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Hold住职场:稳准狠
3884300000020

第20章 打破办公僵局,主动磨练亲和力(1)

谦和做人,尊重人生际遇中的彼此

马丁·路德·金说,“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这句话很有分量。

再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话里体会一下:“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

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作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而我们却很少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苏格拉底曾一再告诫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我们不会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别人有什么错,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因为你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

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慢着,我有另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你能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那么相信你就会有意外收获,事实上,没有人会反对一个如此谦和的建议,也没有人会面对如此谦和的建议冷言冷语。

体会别人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报以简单的对错评判

当人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你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就不同了。

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就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问马丁·路德·金,为何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却倾向于白人空军将领丹尼尔·詹姆士,而非黑人高级官员。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

当你不得不与顾客、配偶、同事或路人发生冲突时,千万不要指责他们的错误。如果非要与人发生对立,也要懂得运用一点儿技巧。所以,尊重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修正自己的缺点。

真正的强者不是傲慢无比,而是谦和谨慎,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强者的座右铭都是“以人为师”,即学习别人,发掘自我。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强项的最好方法。

好奇心对应的“换位思考”

“我的领导就是偏心,因此,我对他很有意见。”这话我们在职场中时常会听到。有时候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所想象或期待的好时,我们也多半会觉得委屈,发出“好心没好报”的感叹。

回想一下,是别人真的不明白吗?仔细地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个人本位来理解别人,并非真正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因为你已经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尊重,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或想法,我们便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

“换位思考”需要一点好奇心,但不幸的是,许多人都缺少了这个要素。他们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好奇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重要因素。只有好奇心才能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对方的心情;有一点好奇心,才会使我们谦虚地弯下腰,看看他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奇心使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理解别人,理解了别人之后才能真正地换位思考,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在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交互原则

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几乎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支持别人。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心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社会交往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力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用下,当他人做出友好姿态以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回答,进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他人也做出相应的友好姿态。否则,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2.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此处的功利包括金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

换句话说,人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交往中获得支持、关心、帮助、感情依托等。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立和维持;不值得的、无所得的交往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否则我们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社会交往中,就形成了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正确理解他人。

4.同步变化原则

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喜欢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越来越讨厌他们。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多与少,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这就是社会交往同步变化原则,也被称为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想改变自己,真正做到与同事和谐相处,有一些通用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诚地赞美他人等。熟练驾驭好这些原则,你就可以成为职场受欢迎的人。

扭转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块疤”的心态

一名新来的同事也没招你没惹你,但你就是看他不顺眼,一旦他有什么过错,你就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而你的朋友最近因为儿子的事情烦恼不堪,想请你爸爸帮忙让他儿子进某所重点中学,鉴于多年的友谊,你很快就答应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帮他办成了……类似的事例很多。为什么你对同事和朋友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办公室是社会的缩影,由各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的人组成。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面对这么多不同性格的人,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们愉快相处呢?

如果想改变他人的行为,首先应该悦纳他人。悦纳他人,就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他们与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别人的性格特征,熟悉别人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悦纳他人还应该做到“乐道人之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块疤”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被称为“不团结因子”。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漏。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