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读懂犹太智慧精华
3881600000012

第12章 创富篇(4)

当一个人接受了人生给他的剧本角色——穷人或富人之后,他们总是要找出一些逻辑关系来使自己表现得更加自然:因为我生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所以我是穷人,这是应该的;或者说我生在这个富裕之家,因此我命中注定是个富人。殊不知,正是这一错误的逻辑理论,使他们一辈子无法超越自己、战胜自己。

在当今社会,从事体力劳动等简单的劳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能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智慧和主意。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但穷是可以改变的。要想改变穷的状况,需要了解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区别:不是简单的钱和资产的悬殊,而是观念、思维方式和性格上的不同。穷人思想封闭,害怕风险;富人思想开放,比较勇敢。人人都想赚钱,但赚钱的方式不同。穷人的钱放在银行里,而富人的钱放在投资和保险公司的账户上。穷人的钱在为政府和富人工作,而富人是用自己的钱和穷人放在银行里的钱为他们工作。

当然,人生的每一个角色从来不是固定的。穷人可以变富,但是要改变贫穷的状态,先要改变自己贫穷的思维方式,像富人一样思考。是玫瑰总会开放,是金子总会闪光,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和幸运女神保持适当的距离

只要你贪婪,别人就有可乘之机。

——犹太格言

犹太人认为贪婪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恶毒之果,人们眷恋财富,对好运不肯放手,常会做更大的赔本买卖。只有懂得见好就收,才能有个好收场。商场投资亦是如此。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总在想,假如我手头要有1000元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流浪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的住处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名犬。他以各种形式发出寻狗启事:拾到者请速还,即付酬金2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2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地抱着狗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脚步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去,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第五天,直到第七天,当酬金涨到了让市民都感到惊讶的数字时,乞丐才想起跑回去抱狗,但小狗却死了。最终,乞丐还是乞丐。

如果乞丐不是因为贪心的话,他可能早就获得了一大笔钱,不必再像以往那样风餐露宿,但他偏偏还想要更多的钱,结果狗死掉了,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没有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会把堆积财富当成首要目标。真正令人陶醉的是累积财富的游戏。

金钱的诱惑似乎常常与手头拥有的数目直接成正比:你拥有越多,你想要的也越多。同时,每1元钱的增量价值,似乎与实际价值成反比例:你拥有越多,你需要越多。

犹太人认为,知道适时而止,从而有个好收场,这才是一种大智慧。见好就收、功成身退,它是一招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对于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止”的运用就尤显珍贵。综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但却不知适可而止。别让幸运女神一直背着你,以免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她所抛弃;也别让幸运女神忽视你,要适时靠近她。不近不离,才是明智之举。

§§§第九节 犹太人的理财智慧

做种子的小麦不可食用

可以将小麦借给佃户做种子,但做种子的小麦不可食用。

——《财箴》

《财箴》上有这样一句名言:“可以将小麦借给佃户做种子,但做种子的小麦不可食用。”犹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们认为,把小麦借给佃户做种子之用,至少还有归还的可能;把做种子的小麦磨成粉,做成面包果腹,就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吃完以后只好再去借,借麦者这样就会陷入越来越穷的境地,而出借者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这种账就极可能成为死账。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下金蛋的鸡》的小故事:

有一个贫困的农户,家里养了几只鸡。有一天,一只鸡居然下了一个金蛋,农户喜不自禁。从此之后,农户隔几天都会捡到一个金蛋,一连持续了几个月。

这一天,农户又来鸡窝捡鸡蛋的时候,发现没有金蛋。他心中就有些着急,于是他就琢磨:与其几天捡一个金蛋,还不如一下子将金蛋取光,这样他立马就会发大财。

财迷心窍的他越想越美,于是就拿了一把刀,杀了那只下金蛋的鸡,可是他却失望地发现,鸡肚子里空空如也,根本就没有他想要的金蛋。于是他懊悔不已。

本想一下子发大财,没料到因为心急,竟然将自己细水长流的赚钱之本给毁掉了。

对“可以将小麦借给佃户做种子,但做种子的小麦不可食用”还应有如下的诠释:

消费借贷、生产借贷都可能有因资本的流通不畅而出现无法回收借贷物的情况。正因为这样,商人们(包括对国家经济秩序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者)就要考虑好资本的运作,使从商者和消费者都拥有可供顺利运作的资本。

犹太人认为,从商者充分考虑好顺利回收资本(贷款或货款)的环境和条件,考虑好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考虑好如何提供合乎消费者要求的商品和令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这是使经济活动中贷款或货款顺利支付的基础。

种子是用来交换金秋的,种子是不可食用的。这句话,是一点也不会错的。

敢于为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

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

——犹太格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你不要认为为了一分钱与别人讨价还价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认为小商小贩没什么出息。金钱需要一分一厘地积攒,而人生经验也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在你成为富翁的那一天,你就会明白:积累财富也是一种理财的表现。在我们消费的过程中,不能把硬币不当钱。我们要学会节约每一分钱,像犹太富翁一样,做一个理财高手。

犹太商人史威特曾经穷困潦倒过。有一次他的车抛锚了,为了节约拖车的费用,他硬是冒着大雪,踏着泥泞和积雪,把车推到1千米以外的修理厂。有人对他这种行为不理解,而他的想法是:省点本钱,然后积攒下来。不过,他积攒钱不是为了积攒而积攒,而是利用积攒下来的钱赚大钱。所以他能省就省,甚至从牙缝里省钱。

有一年,不少地区旱涝灾害很严重,受灾区急需物资。史威特看到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就用几年来省下的钱造了一艘小型拖船,做起了物资给养生意,转眼之间就发了一笔财,净赚了100万美金。

没多久,以色列的陆路交通发展迅速,汽车从4000辆一下子增加到了8000辆,各种车辆在路上川流不息。史特威瞅准这个机会,开办了汽车修理厂。生意一开始就很兴隆,后来越做越大,员工由30人增加到100人。在此基础上,他开办了一家机械制造厂。

10年间,史威特从无到有,不断寻找新的赚钱途径,最终把握住了机遇,成为了一代富豪。在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分公司和代理公司,他拥有资产上百亿美元,是世界知名的人士。

几乎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大是小,它的真正起点就是养成储蓄的习惯。如果你没有钱,而且也尚未养成储蓄的习惯,那么,你永远无法使自己获得赚钱的机会。

当然,积累财富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犹太人认为,世界上唯一可以成为富翁的方法就是用钱去赚钱,否则只有给人打工,用自己的体力,在生活的路上苦苦挣扎。犹太人能拥有那么多的财富,那是因为他们会赚钱,而且没有钱的也敢借钱赚钱,赚了钱之后继续赚大钱,从来没有听说哪个犹太人将钱攒起来养老、防病什么的。这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犹太人善于理财、能够赚钱的秘诀之一。

设法把1/3的钱留在手边

吝惜每一分钱,你才会富有。

——《财箴》

犹太人认为,钱虽然流通各地、无所不在,但若只让它从眼前溜过去,还是聚不了财的。按照犹太人的传统智慧,管理金钱的聪明方法便是以某种形式把1/3的钱存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累积财富。就像拉比依兹哈库说的:“理想的理财方式是,要用1/3来买地(最好的储蓄方式),1/3用于商品运作,另外1/3则留在手边。”

实际上,这正是如今社会呼吁的分散风险的安全投资方法。而犹太人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做的。

演员卡库·道格拉斯少年时候家里很穷,靠卖点心赚钱生活。但是他把赚来的钱2/3用作家庭开支,剩下的1/3作为自己考取大学的学费。

在塔木德时代,梅鲁拉比也是这样把钱三等分用的。当时梅鲁拉比一个礼拜只有三米钠的收入,他把其中一米钠作为家庭的开支,一米钠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一米钠捐赠给自己的学生。

有句俗语叫“人两脚,钱四脚”,意思是钱有四只脚,钱追钱,比人追钱快多了。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如何理财。致富的关键在如何理财,并非开源节流。而这种三等分的理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犹太人积累起财富。

如今,储蓄仍是我国大部分人传统的理财方式。把钱存储在银行里,短期看是最安全的,但长期看却是最危险的。

把钱存储在银行有什么不利的方面呢?其不利点就在于利率(投资报酬率)太低,不适于作为长期投资工具。

因此很多理财专家都建议投资者将财产三等分:一份存银行,一份投资房地产,一份投资于较具投机性的项目上。甚至有的理财专家建议投资者可以采取“两大一小”的投资方式,即大部分的资产以股票和房地产的形式投资,小部分的钱存在金融机构,以备日常生活所需。

精打细算是富翁的共同特质

赚钱不难,花钱不易。

——《塔木德》

犹太人认为,在财富的王国里,深谙理财之道的人往往能够勤俭节约,并且懂得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理财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必须从一分一厘抓起,这样,突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来临。

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19世纪靠石油发大财的人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致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当簿记员,这为他以后的数字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在该公司的勤恳、认真、严谨,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几次在送交商行的单据上查出了错漏之处,为公司节省了数笔可观的支出,因此深得老板赏识。

后来,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更是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加仑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第3位小数点。为此,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