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Hold住职场:稳准狠
3884300000018

第18章 再累也要坚持,不断增强学习力(1)

“学”“习”不能两张皮

从字形上看“学习”两个字,“学”字上半部分有两只手,一只是教者的手,一只是学者的手,两手中间的部分代表书本知识,教者手把手的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学者谓之学,这是学习的第一层含义。而“习”字的下半部分像一个鸟巢,上半部分是两只飞出的小鸟。隐含的意义是,小鸟从鸟巢中飞出,在探索和跌倒中学习飞行。“习”字重视的是实践和探究,这是学习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说,学习不能两张皮,要有“学”有“习”,学习是在接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伴随着一定量的探究与实践活动。

据《古今笑话》记载:沧州人刘羽中,平时喜欢阅读古书,迷信古人讲解古经。一次,偶然得到一册古代兵书,便伏在桌上攻读一年,自称可带兵10万指挥作战。恰巧碰到外敌入侵,他就操练士兵,带兵抵抗,结果大败,他差点成为俘虏。

后来,他又得到一本古代水利书,又伏在桌上细细阅读一年,自称可叫千里土地变成良田。州官听信他的大话,便任用他在一个村子里领导兴修水利。恰好碰到洪水暴涨,水流沿着他挖凿的渠道倒灌进来,村里人差点被淹死。

连续的失败无损于刘羽中的“创新精神”,他又开始对边关防务感兴趣,并设计了一款最新的铠甲,要求给守边的军士配备。兵部按照他设计的图样把铠甲打造出来之后,就让他先穿上试试。结果,刘羽中穿上铠甲后,被压得扑通一声趴在地上,说什么也爬不起来了。因为他在设计铠甲的时候只考虑到了防护,却忘记了铠甲的重量,人穿上他设计的铠甲无法动一步,又如何能够上阵冲锋御敌?

只会学习不会用,刘羽中最终成为笑话“彪炳史册”。

学习要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看书和实践获取知识,第二步则需要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东西是否有用。如果把学习简单地理解成背书本,却与实践相隔,那永远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那种认为“只是依靠读书获得知识就是学习”的观念是片面的,知识是死的实践是活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将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尤为重要。”

有时候,“习”更重于“学”。我们培养了很多大学生,考试总得高分,学习成绩优异,但一毕业却面临失业的窘境。是他们读书少,知识少吗?当然不是。这主要在于他们并不能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习”不仅对在校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也许你会想,每天工作都忙不完,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学习呢?其实不然,工作就是最好的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是提升自身学习力的最好方式。

“习”更重于“学”,那是因为,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算得上“学习”。真正的人才不会“死读书,读死书”,抑或是把别人的经验直接搬来用,他们懂得在学习和实践之间打出一个通道,使两者真正融会贯通。优秀的工作者会通过不断地将学习成果转化成自己的工作能力,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先进工作者的代表。

金牌工人许振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只是一个吊车司机,但是他能够把专业维修工人修了一上午都没修好的桥吊张紧液压装置一下子就弄好了,非常神奇。他说:“这没什么神的,以前我从事的工作就遇到过类似的毛病,连技术员都没办法,我不死心,买了一本《液压技术》,边学边修,到底是给弄好了。”

许振超说:“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他不只是局限于书本的学习,而是在工作中学习,活学活用。“边学边修”,最终练就了一身绝活,成了青岛港的脊梁。

读书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不单单是抽出时间坐下来读书,要好读书、读好书,在多读书的同时还要着力向实践学习。数学家克雷洛夫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任何实际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98%是行动。”可见,实践在工作中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学习分成两张“皮”,要有“学”有“习”,而且相对于“学”更看重“习”。黑格尔曾经说过:“即便是最大的天才,如果他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让微风吹来,仰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不管你多么有才,都要投身到实践中去。懂得活学活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一句学习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习方法的知识,它在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品质,其优劣程度决定着一个人学习的成败”。由此可见,提高学习力非常重要。

福建三明电业局在2010年的福建省第五届“海西·电网杯”职业技能竞赛的十项技能竞赛调考中,团队综合总成绩跻身公司系统前列。三明电业局培训中心主任郭清华说:“今年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我们局的创新培训方式,扎实推进‘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工作。”

“我们班的6个员工经常‘上小课’,讲解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选的课题范围虽小,但大都是我们感兴趣、实用的应知应会知识,碰上一知半解的地方可以提问,疑难点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接受快,记得牢,对我们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该局变电部员工纪锡亮说。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提高学习力的好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老员工学,不断丰富干好工作的理论和知识储备,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精一行,使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又精又管用的实际本领。只有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果。

员工能不能胜任本职岗位是企业的首要考核内容,员工要胜任本职岗位就必须具备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各种技能、知识和素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并不能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喜欢的事情不一定会要我们去做,干的并不是原本喜欢的工作,所以在工作中势必会缺少从事这一行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就是按照自己的工作性质、需求,以及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有选择地补充知识,提升自我。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管所在工作的岗位是什么样的条件,更不管是不是你喜欢的行业,只要你肯钻研你的业务知识,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那就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习更需要有种“打深井”的精神,即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不仅是专业的工作技能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因为只有够专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具备成功的优势。专业来自于不断深入地学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解决的问题多了,自己的学习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著名管理学家张维迎指出:“企业是依据人才的供给速度确定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我们看一个企业成熟与否,一个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不断地从内部培养和提拔人才”。

渤海石化工程公司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职工专业和岗位培训,针对职工的个人工作缺项,连续举办了电焊工、电工、起重工、厂内车辆驾驶、仪表工等操作技能工种的培训班。在一年的实践中,公司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中,有1人通过了一级建造师全国资格考试,11人通过了二级建造师全国资格考试,2人通过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1人通过了经济师资格考试,124人获得了上岗资格证,持证上岗率78%,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活动,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管理者来说,经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使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变得更轻松、有效;对于员工来说,经过“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自己的成长,一定要重视学习力的提升,在工作中,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快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样,自己才能够在企业中得到长远发展。

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人跟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能力的比拼。而我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也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我们就需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努力让自己成为行业里的精英。

学习才是最好的铁饭碗

对于竞争激烈的职场,大家都在紧张自己的饭碗是否保的住?即使拥有傲人文凭,会不会面临着四处求职而不得的地步?

现如今,即使拥有优异的学历背景,或者拥有优厚的技术实力和实战经验,这些都不能保证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工作一辈子。如果你的知识库与时代不融合,你就会被剔除出去。只有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够保证自己跟社会同步,才不会被公司开除。所以,学习才是最好的铁饭碗。

比尔盖茨说:“你可以离开学校,但你不可以离开学习。”确实如此,为了能够拥有一个铁饭碗,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我们的工作方式,把学习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终身学习。

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这就意味着“学力时代”即将代替“学历时代”。所以衡量职业人水平的标准,已经不能依据证明学校教育知识水平的文凭,而是在实践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变化,迅速掌握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取代文凭的作用。

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只有进行终身学习才能够让自己拥有一个铁饭碗。在职场中,主动换脑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人是企业最需要的人,他们是企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样的人总是非常受欢迎,他们的职位不但能保住,而且有可能节节攀升。相反,那些面对知识折旧越来越快、信息量日趋膨胀的社会,不知道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转变自己思维观念的人很可能很快就被社会所淘汰。

歌德曾经说过:“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更是天堂;假如不学习,人生就是地狱。有人一提到学习就不屑一顾,好像他已经饱读诗书、满腹经伦,无需再学习了。也有人谈学色变,对学习很头痛,不愿学习、害怕学习进而逃避学习,为什么?我觉得他是不知道怎么学,没掌握学习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明白,命运应该操控在自己的手中,读懂自己就是其中一把重要的钥匙。学习的真正精义在于培育自己的能力,把各种资源有效转化,产生最大效能。因此,读懂自己是个人成功的核心专长,不仅是身体、头脑、心灵的学习,还包括各种创造性的学习,透彻地解读自己,将发现自己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之所以能够成功,便在于他时刻铭记刚参加工作时分公司经理的话:“你要记住,马更有力气,狗更忠诚。你作为人类的唯一长处就是你有一个智慧的脑子,你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这是你唯一能超越它们的地方。”

人不能只局限于自我的学习,必须透过人际互动、组织手法、借力使力,以提升学习的速度与效果。有一句话说,“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就充分说明善用别人的长处与资源,善于读懂别人,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

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磨炼成长,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对环境的认识要明确其层次——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竞争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于环境之趋势变化如有正确的解读能力,可从中获得许多成长的启示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