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世界卷)
3893100000031

第31章 世界新格局(4)

1918年1月,机会从天而降。达达尼尔海峡的海面上,英国海军和土耳其海军正在激烈地交战。突然,土耳其的战列巡洋舰“雅乌兹”号在逃窜的过程中,触礁搁浅。这下可让英军的舰队指挥官乐翻了天,看着这唾手可得的“猎物”,指挥官们个个跃跃欲试。

然而此时英军舰队的总指挥官却犯了难:

“到底派谁去好呢?战列舰?不行!杀鸡焉用牛刀。巡洋舰?也不行!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可就得不偿失了。潜艇?那更不行了!让“水下杀手”去干这么简单的事,也未免太屈才了。航母?对!航母!”英舰总指挥官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

“昔日的郁闷,将在今天扬眉吐气了!”

接到命令后的航母指挥官难掩内心的兴奋,一吐积压许久的郁闷。作为小辈,航母在巡洋舰、战列舰这群老大哥们面前始终没有说话的份,如今,承蒙舰队总指挥官的特别“垂青”,派了个“美差”,这下可一定要大展拳脚。航母舰长兴奋地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开香槟庆祝。

最后,“皇家方舟”号和“曼岛人”号接到了轰炸任务。但是真正到了要实施轰炸的时刻,两艘航母的舰长才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知道,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艘航母击沉过一艘巡洋舰,也就是说他们一点经验也没有。不过很快,这两位舰长就坦然了:不就是一块扔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嘛,只要舰载机瞄准目标狠扔炸弹就是了。

很快,两艘航母就行驶到“雅乌兹”号战列巡洋舰的附近,两位航母舰长让舰载机升空去攻击敌舰,在完成了扔炸弹的任务后,舰载机迅速飞离了“雅乌兹”号。“轰隆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从耳后传来。过了一会,飞行员又飞回到了“雅乌兹”号附近的上空,本以为会看到“粉身碎骨”的“雅乌兹”号,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雅乌兹”号竟毫发无损。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舰载机只能再一次飞过去,扔下了炸弹……

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不绝于耳,“雅乌兹”号周围,因为爆炸而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水柱。待硝烟散去,“雅乌兹”号依然安然地挺立于水面上。这下可让两艘航母的舰长慌了神。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两艘航母的舰载机投下的炸弹很多了,为什么它还是纹丝不动、毫发无伤呢?两位舰长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对于号称“钢铁堡垒”的铁甲舰,舰载机扔的那些29公斤和50公斤的炸弹压根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怎么办?怎么办?眼前的情况把两位航母舰长气得咬牙切齿,这太丢脸了吧,两艘航母居然奈何不了一艘巡洋舰,还是搁浅的!这可真要命啊!

商量之后,两位舰长决定孤注一掷:“用鱼雷!”一声令下,随后舰载机挂载着鱼雷,呼啸着升空了。可是,为什么舰载机看上去像小孩子蹒跚学走路似的摇摇晃晃呢?原来是因为鱼雷太重了,每颗鱼雷重达好几百公斤,这让舰载机有点不堪重负。可是,眼前的情况容不得飞行员想那么多了,要知道,旁边可是有一大群人在等着看航母的笑话呢,这要是再失败了,那以后可就更加抬不起头了。

调整心态,飞行员全力控制着飞机,艰难地飞向“雅乌兹”号。突然,舰载机失去控制,直线往下坠落。此时的飞行员浑身直冒冷汗,拼命地操纵着舰载机,想逃过这一劫,然而无济于事。随着“咚!”的一声,舰载机带着超重鱼雷一头栽进了大海。这下可着实把两位航母舰长气得不轻。然而,面对眼前的“钢铁堡垒”,除了鱼雷,别的什么都无济于事。没办法,第二架舰载机只能挂载着鱼雷起飞了。这次的舰载机更显得沉重,像个醉汉似的在空中摇摇晃晃,不走直线。所有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是第二架舰载机也没能改变什么,在飞行了一段很短的距离后,也一头栽入大海,瞬间被大海吞没。

看着眼前的情景,两位航母舰长顿时傻了眼,这下他们可真是黔驴技穷了,心想,这下可真完了,本来之前就不受重视,现在可好,本想扬眉吐气,却变成了灰心丧气。航母的名声从此更加一落千丈了。其实也是,两艘航母折腾大半天,居然对付不了一艘搁浅的巡洋舰,还损失自家两架舰载机,怎么能不叫人寒心呢?脸上无光的两艘航母在征得舰队总指挥官的同意后,灰溜溜地离开了这片水域。

从这之后,航母的这次尴尬经历便成为了那些轻视它的人的笑柄,这也让航母的前途一度黯然。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慧眼识珠的人存在,在随后的历史中,航母用它真正的实力上演了一幕幕“惊险情节”,从此,成为海上的又一霸主!

【酷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时谁都是没有经验、不成熟的,即使是航空母舰也不例外,所以闹点笑话或者灰头土脸的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振作起来,相信“我最强”,后来的成功会让人忘掉你之前的失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件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许许多多可知的不可知的问题和困难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但是只要你有恒心,懂得坚持,目标迟早会变成现实的。

§§§第八节 八万水兵齐造反

1918年10月,在德国政府向他的死对头协约国求和的时候,坚持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德国海军司令部下令:远洋舰队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如果不能取胜就“光荣地沉没”。命令一下,立刻引起了水兵们的极大愤慨。这种让八万水兵送死的冒险行径让基尔港的水兵们气愤不已,他们拒绝起锚出海,反战的传单出现在各艘军舰上。

为了平息骚动,海军司令部下令逮捕所有闹事的水兵,并连夜从威廉港调动了第三分舰队前往基尔港。11月1日夜,已经到达基尔港的第三分舰队的水兵们举行集会,讨论如何解救被捕的同伴和如何阻止舰队再次出海。3日下午,水兵们齐聚练兵场,高喊结束战争,要求和平、自由和面包的口号。会后不久,水兵们就举行了游行,这一举动赢得了基尔港工人的支持,他们也成为了游行队伍中的一分子。游行队伍到达卡尔大街时,却遭到了政府军警的开枪镇压,死伤三十余人。示威者愤怒了,于是开枪回击,打响了反对帝国政权的第一枪。

次日下午,起义的水兵和工人很快就解除了反动军官的武装,顺利占领了火车站等重要的建筑。而那些奉命前来镇压暴乱的士兵也转到了起义者的一边。到了晚上,整个基尔已经全部掌握在新成立的苏维埃手中。

基尔起义让当前局势一夜突变,这引起统治当局的无比震惊。为了不让起义者引发内战,马克斯首相和谢德曼(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等人联名签署了呼吁书,同时派出国会议员、社会民主党人诺斯克前往基尔维持并恢复秩序。其实之所以派诺斯克前往,是想利用他同海军的关系来平息事件。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诺斯克“遇到的已经不是罢工者,而是三万名起义者”。阻止起义已经完全不可能,诺斯克退而求其次,转而答应水兵们提出的一部分要求,以此来取得水兵们的信任。随后,诺斯克被选为基尔水兵的苏维埃主席。

基尔起义之后,德国革命开始了。随着起义浪潮从北向南的迅速扩展,汉堡、莱比锡、慕尼黑等城市相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各个邦的君主诸侯均被赶下宝座。到了11月8日,整个德国的大城市中就只剩下了柏林还在反动政府的手中。

为了把革命斗争引向和平转让政权的轨道,右翼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主张威廉二世让位给皇太子,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到了11月7日,艾伯特看到革命无法阻止的趋势,这才向马克斯首相发出了最后的通牒:要求德皇退位,太子放弃继承权,建立新政府。然而威廉二世拒绝退位。

为了“解放”柏林,斯巴达克团曾多次要求立即开始柏林起义,但是遭到拒绝。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独立社会民主党中央理事会决定于11月9日在柏林举行武装起义。9日一大早,起义的号召书就已经散发到了各个工厂。很快,几十万打着红旗的工人就涌向柏林的市中心。李卜克内西负责率领人们夺取皇宫,威廉·皮克负责带人攻打市政大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则负责带人占领警察局。一切照计划进行,到了中午,整个柏林就被控制了,在此之前,起义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斯巴达克团

斯巴达克团是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革命组织,主要领导人有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梅林、蔡特金等。斯巴达克团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宣传,揭露德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的叛变行为,组织领导工人斗争和反战运动。

柏林起义后,威廉二世在斯巴大本营紧急召见了军队将领,询问他们能否从前线调回军队镇压起义。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无能为力。威廉二世走投无路,终于宣布退位,并逃往荷兰。至此,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彻底垮台。

威廉二世刚退位不到一小时,马克斯就把首相的职务交给了艾伯特。9日下午2点,谢德曼在听到斯巴达克团正在酝酿着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消息后,没同任何人商量,就宣布了“德意志共和国万岁”,想以此来把革命限制在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之内。下午4点,李卜克内西正式宣布德国为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号召建立起工人和士兵政府。

随后,艾伯特邀请独立社会民主党共议组织政府之事,还特别邀请李卜克内西参加政府。但是斯巴达克团的领导人却要求苏维埃掌管全部政权,在遭到否定后,拒绝进入政府。经过协商,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从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由中派领袖起主导作用的工人政党)达成共识,各党派出三名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即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由艾伯特和哈阿兹并列为主席。

10日,大约3000人出席了在柏林召开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李卜克内西在会上指出“只有把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但是,这一观点却未被大会所接受。最后,大会批准艾伯特政府成立。

新政府一成立,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取消戒严状态,保证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大赦政治犯,恢复劳动保护法令,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但新政府的建立并没有阻止容克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地主、贵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党派)的改头换面:民族人民党即为原来的保守党,人民党即为原来的民族自由党,民主党即为原来的进步自由党与民族自由党左翼,只有中央党仍保留原有名称。

苏维埃制度并没有得到艾伯特政府的认同,艾伯特政府因而对它十分敌对。艾伯特政府本想通过德军参谋部,秘密调集10个师,前往柏林一举消灭工兵苏维埃,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遭到搁浅。

【酷评】

任何政府最怕的就是兵变。兵变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士兵们训练有素,手中有枪杆子。而兵变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军队是最懂得服从的组织,如果连他们都不服从,那只能证明,政府离倒台不远了。一个企业同样如此,老板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员工的确是为你打工,听你的。但如果待遇不优厚,又使他们看不到前途,他们迟早会“兵变”,会离开你。

§§§第九节 “和平”的阴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11月11日凌晨5时,德国以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走上了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乘坐的火车,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雷通车站签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的条约。这份苛刻至极的条约包括:

一、14天内德军撤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所有地区,其中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的领土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二、在一个月之内将莱茵河以西和莱茵河以东30公里的德国领土交到联军手里;

三、所有的巡洋舰、战斗舰、驱逐舰、潜水艇、飞机、大炮、枪支弹药全部交出;

四、交出战争赔款316.8亿美元(后来因为德国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一再削减,后变成7.14亿美元);

五、交出5000个性能完好的火车头,15万个车厢,5000辆卡车……

战争就此结束,那这些“胜利果实”又该如何分配呢?

1919年1月18日,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上演了一部分赃的“丑剧”——巴黎和会。

各国都派出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共有1000多人,其中有70个全权代表。但是后来这个会议变成了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召开的“四人会议”。其中,意大利因为本身底子就薄,而且在大战中起的作用也不大,所以也就被冷落到了一边。因此,闹到最后,美英法三巨头才是巴黎和会的真正主宰者,从最早的1000多人会议,到后来的“四人会议”,再到最后的“三人会议”,巴黎和会俨然变成了美英法三国的“分赃大会”。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因为战败国的赔款吵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想拿大头,一时之间,相持不下。

“这样好了,我们英国拿30%,你们法国拿50%,如何?”

“不行,绝对不行!凭什么我们法国才拿50%啊,要知道,这次大战,我们法国的损失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得到58%。”

“这是什么理由?战争中又不是只有你们一个国家受损失,我们也损失不少啊!这样的话,我们不同意。”

“那我们也不同意你们分得30%。”满头白发的克列孟梭虽然已经78岁,但是仍然像只野兽般凶猛,真不愧为“老虎总理”。这边的劳合·乔治见克列孟梭毫不退让,他也百般纠缠,双方都不肯牺牲一丁点自己的利益。

英法两国继续相持不下,眼看会议无法继续,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当起了和事老,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

“要不这样,你们看行吗?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赔款的大部分由你们两国去分。你们也别太较真,各自退让一步,让别的国家也得到点好处,法国56%,英国28%,你们看这样可以吗?”

“这样分可以。但是法德的边界就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其他地区也得归我们,包括德国的萨尔区!”威尔逊的话音刚一落,克列孟梭就厉声接话道。

这下,劳合·乔治和威尔逊都不同意了。因为劳合·乔治和威尔逊都很清楚,一旦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被他控制了,这样一来,法国就完全有能力在欧洲大陆上称王称霸了。他们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三巨头从1月吵到4月,还是谁都不肯让步,甚至威尔逊和克列孟梭还用退出和会来要挟劳合·乔治。最终,三巨头在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勉强达成了一致:

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归英国所有,750万人口的地区归法国所有,而美国得到的就是它的“门户开放”原则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自由进出这些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这场“分赃大会”上也得到了一些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分赃”结束,巴黎和会继续别的议程:

一、筹组国际联盟,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