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因为它较成功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所以成为了经济学中激动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说,“博弈论”已经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轮廓线。如果把博弈论推而广之,就不仅限于经济或政治领域,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作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
博弈论告诉我们,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你一个人在作决定。相反,你的身边都是和你一样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别人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这种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觉察不到的。
为了解释和理解博弈决策的相互影响,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个石匠的决策和一个拳击手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
当石匠考虑怎样开凿石头的时候,他的“对象”原则上是被动的和中立的,不会对他表现出对抗。然而,当一名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时,不但他的每一招进攻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的主动出击。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作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学会博弈论的策略思维。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所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涉及经济学中的分蛋糕博弈理论,即谈判博弈。让我们来看一下该博弈的基本模型。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桌子上放了一个冰激凌蛋糕,两个孩子A和B在分配方式上讨价还价的时候,蛋糕在不停地融化。我们假设每经历一轮谈判,蛋糕都会朝零的方向缩小同样大小。
这时,讨价还价的第一轮由A提出分蛋糕的方法,B接受条件则谈判成功,若B不接受条件就进入第二轮谈判,这时蛋糕融化一半。第二轮由B提出分蛋糕的方法,A接受则谈判成功,如果不接受蛋糕便完全融化。
对于A来说,刚开始提出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他所提出的条件,B不能接受的话,蛋糕就会融化一半,即使第二轮谈判成功了,也有可能还不如第一轮降低条件来的收益大。因此,经过再三考虑,明智的A在第一阶段的初始要求一定不会超过1/2个蛋糕,而同样明智的B也会同意A的要求。
在经济生活中,不管是小到日常的商品买卖还是大到国际贸易乃至重大政治谈判,都存在着讨价还价的问题,分蛋糕的故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无论在日常生活、商界还是在国际政坛,有关各方经常需要讨价还价或者评判对总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个总收益其实就是一块大“蛋糕”。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非常急切的买方往往要多付出一些的价钱购得所需之物,而急切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自己所销售的商品。正因为这样,有经验的人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某种物品,也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经验的店员们也总是以“这件衣服卖得很好”等这样的陈词滥调劝诱顾客。其实,这些做法也是有博弈论的根据的。因为在谈判的多阶段博弈处于双数阶段时,第二个开价者具有“后动优势”。
在具体的谈判技巧上,对于任何谈判都要注意:一方面尽量摸清对方的底牌,了解对方的心理,根据对方的想法来制订自己的谈判策略;另一方面,谈判者中能够忍耐的一方将获得更多的利益,因为很多急于结束谈判的人会早早让步妥协。
蛋糕博弈理论只是博弈论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弈思考的威力和妙处。如果想要提升办事能力,我们就不能不懂博弈。
办事诀窍
博弈论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决策思维,对于我们办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博弈论中我们可以悟到谈判、沟通、谋划等种种办事智慧。要提升办事效能,就应当活学活用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