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部头里的小故事(中国卷)
3883400000015

第15章 《三十六计》:胸怀韬略,掌握人生主动权(2)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在从关中迁往汉中途中,他命人将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此举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特别是章邯军队的入侵,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似乎刘邦再也无意回关中了。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让大将军韩信做好进攻关中的准备。出征之前,韩信为了蒙蔽敌人,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将闻讯,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重新修好,简直像儿戏一般。”于是他们密切注意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不料,此举正中韩信下怀。其实韩信并非真的打算从栈道进攻关中。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他已率领刘邦军队的主力从另一条小路迂回到了陈仓。陈仓守军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暗度陈仓是刘邦与项羽一系列战役的开端。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

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蒲坂,凭借黄河天险,紧守度日,封锁临晋关河面,森严壁垒。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以成功。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他佯装准备从临晋关渡河决战,调集人马,赶造船只,又派人沿黄河上游察看地形。

经过认真调查,韩信决定从黄河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河,那里地势险要,魏兵守备空虚。韩信一面命大军向夏口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派兵丁擂鼓呐喊,推船入水,作出强攻的样子。魏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汉军佯装大举强渡的时候,汉军重兵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后,直取了魏都平阳,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时,已经来不及了。汉军生擒西魏王豹,占领了西魏。

楚汉相争的一系列战役直到公元前202年方告结束,汉朝最终统一天下。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又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度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这种计谋,不仅用于兵事,生活中的人们也会不时地演出这种“出奇制胜”的好戏来。

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得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度陈仓”的计谋,堪称一绝。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寤生,即后来的郑庄公,幼子叫共叔段。郑武公的妻子姓姜,寤生和共叔段虽然都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她却有些偏心,只喜欢共叔段,而不喜欢寤生。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只因为寤生出生时是难产,让姜氏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所以,郑武公在世时,姜氏多次提出要立共叔段为太子。然而立长不立幼是当时的继位形式,郑武公始终没有同意。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即郑庄公。姜氏想为共叔段鸣不平,便向庄公提出以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没有同意,他说:“荥阳那个地方太险要了,想当初虢叔就死在那里。除了荥阳,为共叔段选什么地方都行。”

姜氏为共叔段争讨封地,其目的就是让共叔段远离庄公,好为以后做打算。她见荥阳要不下来,便为共叔段改请京城(今河南郑州)。京城在荥阳东南20余里,让共叔段封在那里,其意义也和封在荥阳差不多。庄公因有除荥阳以外任选一地的许诺,便答应了。

共叔段在姜氏的庇护下,一到京城,便开始准备夺取哥哥的王位。首先,他把京城加以扩大。郑国大夫祭仲看到苗头不对,便对郑庄公说:“国家对于城邑的规模是有严格规定的,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规定,这对国家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您不可不防啊!”

郑庄公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京城是母后为共叔段要的,我怎能对他加以限制呢?”祭仲说:“姜氏决不会满足于让共叔段扩建城邑的,扩建城邑后他还会有新的举动。您应当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作适当的安排。否则,等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您就不好对付了。您没听说过草蔓难除这句话吗?野草蔓延开来尚且难除,何况您受宠爱的兄弟呢!”庄公说:“一个人不义之事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我们看着他怎样发展吧!”

过了些日子,共叔段见自己扩城之事无人过问,胆子更大了,他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之民都服从自己的命令。大夫公子吕找到庄公对他说:“现在国家实际上出了两个君王,分别下着两种命令,指挥着两地的臣民。您作为一个合法君主,怎能容忍这种情况呢?您是不是拿他没办法呢?如果真是这样,干脆就把君主之位让与共叔段,我就名正言顺地去侍奉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您把他除掉,不要让百姓对您怀有二心。”郑庄公说:“别着急,用不着我去除他,他会自取祸殃。”

又过了些日子,共叔段见庄公还没有动静,便越发胆大了,干脆宣布郑国的西部、北部边境为自己的封地,并把封地扩展到了廪延。公子吕又找到庄公,对他说:“我们应该动手了。否则,等共叔段势力雄厚时,民心就会归顺于他了。”郑庄公仍不同意出兵,他说:“不义之举,怎能取得民心?让他发展势力吧,到一定程度他就会分崩离析。”

共叔段见自己的图谋步步得逞,就开始修整城池,积聚粮食,制造武器,武装步兵车兵,准备进攻郑国的首都。姜氏则准备到时为共叔段打开城门,作为内应。

郑庄公并非对共叔段置之不理,他派人暗地监视共叔段的一举一动。当他听到共叔段起兵的具体日期时,便对公子吕说:“现在是动手的时候了。”便命令公子吕率大军去京城讨伐共叔段。京城的人听说国王派军前来,纷纷倒戈,共叔段成了孤家寡人,便弃城而逃,最后成了郑庄公的阶下囚。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共叔段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是自作自受,郑庄公用纵容的手段,甚至故意显示“软弱”来制敌于“不义”的境地,然后自己再以正义压制邪恶,替天行道,此所谓其智慧的体现。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一条暂作让步、伺机而动、后发制人的手段。它不仅运用于军事活动中,在政治角逐场上也见其功力。如果一味逞强,以刚制刚,有时会适得其反,不如先采取忍让的策略,用小惠一步步将敌手引进自己设下的圈套,待时机成熟,再果断出击,将其一网打尽。

釜底抽薪,克敌制胜

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同袁绍交战,由于袁军势力大,曹操只能坚守待机。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但是,袁绍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运来。曹军军粮告竭,渐渐支持不住,眼见着就要兵败而归。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是自负,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许攸还想劝他,但此时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骂了一通。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喜出望外,竭诚欢迎,并向许攸虚心讨教破袁大计。许攸说:“粮草是军队的命脉。与敌对垒,胜负未分,有粮则胜,无粮则败。现在袁绍的军粮辎重,都堆积在乌巢,他派淳于琼守卫,可那家伙是个酒鬼,疏于防备。您可以自选精兵,假称袁军将领蒋奇率部到那去护粮,趁机烧毁他的粮草辎重,那么袁绍军队就会大乱。”曹操满心欢喜,重重款待许攸。

第二天,曹操自选马步军五千,准备亲自前去乌巢劫粮。部将张辽劝道:“乌巢是袁绍屯粮之处,难道没有防备?丞相不可轻敌,而且许攸新来,不一定可靠。”曹操笑道:“不必多疑。许攸来投奔我,这是老天要让袁绍失败了。今天我军粮食快完了,难以坚持。如果不采用许攸的计策,那是坐以待毙。再说,如果许攸说的话有假,他还肯留在我们营寨里吗?请你们不要阻挠了。”张辽说:“也要防御袁绍乘虚来偷袭我军营寨。”

曹操笑道:“我已筹划好一切了。”于是传令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坚守大寨,夏侯、夏侯渊率一支军队埋伏于左边,曹仁、李典率一支军队埋伏于右边,以备不测,又命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曹操自己带诸将居中,共五千精兵,打着袁军旗号,士兵人人都带着柴草,衔枚勒马,乘着黄昏径向乌巢进发。

经过袁绍几处别寨,寨兵问是何部,曹操派人应对:“蒋奇奉命乌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不再盘查,一路无阻。到乌巢时,四更已尽。曹操命士兵将柴草堆于粮屯周围放火。袁军大乱,曹军趁势突击,大破乌巢,火焰四起,烟迷太空,袁绍粮草全部烧毁。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在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在现代商战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

隔岸观火,坐享其成

武安君白起是战国后期秦国著名的大将,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使赵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白起乘胜追击,连克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眼看着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解决赵国的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舌如簧,说得范雎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介绍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

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

秦王见白起不肯应诏,就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本来就很深,白起便装病,不肯见范雎。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一连攻打了五个月,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假称病重,拒不受命。秦昭王大怒,把白起原有的爵位连降二十级,贬为普通士卒,驱逐出咸阳。

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这时候,又有人向昭王密报,指白起沿路咒骂昭王,昭王立即派遣使者赐剑令其自杀。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李代桃僵,损小利大

如果桃树要受罪遭难了,就由李树来代替,桃活李死,谓之“李代桃僵”,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用来概括各种替代受过、受难的现象或做法。历史上,李代桃僵的事例有很多。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将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唯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公主,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

屠岸贾闻讯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计,准备杀掉婴儿。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宫,立即悬赏缉拿。

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说:“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于是公孙杵臼与程婴商量了一条救孤之计。

程婴的妻子此时正好生了一名男婴,他以大义说服妻子,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杵臼带走了,并且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杵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一个用锦被包裹的男婴,于是屠岸贾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根,便放松了警惕。

在忠臣韩厥的帮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岸贾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带着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

苍天不负有心人,过了十五年,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起兵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报了大仇。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沉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墓,后人称为“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此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啃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像桃李共患难一样互相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作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在军事谋略上,有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争取全局的、整体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