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3884400000021

第21章 平凡之心,悟修德之道——品读《菜根谭》(2)

年轻人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跑出来。

智者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发的。你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一团和气的初心,没有其他的。”

年轻人听了智者的话,惭愧而退。

大多数人也许都会认为自己“脾气暴躁、气短心急”是父母所生,是不可能改变的遗传。其实,正如故事里的智者所说,那样的品性根本不是来源于父母,而是源自自身后天的习性,是一种外在侵入的毒素。如果一个人想要使心内心外都有春风般和煦的境界,就务必要除去嗔念。

俯仰之间知人生

戒除嗔念,才更容易做到心境的平易随和。满腔和气,他人就会更愿意靠近自己,因为人们大多更爱和煦的春风,而非凛冽的冬雪。这种平和的心境又极其容易感染他人,当人人都能满面春风地对待他人,世间自会有一片温馨的天地。

§§§第六节 【以德为先可达人生高境界】

有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一天,店主贴出了一张纸,上面说: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纸一贴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前来询问。店主坦率地说:“诚实是我开店的原则,我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大家的利益。”

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后,表店的生意开始好转,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便卖完了之前积压的手表。

正是因为店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许很多顾客是被店主诚实的做人态度所感动,才愿意走进这家表店。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事业。

《菜根谭》中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为短暂的人生增添更为动人的一笔。

一个真正的高人,坚持操守,以道德行世,文艺才显精美和谐。而那些空洞浮华的东西,不是心血所化,只是矫饰,历代文人都避而远之。谦虚待人,文采自然斐然;胸襟开阔,文章自然高逸。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写有《日知录》。他结交了许多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从不因自己知识渊博而自满。顾炎武说:“意志坚定、信念不移不如王寅旭;探索微妙的知识,不如杨雪臣;精通三《礼》,经学卓越,不如张稷若;独来独往,不参与俗世的纷争,自得其乐,不如傅青主;艰苦努力,自学成长,不如李中孚;历尽艰辛,与时进退,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知识渊博,不如吴志伊;文章典雅华美,立意敦厚,不如朱锡鬯;为学不倦,不如王山史;深研‘六书’,信而好古,不如张力臣。至于在政治上显达,现居官位而值得称道的人还有很多,当然不是他这样的布衣之士。”由此可见,顾炎武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却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广师敬贤。这也正是他能够超越同时代的人,道德和文章都久传不衰的主要原因。人的品行、德行就是“德”,自古“才”与“德”并重,形容一个人最好的词语就是“德才兼备”。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难以得到赏识,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优秀的人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俯仰之间知人生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因此,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做道德的践行者,造福周围的人,否则,即便再有才能,在他人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个玩弄技艺的无为之辈。

§§§第七节 【得宽容之心,并以德报怨】

《菜根谭》中说:“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意思是,遇到狡诈不诚实的人,用真诚去感动他;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去感染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正义感去激励他。

惩罚人的过错,不如引人为善。因为没有谁愿意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一句劝告的忠言,胜过一条惩罚的皮鞭。

一次,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便在宫中设盛宴,招待群臣。宫中一片热火朝天,楚庄王也兴致高昂,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轮流为群臣斟酒助兴。

忽然一阵大风吹进宫中,蜡烛被风吹灭,宫中立刻漆黑一片。黑暗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亲近她。许姬便顺手拔下那人的帽缨并赶快挣脱离开,然后来到楚庄王身边告诉楚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

楚庄王说:“且慢!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说,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说完,楚庄王不动声色地对众人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于是群臣都拔掉自己的帽缨,楚庄王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众人尽欢而散。

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交战中,楚庄王发现军中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前。众将士也在他的带动下奋勇杀敌,斗志高昂。这次交战,晋军大败,楚军大胜回朝。

战后,楚庄王把那位将官找来,问他:“寡人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寡人平日好像并未对你有过什么特殊好处,你为什么如此冒死奋战呢?”那将官跪在楚庄王阶前,低着头回答说:“三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本该处死,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动,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上战场,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奋勇杀敌,就是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大王,臣就是三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

楚庄王如果动用刑罚,那个犯了错的将官一定是死路一条,但是,楚庄王的宽容给了那位将官生的机会,也为自己赢得了生的机会。西方人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带来好处,自己也能从中收获付出的幸福感。

俯仰之间知人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会在一时冲动之后犯下错误,那时他已经感到内疚,最需要的不是增加惩罚,而是得到谅解和宽容。与其痛惩他的过错,不如用宽容的心对待他,引他为善,世上就少了一个恶人,多了一个善士。

§§§第八节 【不要舍近求远,忽略身边的美】

《菜根谭》中有一段讲如何领会大自然美景的话:“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就是说,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感悟真理的乐趣也不在于知道多少道理。一盆花、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中,就会蕴涵万里山川的气势;短短的几句话,也可以蕴涵万古圣贤参透的哲理。这种以小见大的本领,才是高尚达观之士的眼界和胸襟。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从眼前的风景中看到美丽、从简单的事物中领会玄机。

但我们常常舍近求远。我们会为了遥远的“美景”做许多徒劳无功的事情,后来再回到起点,才发现自己渴求的东西就在身边,而以前的种种努力不过是自作聪明,这就是“舍近求远”的本质。“舍近求远”造成了无数次失去之后的捶胸顿足,无数次众里寻他的擦肩而过。它让人们错过机遇,将努力空掷。

在印度民间,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农夫阿利的故事。

农夫阿利生活殷实。一天,一位老者拜访他,对他说道:“倘若你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得到钻石矿,就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钻石深深地吸引了阿利,他从此对什么都不感到满足了。

经过辗转反侧的思考后,第二天一早,阿利便叫起那位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的念头,但他完全听不进去。老者只好告诉他:“你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倘若能够找到,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让亲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要找的钻石。他终于绝望了,在西班牙尽头的大海边投海而死。

人们并不知道阿利已经死去。一天,买了阿利房子的人,把骆驼牵进后院的小河喝水,无意之中发现沙中有块发着奇光的东西。他立即挖出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带回去放在了客厅的炉架上。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来拜访这家人,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着光的石头,不由得奔跑上前。

“这是钻石!”老者惊奇地嚷道,“阿利回来了?”

“不!阿利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

“不!你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一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是钻石啊。对!这是块真正的钻石!”

于是,两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接着便露出了比第一块更有光泽的钻石,后来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了许多钻石。

生活中我们不也常常像阿利一样到别处去寻找所谓的理想,殊不知机遇往往就在我们的身边。德国大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这样告诫我们:“要注意留神任何有利的瞬时,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

俯仰之间知人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既然美景不在别处,那就让我们练出善于捕捉美景的“火眼金睛”吧。那样,看到一片云,我们就能感受到天地的壮阔。在天时地利之际,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领悟生活的契机。

§§§第九节 【不可浓艳,不可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一个对任何事情念头太多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时也能善待别人,他要求处处都丰富、气派、讲究;一个对任何事情念头很淡的人,不仅对自己要求会很松,同时对别人也不严要求,于是事事显得松散,毫无生气。所以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喜好,既不可过度奢侈华丽,也不可过度枯燥孤寂。这就是《菜根谭》中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个人总是按对待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待别人,自己需要的多,就会自然地认为别人也需要这么多,自己需要的少,便会认为别人匮乏就是理所当然。这恰好符合洪应明先生在此说明的道理,当我们对自己的任何事都考虑的多并善待自己时,我们对待别人也会这样,反之亦然。但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应该有个限度,否则一个人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自私,二是自贱,即《菜根谭》所说的“太浓艳”和“太枯寂”。

“太浓艳”的人,会让生活变得繁复狭隘,“太枯寂”的人则会让每天逝去的时间寡淡无味、毫无价值。正因为这样,一个人在日常修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求要有个限度,既不要为自己的失去苦恼,也不要忽视自己本身拥有的东西,这样人生就会浓淡适宜了。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大多数都是源于对这个度的失守。

一个人找到智者,悲哀地对智者说:“先生,我已经看破红尘,在山水间隐居多时,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寄情山水,品茗读书,陶冶自己的性情,丰富自己的知识。可是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读遍书书本本,心中的烦恼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智者对他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体悟了!”

几十年之后,这山中多了一个叫“万灯苑”的私人宅院,这个宅院远近闻名。因为小小的宅院中总是灯火万千,每当夜幕降临时,这所宅院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在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而一旦走进宅院,便会被灯海包围,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这家宅院的主人就是当年那个愁眉苦脸的人,虽然很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今他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他每当有所收获的时候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用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他困惑了,却已经没有智者可以问,因为智者师父早已去世,而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了。

有一天当所有的烛火都已燃尽时,他独自徜徉在自己的宅院中。看着燃尽的蜡烛、狼藉的烛泪,他悲从心来。他回想着这将要像烛火一样燃尽的一生,有时出仕,有时归隐,曾有过位高权重的浮华,也有过铅华落尽的落寞,经历的多了,忽然发现自己的起起伏伏如同点灯,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

这时一个侍从走过来,说了一句:“月光比烛光还要明亮,都不用点灯了。”听到这句话,这个人忽然顿悟,自然的光明来自自然,人的光明来自内心。人的一生,只要一盏心灯便可烛照世界,它既能让自己心态明朗,也会让周围的环境清晰,而且还不会留下自己的影子。

想到这些,这个人迎着月光微微一笑。

万千烛火营造的灯火通明终究逃不过燃尽后的黑暗,但是心灯长明,只要一盏便可让生活时时豁然明朗。万灯苑的主人苦苦寻觅的解惑之法,实际上就在心中,但是由于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外物的寻找中,直到人生将尽时才醒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这两个字让人们太过计较外物的得失,而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心生烦恼,进而衍生痛苦和悔恨。一旦破除这种思维定式,则一切烦恼痛苦即时消失,淡定的境界立现于眼前。

俯仰之间知人生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这是世间天天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难破的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这一切都是因为“太浓艳”或者“太枯寂”。处事时放下从自我出发的思考方式,点亮心灯,一个人自会摆脱被外物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