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3884400000011

第11章 于自得中享受真人生——品读《老子》(3)

汉景帝庶子、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原是汉景帝妃子的奴婢,因为母亲地位低下,刘发得不到景帝宠爱,他的封国不仅偏僻狭小,而且都很贫瘠。刘发曾多次上书请封,景帝均不予理会。

公元前142年,宗室藩王齐集长安为景帝祝寿。景帝大摆宴席,酒过三巡,皇子们前来为景帝歌舞助兴。只见众王衣着华丽,光彩耀人,是时,宫中钟鼓齐鸣,皇子们或引吭高歌,或舒袖曼舞,好不热闹。

轮到刘发祝寿了,只见他肥胖的身躯上罩了件小小的绸衫,窄窄的袖口,两只肥手却缩在袖里。刘发应乐起舞,胳膊拢在袖子里一扭一摆,活像鸭子走路。他那笨拙样惹得众人笑弯了腰。景帝也笑眯了眼,又很奇怪,就问道:“刘发!为朕贺寿为何如此不敬?”

刘发叩头回答:“父皇息怒,儿臣非愿如此,只因儿臣封国地陋狭小,实无回旋余地,不得不这样舞蹈啊。”景帝听罢,似有所悟,便下诏书道:“增封长沙王刘发武陵、零陵、桂阳三郡。”

换一种表达方式,效果就能截然不同,这就是变通的道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万物都处于变化当中,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化本身。所谓事变我变,人变我变,适者才能生存。

变通的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说到底就是一个进退的关系。即无论大事小事,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夸邀功、不自大自满,这样的退步反而更往前进了不少。也就是说,当一切都能退让之时,自然处于无争的状态。这是一种高级的生命感悟,又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活方式,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层体验和感悟。

当一个人无论道德修为,或是事业功名,都能遵循“曲则全”大道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好像南怀瑾先生说的,做人要讲艺术,便要讲曲线的美。当然,在实践“曲则全”的过程中要真正诚诚恳恳地去做,不要违背道德,否则到头来将一事无成、两手空空。

俯仰之间知人生

老子所谓的委曲求全,并不是一种虚言,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去执行的做人智慧。他告诫大家,不要将目光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一个事情上,而要变通地看待事物,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曲全的道理,这才是智慧的核心。

§§§第九节 【平淡无为可得人生至味】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不是要我们抓住一只大象,此象非彼象,而是现象的意思。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懂得天地万物有大现象的法则,即“道”的自然法则。以此来治理天下,天下之人都会归附,无往不利,也就安泰平和。美妙动听的音乐和香味扑鼻的食物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留住过客的脚步。相比之下,道完全不同,它不为人所感官,假如要用语言来描述,也就淡得没有味道,但是其功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对于这个“大象”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够大彻大悟。很多时候,人们只看重小利,而常常忽略“大象”,不从大处着眼,不求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

古往今来,多少人舍本逐末,背离大道,被眼前一时的名利所诱惑,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一起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就像一阵风一样流浪四方,直到生命停息的那一刻才会停止。这样的人生,何谈幸福?

芸芸众生,茫茫人海,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幸福。其实,幸福是一个多元化的命题,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幸福也时刻伴随在左右。只不过人往往没有悉心去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天地。

生活正是如此,平平淡淡才是真。有一句话说得好:“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风平浪静的环境可以显现出人生的真实境界,朴实淡泊的地方可以体会心性的本来面貌。平淡是生活的倒影,内中隐藏着人生的真谛。

俯仰之间知人生

真正的智者都应抓住“大象”的法则,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闻“道”的平淡无味,不随物转,不受物粘,从而知“执大象”者“安”、“平”、“泰”的价值,享受从容自得、云淡风轻的简单幸福。

§§§第十节 【无为而成大作为】

据说商容疾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商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疾,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世妙道。

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并问有什么要嘱咐的。

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是啊!”

然后,他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商容疾说:“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牙齿比舌头坚韧,但是舌头却有人们不易看到的力量,这就是柔软,它能够击穿世界上最坚韧的东西。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无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也就变成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面露慰藉的笑容,说:“你已经得到大道了。天下之理都已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舌头犹在,这是老子经典的“齿亡舌存”之说,讲的是柔弱胜刚强,无为当有为的道理。表面上看似柔弱,无所作为,却能优游自适,成就大业。

纵观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多次提及到“无为”,其精妙之处就在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在无为之中实现有为。

“无为”是讲自然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南怀瑾先生解释,天地造万物,不辞劳苦,生生不息,但从来不将成果据为己有、不自恃有功之人,如此包容豁达,反而使得人们更能认识自然的伟大,并始终不能离开它而另谋生存。效法自然法则,将之与处世之道融会贯通。不居功,不计较名利,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要求回报的倾向,这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

俯仰之间知人生

老子为而无为的原则,在南怀瑾先生看来,指人要做该做的事情,凡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均不要勉强而为之。而且一切作为都应如行云流水。做过的事情,就不要有丝毫痕迹,心间也不要存半点芥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长久地生存下去,并开创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