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40

第40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柏杨先生的人生中,有一段被称为“十年著史”的时间,在那段时间里,他创作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柏杨曰》等史学作品,并译写了《柏杨版资治通鉴》。这一系列的史学作品,不只是柏杨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他也希望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人们再犯同样的错。但结果却并不如他所愿,因而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有一种悲情,一直认为‘历史的教训是,人类从不接受历史的教训’。”

或许柏杨先生过于悲观了,但“以过往为鉴”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因此,同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上演,同样的悲剧总是反复出现。在追寻真理的路途中,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过去的教训丢弃和遗忘。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论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鲜明的事实:如果我们忘记过去,无视此前的教训,必将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大费周折。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位于深山之中“仙人居”的圣人。年轻人进了深山,走了很久,发现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一时不知该如何选择。

他见路旁一个老人在小憩,就走上前去向老人问路。老人睡眼惺忪地嘟哝了一句“左边”。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上山。可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年轻人正要再问,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沿着右边的路上山。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年轻人只好第二次原路返回。

再次回到三岔路口,他看到老人还在睡觉,便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叫醒老人,问:“你一大把年纪,为何要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

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边和右边的路都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他沿着中间那条路来到了“仙人居”,才发现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人。

年轻人虽然最后到达了山顶,却走了不少的弯路。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犯像这个年轻人一样的错误,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幸运,得到仙人的指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人以卖草帽为生,每天都要经过一片小树林,挑着一担草帽到城里去卖。

有一天走到半路上,路过小树林,老人累了,就放下担子坐在大树底下休息,结果不知不觉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箩筐里的帽子不见了。他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顶草帽。大树上的猴子们看见老人着急的样子,一齐大声笑起来。

老人气极了,指着猴子们大声说:“你们这些坏东西,赶快把草帽还给我,不然我就把你们都捉起来!”猴子们看老人指手画脚地嚷嚷,也指手画脚地叫起来,不肯把草帽还给他。

老人急得一边晃拳头,一边跺脚:“你们到底还不还我的草帽?再不还给我,我就把你们抓到城里去关起来!”猴子们也学老人的样子,晃着拳头,跺着脚,还是不把草帽还给他。

老人又急又慌,脱下草帽,搔起了脑袋,猴子们也学老人的样子,脱下草帽,搔起脑袋来。

老人看见猴子们又在学他的样子,就把手里的草帽使劲往地上一摔,叹了口气说:“唉!真把我气死了!”猴子见了,也学老人的样子,一个个把草帽使劲摔下来。老人赶忙把地上的草帽捡起来,一顶一顶装到箩筐里,挑起担子进城去了。

很多年以后,老人的孙子接过了老人的班。

有一天,在卖草帽的途中,孙子也跟老人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结果帽子也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了老人讲的故事,于是举起手,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看到老人说的方法果然很有用,最后,孙子也摘下草帽丢在地上。可奇怪的是,猴子们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一个个瞪着眼看他。

一个个头最大的猴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把孙子丢在地上的草帽捡起来,戴在自己头上,爬到树上去了。孙子正在纳闷,就听见那个个头最大的猴子说:“傻瓜!就你有老人啊?”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