿意出的最高价了。说实在的,这已经大大超过画家和企业家的预料了。出手已经是够本的了,而且画展的本钱就能够收回来了。但是企业家还是不动声色,没有答应。

画展快结束时,想买画的人多了起来,有一二十位看中了他们各自想要的画,但大多数出价都是1万,最多的是2万。

眼看画展就要结束了,那位收藏家急了,又找到画家的经纪人,提出要买画,最后提出给10万。可是企业家却提出要70万。这可把收藏家吓傻了,说:“我没听错吧!是7万,还是70万?”企业家坚定地说:“70万!”收藏家非常不服气地说:“就是知名画家的画,也不值这个价,何况这位画家还是无名小辈。你干脆来抢钱算了。”收藏家摔门而去。

当其他一些人来买画时,企业家说所有的画都被那位收藏家买走了,你们如果需要,可以找他去。于是大家都去找收藏家。这让收藏家非常不解,说:“我没买画啊!”

于是收藏家又找到企业家,问个究竟。企业家说:“是这样的:你要的那幅画我70万卖给你,不过还有一个条件,这次画展的70幅画1分钱不要,全送给你,这样你可以再卖给别人。”原来是这么回事。唉,这倒是让收藏家开窍了,因为他花70万买了那幅自己要的画,而其他画再以1万,甚至2万卖给别人,那么其实那幅画不是不要钱了吗,甚至自己还有赚的呢!于是他马上问企业家:“你说的是真的吗?”企业家说:“当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收藏家说:“好,就这么定了,70万买那幅奔马,其他你全送给我,我马上取钱。”

就这样,很快成交了。这位收藏家大喜过望,他为了提高自己手中画的价码,马上向记者透露自己花70万买了一幅奔马。就这么一炒,把一幅奔马给炒热了。同时被炒热的还有那位画家,此后,这位画家再作画时,已经是最低价都有10万元了,而且最高价已经到了100万元。

这是让画家没有想到的。他还是他,他还是那样作画,却一夜之间新旧两重天。原来,有一种艺术叫作经营,有一种销售叫作创意,有一种创意叫作点子。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借”的智慧。

第一借:画家借了企业家对书画的爱好,以及企业家精明的商业头脑,赢得了企业家为他办画展的机会。

第二借:企业家借了收藏家买画赠政治家的意愿,这种意愿无疑是十分强烈的、难以遏制的。他料定收藏家在画展结束前不会轻易罢休,因此他就故意迟迟不动声色,一次次挑战收藏家的价格底线,于是,直到最后需要开口的时候,他便狮子大开口。虽然收藏家最终没法接受这个价,但企业家却头脑灵活,早就准备好了退路——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让收藏家钻的口袋,那就是借了人性中的“贪心”,让收藏家“占到便宜”。虽然他本来并不想占那个“便宜”,因为如果企业家一开始就要他花70万把所有的画全部买走,他很可能不答应,但在这种情况下,收藏家不但会答应,而且还答应得非常痛快。

第三借:收藏家本人借了“花70万买一幅奔马画”这件事,再借助媒体新闻的力量,顺势炒高了画价,不但大赚了一笔,也更好地表达出了对政治家的深挚情谊,并由此抬高了自己和画家的身价。

慧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