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不过俯仰进退
3884400000004

第4章 把阳光洒入灰色世界——品读《论语》(2)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渔夫朴实的回答让银行家哑口无言,此时他才明白:生活就是一个圆圈,无论过程多辉煌,终究会回到原点。渔夫的安贫乐道未必是不思进取,反而是一种和谐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儒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要被现实名利所扰,便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便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俯仰之间知人生

明代施惠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说:“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还不如在宁静的海边享受简单的幸福。

§§§第六节 【所谓学无止境】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就是孔子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是因为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会有新的境界。

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警示人们要有不停学习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叫做江淹的人。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在自己怀中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学习很刻苦,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和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加倍去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奋不怠、好学不倦。到了后半生,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需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这是必然的结局。

俯仰之间知人生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月月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一点成就面前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第七节 【人生竞技场,不失德即为君子】

人们常听到身边的同事说压力大,抱怨办公室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当然,只要有人的地方,竞争就在所难免。其实,让我们感到疲倦与厌恶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竞争的方式与结果。因为不良的竞争带来的必然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一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架势。用这种有你无我的态度来竞争,结局注定惨烈。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如何看待竞争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要讲礼让。无所争就是窝囊吗?不是的。孔子曾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来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

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诗”之一,代表军事训练。他说,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

孔子讲这一件小事,意在说明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在争,也要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面对竞争,得理不让人的人在孔子眼中算不得君子和有仁德的人。他在《论语》中还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

在现代社会里,最体现竞争精神的莫过于体育比赛了。可最讲究规则的也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的规则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保护参与者,防止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和双输的竞争。比如说,足球比赛中允许身体合理碰撞,但不允许故意踩人、绊人、伤人。球场伤人并不能带来成绩的提升,只会带来对方的报复,让自己也遍体鳞伤。

20世纪70年代,球场暴力成风,几乎毁掉了足球运动。球王贝利曾表示退出世界杯。可见,不顾规则、不讲礼节的粗暴竞争,导致的只能是双输的结局。英国著名球星莱因克尔,在球场上充满谦谦君子之风,他是英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前锋之一,进球无数,但却从未得过一张黄牌,他因此誉满天下。莱因克尔讲究礼数,讲究规则,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反而使其声名更著,成就更大。

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相会,孔子任鲁君的相礼(相当于今天的司仪)。会盟时,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刀枪剑戟,鼓噪而至,企图在乱中劫持鲁君。孔子见状,立即登上盟坛的土阶,两眼直视齐景公,以礼怒斥。齐景公心知失礼,只得将这班人马斥退,并表示歉意,孔子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在双方最后缔订盟约时,齐国突然增加一条:规定在齐国出征时,如果鲁国不派300乘兵车相从,就是破坏盟约。这显然是要鲁国无条件承认自己是齐国的附庸国。当时,齐强鲁弱,这一条难以拒绝,但孔子又不想无条件接受,所以,立即提出了另一个新条款:如果齐国不把侵占鲁国的汉阳归还鲁国,而要鲁国出兵车,也是破坏盟约。这使齐景公很难堪,会后只好把占领的汉阳地区的郓、灌、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又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

孔子对这样无礼的对手都能以礼相待,做到“其争也君子”,真是真真正正的君子。

俯仰之间知人生

不良的竞争带来的必然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一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架势。用这种有你无我的态度来竞争,结局注定惨烈。我们同事之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会有利益之争,但长远利益是一致的,何况同事之间除了竞争关系还有朋友与协作的关系,怎么就不能做到正大光明地良性竞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