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懂人生感恩心态
3881500000025

第25章 感恩,让自我慎重地选择,为未来铺路(1)

§§§1、选择勤恳就是选择了被欢迎和被敬重

永远做一个真诚的人,因为给予朋友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只有自己富有才能给予别人。希望有所收获的付出便不再纯洁,因为它把友谊变成了交易。懂得付出的人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人,只要他能帮助朋友,只要还有朋友需要他的帮助,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在现实当中,每个人的生命都会与众不同,每一个人的人生开始都会面临着选择。选择人生的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选定,就得使自己永远都不后悔。人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多种多样的人生之路里,你到底选择哪一条呢?

任小萍女士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1968年,在西瓜地里干活的她,被告知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了她,到了学校,她才知道她年纪最大,水平最差,第一堂课就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站了一堂课。然而,等到毕业的时候,她已成为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接线员是个不愿意干就很简单,愿意干就很麻烦的工作。任小萍把使馆里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候,有一些电话进来,不知道该找谁,她就多问几句,尽量帮助别人找到该找的人。渐渐地,使馆人员外出时,都不告诉自己的翻译了,而是打电话给任小萍,说可能有谁会来电话,请转告什么话。任小萍成了一个留言台。不仅如此,使馆里有很多公事私事都委托她通知、转达、转告。这样,任小萍在使馆里成了很受欢迎的人。

有一天,英国大使来到电话间,靠在门口,笑眯眯地看着任小萍,说:“你知道吗?最近和我联络的人都恭喜我,说我有了一位英国姑娘做接线员。当他们知道接线生是中国姑娘时,都惊讶万分。”英国大使亲自到电话间表扬接线员,在大使馆是破天荒的事情。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被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大,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她也放弃雇用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一年后,老太太经常对别人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10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就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又同样出色,获外交部嘉奖……

一个人在无法选择工作时,至少他有一样可以选择:就是好好干还是得过且过。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有的人勤恳敬业,付出的多,收获也多;有的人整天想调好工作,而不做好眼前的事。其实,这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他将来是否被选择、被欢迎和被尊重。

感恩自己能选择,哪怕是一个最小的选择,也会因着时间的磨砺而变得温润如玉。

每一种人生都是一种自我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塑造自己的自由,所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我的事情。当有人干涉时,我们可以选择拒绝,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自由和坚忍、诚恳和脚踏实地,那么,终有一天这种选择也会改变,那时候,自由选择就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主角!

§§§2、退让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策略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狭路相逢勇者胜,人必须要有勇气,面对艰难险阻,人应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我们应当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件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至今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

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因为某些错误而犯了大忌,在这个风头浪尖的时刻,逃避,永远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勇于面对,诚恳地承认错误,才能在狂风暴雨中站稳脚跟,获得别人的谅解和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这时候,退一步,才是我们回归自己主宰场面的根本。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儿们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

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

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也是如此,以退为进,你会做得更好。

生活中,是谋略也好,是诚恳认错也好,总之,这种选择并不是一种怯懦,而是面对强大的现实的一种明哲态度。生活中,谁都难免遭遇挫折或不幸。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或许一拼到底,或许做出退缩的打算。但是,这两者都不是一个强者所具有的属性。强者应当有一套巧妙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退一步”。

要知道,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远大光明的。我们在失败中的退一步却进一步加深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将会使我们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化“退”为“进”,退一步明辨是非,退一步前途光明。

感恩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命运,感恩我们可以在命运面前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次次退与进中掌好自己的舵,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翁。

§§§3、坦然面对得失,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不定,所以我们不快乐。我们常常因为失去而郁郁寡欢,又常常因为得到而欣喜不已,这两种心态都直接导致浮躁。看看那些坦然的人们,他们是怎么面对得与失的?

在一辆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地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而笑:“这双鞋虽然昂贵,但剩下的这一只对我来说却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可能让捡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这双鞋呢。”

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却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这种坦然面对得失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得与失,正如俗语所说:“醒着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当我们得到的时候要感恩,要懂得珍惜;当我们失去的时候不要抱怨,也不用无所适从。月有阴晴圆缺,懂得生活的人能坦然面对所谓的得失。而不懂得生活的人,往往会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这样又何苦呢?

有这样一对性格不合的夫妇,丈夫8次提出离婚要求,而妻子就是死活不离。在法院调停中,女方总是胜诉,就这样一直拖了29年。29年的岁月过去了,这位妇女的青春年华在拖延不决中消失了,乌黑的头发已成白发,红润的脸颊变黄了,刻上了一道道岁月的伤痕,身体也被折磨得满身病痛。

由于妻子的坚持,婚姻仍然存在,然而爱情早已荡然无存。她失去了幸福的家庭,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失去了再婚的机会,也没能为孩子追回父爱。

结果,法院还是判离了。离婚后不到两年,这位不幸的妇女就因病情加重而离开了人世。

人生是自己的,我们不能怪这位妻子。她是痛苦的,然而,她的执著又得到了什么?有人说,失去也是一种获得,这才是豁达,才是坦然面对得失,这样不但不会失去什么,反会得到很多很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很多人都患得患失,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为得到这些东西而终日烦恼,这是一种什么智慧呢?

在某一个禅院里,刚过三伏天,院里的草地已经枯黄了一大片,徒弟于是就对师父说:“快撒些草子吧,别等天凉了。”而师父却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说:“随时。”看看转眼就到了中秋,师父才买了一大包草子,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疾起,草子飘舞。“草子被吹散了。”小和尚喊道。“没关系,”师父说道,“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随性。”徒弟撒完草子,见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嚷道:“草子被小鸟都吃掉了,明年长不出小草了。”师父翻着经书说:“没关系,随遇。”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子被冲走了。”师父正在打坐,说:“随缘。”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站在禅房前,点了点头道:“随喜。”

坦然面对得失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因感恩而生的平和心态。慎重面对大的波澜能让我们在感恩中走向未来,驱散心中的阴霾,走向美好。

§§§4、信任是对爱的一种感恩,对彼此的保护

敌意是世界上最为尖利的伤害。当两个人敌对时,生活便如同被扎入了刺,让人每日坐卧不安,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当两个民族敌对时,那界限便如同一道鸿沟,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恐惧与麻木;当两个国家敌对时,那燃烧的子弹便如无数死神,在身边,甚至梦中给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呻吟与绝望。

然而,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而又温暖的作为去溶解这两败俱伤的恶果,去温暖那冰冷的灵魂,那,就是爱与信任。爱与信任是世界上最亮最温暖的明灯,最激励人心的温暖火焰,带我们离开死神,走向新生。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个温暖人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1944年的圣诞夜,两个迷了路的美国大兵拖着一个受了伤的兄弟在风雪中敲响了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的门,它的主人——一个善良的德国女人——轻轻地拉开了门闩。家的温暖在一瞬间拥抱了3个又冷又饿的美国大兵。女主人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圣诞晚餐,没有丝毫的慌乱与不安,没有丝毫的警惕与敌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只是战场上的敌人,而不是生活中的坏人。美国大兵们静静地坐在炉边烤火,除了燃烧的木柴偶尔发出一两声脆响外,静得几乎可以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

正在这时候,门又一次被敲响了。站在满心欢喜的女主人面前的,不是来送礼物和祝福的圣诞老人,而是4个同样疲惫不堪的德国士兵。女主人同样用西方人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同胞,这里有几个特殊的客人。今夜,在这栋弥漫着圣诞气息的小木屋里,要么发生一场屠杀,要么一起享用一顿可口的晚餐。

在女主人的授意下,德国士兵们垂下枪口,鱼贯进入小木屋,并且顺从地把枪放在墙角。

于是,1944年的圣诞烛火见证了或许是“二战”史上最为奇特的一幕:一名德国士兵慢慢蹲下身去,开始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检查腿上的伤口,而后扭过去向自己的上司急速地诉说着什么。

人性中善良温情的一面决定了他们的感觉是奇妙而美好的,没有人担心对方会把自己变成邀功请赏的俘虏。第二天,睡梦中醒来的士兵们在同一张地图上指点着,寻找着回到己方阵地的最佳路线,然后握手告别,向着相反的方向,消失在白茫茫的林海雪原中。

信任是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一座架通心灵的桥梁。因为信任,女主人公收获了双方的尊重,和平化解了一场敌对战斗。我们,同样可以借此重新燃起前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