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读懂犹太智慧精华
3881600000016

第16章 职业篇(3)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东和谈中,以色列的领导人排除很大困难,要求与美国总统直接面对面和谈。当美国终于同意遵循中东和平方案时,以色列的领导人又要求卡特总统作出承诺,卡特总统最后只好说:我无权作一个明确、肯定的国家承诺,但是我个人保证,如果美国的议会不批准这个合约,我就辞职。至此,犹太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谈判时,正是由于犹太人注重谈判对象的身份,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赢得谈判的主动权。

沉着冷静,把喜怒哀乐装进口袋

感情用事是犯下愚蠢错误的开始,而理性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

——犹太格言

犹太人认为,最不适合参与谈判的就是那些感情容易冲动的人。情绪不稳定不但容易延误谈判的进程,增加不必要的开支,更容易导致谈判破裂。如果一个人带着感情进入谈判,那么时常会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他们总是习惯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这就是犹太人谈判胜利的秘诀。

曼哈林从事的是机械制造业,他在长岛拉到一位客户。当一切都已谈妥,产品也开始生产的时候,这位客户忽然打电话给曼哈林,抱怨产品不好,声明拒绝接受那些已经生产的产品。

曼哈林听完他的话之后,又仔细地检查了那些产品,发现完全符合标准,他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位客户误解了他们的产品。于是他到长岛亲自跟那位客户沟通。

当曼哈林走进那位客户的办公室时,那位客户还怒气未消地对曼哈林大喊大叫。但曼哈林却冷静地说:“我会照着你的要求去做的,你是买主,当然应该买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请给我一张你要求的图样,我们宁愿牺牲2000元也会照着你坚持的样子去做,但是你一定要付款。”这时候那个客户冷静了下来,最后说道:“好吧,去生产吧,但如果有任何一点差错,我就不给钱,老天爷也帮不了忙。”

结果一切都进行得很圆满,在同一季中,曼哈林又接到了他的两份订单。

试想,如果曼哈林感情用事,和那个又喊又叫的客户大吵一通,结果只会激怒客户,生意肯定无法进行。所以,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谈判,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

所以,犹太人告诉我们,无论多么激动,决不能在谈判中泄露。不然,轻则引起对方的不悦,重则破坏了这次谈判。如此一来,只得求助于诉讼这种既花钱又费时的笨拙手段了,最后还不一定有好处。谈判中的感情用事应该以精打细算来代替,要把获得经济利益作为谈判的唯一目的。最好是在事故之后立即进行赔偿金的谈判,因为时间拖得越久,渗入的因素越复杂,有弊而无益。所以,在谈判之初就应该理直气壮地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坚定、冷静地去执行。

§§§第十二节 犹太人的共赢智慧

双赢才是赢

如果不顾他人的利益,只知道往自己的荷包里塞钱,那么,总有一天会有人将你的钱从荷包里掏走。

——《财箴》

在犹太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希腊国的国王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小伙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三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国王见到儿子们如此互不相容,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乘机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国王一天天衰老,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一天,久病在床的国王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枝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国王又对大儿子说:“你随便拾一枝箭折断它。”大王子捡起身边的一枝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国王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两枝箭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大王子抓住箭捆,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这时国王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枝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争,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三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国王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能不能策划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经商智慧了。精明的商人在处理利益时,特别善于做到两头赢利。因为他们明白,两头赢利的生意不但能使对方欢喜,更能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个人如果光想着自己的利益,只知往自己的口袋里塞钱,那么,当对方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时,他们便会义无反顾地与你断绝生意上的往来,到那时,你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好生意要尽量做到两头赢利。

永远以别人的利益为先

天下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不会卖的人。

——犹太格言

犹太人认为,生意场上,如果彼此都斤斤计较,那么成交的可能就特别小;再者,如果所有的商品都质优价廉,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任何行销人员了。所以,生意是否能够成交,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能做到以别人的利益为先,就没有做不成的生意。犹太人迈克的做法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迈克是一家信封公司的老板。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客户,那个客户一看见他就说:“迈克先生,你不要来了。我知道你很有名,但我们公司绝对不可能和你下信封的订单,因为我们公司的老板和另一信封公司的老板有25年的深交,我们25年前就和他交易了。所以,迈克先生,我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了。”

但迈克先生没有放弃。他有很多办法,最为独特的方法就是永远先为别人的利益着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这家公司采购经理的儿子崇拜的偶像是洛杉矶一个退休的伟大球星,他又打听到他的儿子很喜欢打冰上曲棍球。一天,他听别人说这位经理的儿子出车祸住院了,迈克觉得机会来了。他去买了一根曲棍球杆,想方设法让球星签名,然后送给这个人的儿子。这个小孩高兴极了,拿着曲棍球杆,觉得脚也不疼了,要下床来运动。迈克见此,愉快地告辞了。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高兴的样子,非常感动。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采购经理和迈克签了400万美元的订单。

追求利润是每一个商人的天职。而成功的商人遵循的是共赢原则,他们认为“利己”并不一定非得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之上。在自己达成目标的同时,应该间接或直接为别人带来好处,至少,不应损害他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持续发展。

所以,在商场上,当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搏杀时,如果你表现得不那么自私,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那么你最终能得到极大的益处。⊙犹太人向来就是这么做的。

同行是冤家也是亲家

在如今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同行之间如果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愉快的合作,也可以由冤家变成亲家的。

——犹太格言

在商场上,自古就有“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同行之间往往会进行市场争夺,一旦你生意好了,必然会影响到我的生意,因此如果我想让自己的生意更好,就得想方设法搞坏你的生意。

事实上,我们说“同行是冤家”的思想是错误的,不仅仅是针对不正当竞争本身而言的。在商业活动中,实际上是一种“你好,我也好”的双赢关系。下面我们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告诉大家这一点。

在一条街上,有好几家犹太餐馆,生意都非常红火。然而,其中一家的犹太老板却不甘心,他总觉得别人抢了自己的生意,如果把其他几家都挤走,自己的生意必然会更好。于是,他就想尽方法来排挤对方。几经努力,终于整条街上只剩下他一家餐馆了。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家餐馆的生意不仅没有更好,反而越来越差,最后也关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其他几家餐馆都在的时候,这里形成了一条颇有名气的小吃街,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因而客流量非常大,各家的生意因此也都很好。然而,只剩下这一家之后,人们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不会再来了,客流量就越来越少了。

由此可见,同行不一定就是冤家。如果一个人只讲竞争、不讲合作的话,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困窘之境。反之,如果有别的同行参与竞争,不仅会在压力的推动下使自己更加强大,还可以几家一起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市场。

“1+1+1>3”法则

你不可能将整个海洋煮沸!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共同完成项目是明智的选择,不必担心功劳被别人抢走。

——犹太谚语

犹太圣典《塔木德》教导人们:“每个犹太人都要自觉地从他们会给犹太民族整体带来什么影响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一言一行。”

正由于这个道理,犹太人从不说“我”如何如何,而一定说“我们”如何如何。在他们看来,犹太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有一位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开始,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迎难而上,纷纷向火光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它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前仆后继,短短一分钟时间,就将“火苗”扑灭了。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科学家于一个月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蚁群已有了经验,它们迅速调兵遣将,协同作战。不到一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蚂蚁的非凡表现,尤其令人震惊。

其实蚂蚁不仅能扑灭这样的火,而且面对巨大的灾难——野火,它们也会积极发挥合作的力量。为了逃生,众多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蚂蚁团队的力量不可思议,令人震撼。一座蚁山能悄然瓦解各种庞然大物,甚至撼动千里之堤。

犹太父母经常拿这个故事来告诉孩子:一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但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再大的灾难,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扭转局面。

犹太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他们经常会在家里种下合作的“种子”,鼓励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他们还鼓励孩子向其他人求助。当孩子独自一人做某件事情遇到困难时,不妨要求他向其他人求助,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思路也得以开阔。周末的时候,他们经常将孩子“赶出家门”,让他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玩耍,或在一起写作业。这样,孩子就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逐步完善自己。

保全借贷人的饭碗

借贷人的外衣如果是仅剩的财物,那么作为抵押品的这件外衣,出借人必须在日落时分归还。

——《塔木德》

犹太圣典《塔木德》中蕴涵着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借贷人的外衣如果是仅剩的财物,那么作为抵押品的这件外衣,出借人必须在日落时分归还。

另外,为了限制出借人的蛮横,并使借贷人的经济行为得到保护,《塔木德》又向犹太人作出这样的明确规定:“出借人不可无偿居住于借贷人的家里,也不可用偏低的价格从借贷人手中租借房屋。”

现实生活中,拥有一幢大厦却资金不足的人随处可见。假如他准备利用这幢大厦来开办旅馆,那么他必须向银行或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钱。在争取借款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愿意将大厦的某一层租给银行,而价格比市价低许多;也极有可能愿意将旅馆的某一间或几间屋子租给借给他钱的亲戚或朋友,房租也基本上是象征性的,甚至干脆不收钱。

这种承诺在《塔木德》中是被禁止的,因为低租金或者数额为零的租金在《塔木德》中被看作是贷款的利息,而利息在犹太人中是被禁止的。

《塔木德》要求贷款给开办旅馆的人不要贪图便宜,而要让开办旅馆的人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每一份资产的作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归还全部贷款。

借贷人手中尚有房屋向社会出租,他可以把房屋出租出去。如果借贷人仅仅只剩下一件外衣,而他乐意将这件外衣作为抵押物,那该怎么办呢?

道理是一样的。他可以在休息权和健康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把这点劳动的能力维持下去,并且发挥这种能力,以尽快归还贷款。

所以,如果仅仅剩下一件外衣的穷人向我们借贷,我们可以在他同意的前提下,把他的外衣作为一种对信用的认可而妥善保管起来,但是必须记住:在日落时分一定把外衣归还。因为在夜里,这个贫穷的借贷人如果连一件覆体的衣物都没有,那么他就会因寒冷而令健康受损。

也许是源于在长期流浪中形成的应对危机的传统,犹太人擅长经商的秘密不仅在于他们的经营策略,更在于他们能够全过程地监控资产的流动,所以,他们总是能够尽快地回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