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部头里的小故事(中国卷)
3883400000012

第12章 《韩非子》:三言两语,道尽千古哲理(1)

§§§背景搜索

他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公子。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他便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他自幼喜刑名法术之学,虽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并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反而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

在这个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他身为一国公子,在这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像他这样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下,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典名著纵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文中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韩非子》一书中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借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我们从文中就可以看出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韩非子》中,重视依法治国,书中阐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他的矛盾学说,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时至今日,《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依然深远,他的思想被广大的知识分子吸收,也为执政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良计。

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韩非子》。这是一朵绽放在两千多年前的奇葩,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它的地位不容小觎。

§§§作者点击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是一个矛盾但又很有才能的学者,他口吃,不善言谈,但却善于著述,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凌厉宛如刀剑。

他虽身为韩国公子,但韩国的君主却对他的治国良策表现淡漠,徒有报国心却无报国门,失望之余的他转而为秦国效力,却又因李斯等人的进言,没有得到秦王的足够信任,最终仍不得重用,枉死于牢狱中。

纵然韩非的抱负没有施展,但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郑人买履

从前,郑国有一个人,有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已经很破了,从鞋帮到鞋底,有的开了线,有的地方又磨损了,于是他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在去集市之前,他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随手将小绳放在家中的座位上,就起身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

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好不容易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可翻遍了口袋也没找到小绳子。这个人急得满头大汗,忽然想起那条小绳子被搁在家里的椅子上,忘记带来了。于是他来不及和店主打招呼,放下鞋子赶回家去。

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匆匆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发现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鞋上的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头脑真像榆木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而现实生活中,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事,但类似这样的人,却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却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的话,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当然就会碰壁。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魏国和赵国两个边境相邻的国家,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庞葱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在朝廷中有一些和他作对的官僚,因此他担心自己离开魏王以后有人会借机陷害他。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葱又问。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葱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有些迟疑地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有老虎便成为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啊。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走后不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起初,魏王总是为庞葱辩解,指出他是一个有才能而忠实的大臣。不幸的是,当庞葱的政敌三番五次对魏王说庞葱的坏话时,魏王却真的相信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从赵国回到魏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许庞葱再去见他。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谎话或流言如果被人反复传播,那么人们就很可能把本来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当作存在和真实的了。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就会出现“三人成虎”的状况,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讳疾忌医

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不但医术高明,为人处世也很聪明。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慎重的说:“大王,您得了一点小病,在皮肤表层的纹理中,如果现在赶快治的话,很容易治好。但若是任其发展不医治的话,恐怕病要加重啊!”

蔡桓公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你多虑了,我没有病。”挥手让扁鹊退下了。

扁鹊退出以后,蔡桓公不屑的撇撇嘴,对左右的侍臣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左右连连称是。

过了十天,扁鹊又晋见蔡桓公,见蔡桓公气色更差了,着急的对他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

蔡桓公把头一歪,说:“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公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主动晋见蔡桓公,一见面就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您就听臣一劝,否则后患无穷啊!”

蔡桓公连连摇头:“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见蔡桓公固执己见,只好忧心忡忡地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来到宫中,远远望见蔡桓公一眼,转身就跑。蔡桓公见扁鹊不来跟自己唆,反而纳闷,就找人去问扁鹊。

那人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长叹一口气,回答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这才明白扁鹊说的是真的,立刻派人寻找扁鹊。可是扁鹊知道自己治不好蔡桓公的病,害怕桓公治罪,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最终病死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错误也会越来越难弥补,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现代人往往用“讳疾忌医”表示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自相矛盾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是一种长柄的兵器,末端有尖锐的刀刃,用来刺杀敌人;盾则是一种像牌子一样的坚硬武器,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热闹的集市上,叫卖各种兵器。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四周的人们吆喝道:“快来瞧啊快来看,世上最坚固的盾啦!我的盾是由玄铁打造,在火里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坚固无比,再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拿着我的盾上战场,管你去什么地方,绝对安全。”

人们听他这么吆喝得这么神,都好奇地凑了过来,围成一圈在看。那个人见围观的人多了起来,更加得意,顺手从兵器里拿出一柄长矛,口沫横飞地说道:

“快来看我的矛啊!这可是天下最锋利的矛,它是由精钢做成,在火里炼上了九九八十一天!锋利无比,无坚不摧!管你什么盔甲盾牌,一下子过去,统统挡不住!拿着我的矛上战场,什么敌人都能刺死,什么仗都能打赢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卖兵器的人没想到还有人这样问,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灰溜溜的走了。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自相矛盾”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我们如果说话办事不考虑前因后果,随意吹嘘,也容易干出“自相矛盾”的蠢事来。看似是闹了个笑话,实际上却失去了信誉,影响了形象,久而久之,就不会被其他的人信任了。

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