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经意”,实际是“有意”,求人办事要懂得运用“不经意”这门应酬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受“自我尊严”的驱使,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允许世界上有比他高明的人。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早已没任何意义了。但是,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用他独特的进言策略,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意见。
在与斯大林的“闲聊”中,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到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出一个好计划。之后,当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个计划时,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十分高兴,而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显得与大家一样惊异,并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但是,上帝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在军事会议上,华西里耶夫斯基常用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言。他首先口齿不清、没有条理地讲三条正确的意见,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一定要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处都被众人明白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是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不会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会质疑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了斯大林的主意,因而得以实施。
华西里耶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很有效用的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有名的对话大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助产师,是帮助别人形成自己正确看法的人。一个真正的办事高手能够正确引导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决定,而不会让他觉得是受了别人的强迫,这点对于求上级领导做事尤为重要。
小侯是一家化工公司的财务人员,整天坐在办公室与数字打交道。他觉得挺没意思,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就想换个环境,发挥自己的特长。一个上午,他瞄准老板一人在办公室,敲门走了进去。
老板见他进来,知道肯定有事,示意他坐下后问道:“小侯,有什么事吗?”
“经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不知您是否会答应?”他微笑着看着经理。
“什么要求?说说看!”
“我……我想换个环境,到外面跑跑,可以吗?”
“可你对业务不熟,你想跑什么呢?”经理面有难色。
“业务不熟我可以慢慢熟悉。如果经理能给我这个机会的话,我会好好珍惜,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听小侯这么一说,经理面色缓和了许多,问:“你具体想去哪个部门呢?”
“您认为我去公关部合不合适?”
经理皱了一下眉,“你原来做财务工作,现在去跑公关……”
“经理,是这样的,我有些朋友在媒体工作,我通过他们的关系,可以为公司的宣传出一份力的。”
经理想了想说:“那你先试试吧,小侯,我可是要见你的成绩啊。”
“谢谢经理给我这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于是,小侯成功地调到了公关部,而且工作成绩相当不错。
记住,老板永远是决策者,下属永远是建议者。有什么要求只能用商量的口气提出来,绝不可以自己先作了决定再去向老板提。领导是不会喜欢“先斩后奏”的人的。
办事诀窍
记住,任何人都不希望被人强迫做事。在谈话过程中,我们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要保持低调,在“不经意”中让对方唱“主角”,引导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