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3884400000019

第19章 烦恼尽随落花去——品读《小窗幽记》(2)

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万贯家财,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初心”和一种平和的心态。记住了自己是常人,才会有一颗常人心。这样的话,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惊喜,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从而避免绝望和自满。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须忧伤。大诗人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牵连,险些丢掉性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实际上就是在黄州编管。即使身处如此逆境,苏东坡依然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必要斤斤计较呢?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艰难险阻何尝不是人生给我们的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受得这份馈赠,我们就会了知心境、成熟洒脱,人情练达。

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贵有一颗平常心。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子方说:“东郭顺子。”

“那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候十分惊讶地问。

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而且能顺应外在事物,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形容一个人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并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解生活烦腻,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这种洒脱的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朝前。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生活得太累。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各种困难打击之下彷徨失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因此,我们应时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持有洒脱的胸襟,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并充满希望。

俯仰之间知人生

在尔虞我诈中生活久了,烦恼倍增,人们渐渐厌倦了,便想寻回那双慧眼,寻回当初清净无为的快乐生活。其实,当你放下贪婪执著之念,用智慧之水来洗涤心灵,也就自然消除了你的错误,洗净你“慧眼”上的尘埃了。

§§§第五节 【豁达之心,得清凉境】

《小窗幽记》中有句话说得很好:“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固疾丘山。”“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俨然一派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安然豁达。心灵之安者,其心当恬淡如水,为人处世进退自如,其人生也自有一番怡然之境。怡然之境,亦如中国行书的收放——放则凸显草书风骨,收则尽显楷书风范,可纵情狂放,也可内敛端正,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收放自如,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生活。

说狂放,不能不提李白。他的狂放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皆以为是狂放成就了诗人李白,其实不然。在狂放的心灵之下,李白也懂得克制隐忍,面对红尘俗世收放自如,从容以对,方能潇洒遨游天下,挥洒出众多的名篇佳句。

当年李白到京城赶考,尽管才学过人,却因不愿给主考官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等贪财之辈送礼,最终无缘功名。面对李白的才学,杨国忠不无讽刺地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甚至说:“磨墨算抬举他了,他只配给我脱靴。”随之把李白推出考场。面对官场如此黑暗,李白心生气愤,却隐忍克制不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认得?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大怒:“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律停发俸禄;六日无人问得,一概免官;九日无人认得,统统问罪。”

后有人推荐李白,李白接过番书,不仅一目十行,且应代玄宗写诏书。其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在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就依言传旨。杨国忠只得忍气磨墨,高力士只得跪着脱靴。

李白受辱时不怒,受宠时亦不惊。他被拜为翰林学士后,继续受宠,但他主动上书,要求离去。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这样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不为一时一事的宠辱而惊恐,表现了贤人君子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该狂时狂,该敛时敛,从容以对天下,进可入世,融入俗世红尘却不觉烦恼牵绊;退可出世,不问红尘俗世,精修其心,乐得逍遥自在。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

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这则小故事传递给我们的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随遇而安。那柔奴便是因为深谙了“随遇而安”的内涵与要义,因而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使自己“万里归来更年少”。直到今天,这句话仍被无数漂泊者当作自况、自慰之语。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因能随遇而安,故而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俯仰之间知人生

古人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者,有心灵之安,不仅可以使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可以使人乐观处世,永葆青春。

§§§第六节 【内心平易,世间自宽】

《幽窗小记》里面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缺口的苹果,如果我们能品得这个世界的美味,缺口的苹果也是苹果。人情冷暖本来就不单纯,如果我们用善行、善言温暖寒冷,冷暖人情就会变得温情脉脉。其实,世界本身就不完美,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物,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向前运转的脚步。因为,完美出自宽容,挑剔才会有残缺。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那些不违反原则、不失大雅、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时,我们应该给别人一个机会,给别人一个面子,给别人一个自尊。那么别人会感激我们的理解、包容、大度,从而会使他记住这次教训,改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也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由此也会更加体现我们的心胸宽阔、坦荡容人。否则,不给他人面子,让别人在公共场合下不了台,那就是做人的最大失败了。

《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宴请南公敬叔时,以年高德劭的露睹父为上宾。然而,在上菜的时候,放在露睹父面前的一只甲鱼,不知怎么,竟比别的客人的小了些。要知道,在极其讲究礼仪和尊卑的古代,把最大的甲鱼给上宾以示尊崇是基本的礼仪,否则就是轻慢无礼。露睹父看着四周的甲鱼都比自己的大,大为恼火,在众宾客面前大声说:“等这只鳖长大以后再吃罢!”说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公父文伯十分尴尬,好好的宴会不欢而散。

在众目睽睽之下,露睹父为了一只鳖的大小,直接翻脸走人,实在是太不给公父文伯面子了,这样就在两人的关系中竖起来一面无形的墙,彼此生疏起来,甚至还会因此仇视起来。

生活中,每个人遇到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可大可小、可有可无,身边的每个人身上也总有不足,如果吹毛求疵,总是盯着那些地方看,势必会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怨气,而且还会阻碍我们自身的提高。而换种方式去了解、包容,反而会同时给双方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间。

曾经有一位对西点蛋糕有兴趣的女孩,她有一个极为挑剔的眼光和胃口,无论吃到什么西点蛋糕,她都会给对方“五星级”的评价:“没什么。”标准之严苛,让大家觉得她挑剔得过火。后来她利用空闲时间拜师学艺,到专业的老师那儿上课,学做西点蛋糕。

过了半年,当她从“西点蛋糕初学班”结业之后,态度有了极大转变,无论在哪里,品尝过谁做的西点蛋糕,她都很认真地研究里面的配方,用什么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骤,讨教成功的关键技巧。

朋友笑着对她说:“你变了。从前是说‘没什么’,现在是问‘有什么’”

“没错,没错,其实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么’,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观察到它‘有什么’而已。”

其实一个人的挑剔往往源于自己的不宽容。人也好、事物也好,表面和内里是有差别的,以挑剔之心对待和怀真心宽容是有很大差别的。当女孩包容他人手艺的瑕疵时,并真正深入内里时,她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当一个人以平和的心与人相处时,我们会忽视别人无伤大雅的错误,会更多地发现别人的优点,当真正走到深处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感悟。“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说的就是宽容待人的道理,首先看到圆满,把心放宽,生活自然多些完美。

俯仰之间知人生

当我们想挑剔、苛责别人时首先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没有能在沙子中分辨出珍珠,如果不能,那么静下心来,让自己平和下来,包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忽视无伤大局的缺点。做一个宽宏的人,假装看不见生活中一些疏漏,并设法往好处看,我们的心中就自然会充满喜乐和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