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38

第38章 明清那些事(9)

下面的人慢慢地看得惊呆了,再也没有人喝彩了,随之而来的是沉寂。甚至连刽子手都为这样的“犯人”的表现而惊呆了,但他们还是按照要求割完了三千多刀。

石达开就这样走完了一生。他的肉虽然被一块块地割掉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酷评】

太平天国内部不团结,闹分裂,雄才大略如石达开,也因为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援,最终被清军镇压。所以说,一个人、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坚强的后盾,是很难成功的。今天,很多成功学的书都在讲“关系”、“人脉”、“资源”,其实就是说,你在办事的时候,能找对办事的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有人帮得上忙。所谓人脉也好资源也好,都可以看作你成功的后盾。如果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孤军奋战,那样通往成功的道路会很艰难,也很容易使人疲惫。

§§§第二十二节 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半边天

李鸿章,原籍安徽合肥,曾师从曾国藩,并一度在遭人排挤之际投身到曾国藩麾下。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中,二人均成了晚清时期左右政局的重臣。二人一前一后,完成了一个权力更替的过程。那么,这种更替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话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以赖文光为首的“新捻军”转战于鄂、豫、皖地区,其声势不断发展壮大。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山东负责剿捻的统帅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廷大震,立即命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同时任命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

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大部分已经被裁撤,所以此次剿捻,曾国藩多调用淮军。他采用李鸿章拟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不久,他又在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

但这一切努力都没有取得预定的成效,曾国藩剿捻之所以不成功,有两个原因:第一,淮军并不像他自己的湘军那么听他指挥,往往擅自行动;第二,当时捻军正值势头强劲,作战快速多变,死守防堵一时难以奏效。从各种剿捻史料来看,曾国藩所用的战术还是对付太平军的那一套。这位曾经的战略天才不明白,捻军与太平军的作战策略是不同的。

一年多过去后,捻军依旧在山东等地活动。这就证明了一件事:曾国藩督师无功。1866年十一月,李鸿章披挂上阵,取代曾国藩肩负起了督师剿捻的重任,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的岗位。

曾国藩围剿捻军无功而返,而李鸿章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捻军几乎完全镇压,这除了捻军内部的消极因素起着作用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李鸿章妥善地解决了粮饷供应问题和灵活地实施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

1868年六月,最后一支捻军被消灭,李鸿章获得了胜利,被清廷赏加太子太保衔,并担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此时的李鸿章已和他的老师曾国藩一样入阁拜相,成为清政府权力中枢的重要成员了。那么,他是如何取代并超越曾国藩的呢?这就要提到1870年的天津教案了。

这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的婴儿由于传染病死了三十多个,民间很快地就有了谣言,说是教会雇人用迷药拐骗儿童,然后把孩子弄死,挖出心肝做药。

一天,对异教怀着莫大愤怒的群众抓了一个拐骗儿童的人贩子叫武兰珍。武兰珍在被打得鼻青脸肿后交代说,卖给自己迷药的是一个名叫王三的教徒。群众马上就跑到教堂去要人,结果被告知教堂里根本没有王三这个人。群众就围了起来,意思很明显:你们今天必须要有这个人!

闻讯赶来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气势汹汹地要求当时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镇压围观的群众,遭到了崇厚的拒绝。丰大业气急败坏,拿枪就打崇厚,但没有打中。过了不久,天津知县刘杰前来劝和,丰大业又向刘杰开枪,还打伤了刘杰的助手。群众见丰大业如此蛮横,顿时怒火冲天,一股脑地冲了上去,一阵拳脚伺候,打死了丰大业和他的秘书,随即他们又冲进教堂,打死了二十名洋人和传教士,并放火烧毁了法国教堂望海楼和育婴堂、法国仁慈堂、美国布道堂、英国讲经堂等多处房屋。这次事件,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事后,法国联合美、英、俄、德等多国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各国军舰聚集于天津和烟台,进行武力恐吓。清廷马上就想到了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曾国藩,派他前去处理此事。曾国藩和从前一样,临行前给儿子写好了遗书,并买好一口楠木棺材,准备以死赴任。

到达天津后,经过简单审理,加上外国人的压力,曾国藩就把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拿了出来:判死刑二十人,流放二十五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效力赎罪”;支付外国教士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白银四十九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这哪里是断案,简直就是“卖国求荣”!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曾国藩。曾国藩当时真是有求死的心,只好向朝廷求救,希望能另请高明再审天津教案。

朝廷马上就想到了李鸿章,命他火速从南方带兵到京畿一带备战,并任命他为直隶总督以接替曾国藩。

到了天津,李鸿章去见了老师,曾国藩建议李鸿章靠“诚”打动洋人。李鸿章虽然口口声声答应,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了强硬的手段来对付洋人。

在经过几天的筹备后,李鸿章重新对天津教案做了判决。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第一,说教堂拐卖儿童、挖心肝、挖眼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第二,崇厚平时对外国人献媚的行为,早就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所以此事只是个导火索;第三,丰大业开枪射击朝廷命官,也是罪不可赦;第四,群众仅打死二十个洋人。此事中外双方各有不是,所以处理时应本着和平解决的原则,一是必须捉拿凶手,一个是应当赔钱,但赔钱一定要有限度,更不能以割地为要挟。

最后,李鸿章说:如果我方在于情于理都站得住脚的原则下妥善处理之后,洋人还敢无理取闹,我们就和他们决一死战。

朝廷为之一震,因为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话了,决定支持李鸿章和外国人谈判。最后,李鸿章凭借着死缠乱打跟洋人巧妙周旋,把死刑犯人数减少了四名。

无论如何,跟他老师相比,这件事他处理得算比较成功了。李鸿章也因这件事,给列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同时也在清政府内树立了善于外交的威望。在清廷的政治天平上,李鸿章压倒了曾国藩,曾李交替的事实形成,晚清政局由此从曾国藩时代进入了李鸿章时代。

【酷评】

行事风格迥然不同的曾国藩和李鸿章都使人生价值获得了高度体现,这说明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要明确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一种!李鸿章与人打交道的秘诀是不接常理出牌。这种方式的基本心法如下:跟秀才打交道,要用武夫的思维;跟武夫打交道,要用无赖的思维;跟无赖打交道,要用秀才的思维。总之,和对手打交道,要有针对性地使用策略。找准对方的弱点,用对方法才能办对事。

§§§第二十三节 小朱子搞神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地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前,一直处在潜伏状态的“义和团(也叫义和拳)”突然以十分张扬的姿态,活跃在山东各地。

真正让义和团兴盛起来的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就是山东泗水县人朱红灯。

朱红灯小名叫小朱子,他是随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那场百年不遇的黄河大水来到长清县大李庄的。他的舅父刘亭水勉强收留了他,但并不能解决他的温饱。大李庄不是没有富人,但他的舅舅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穷人。所以,想要让自己活下去,小朱子还得靠自己。由于他略懂些医术,所以便以行医为生。

在小朱子来大李庄之前,当地已经有了习武的风气,并有大刀会活动。来到大李庄之后,小朱子也开始学习大刀会武术。在此期间,这里的大刀会武术似乎逐渐演变成了以“降神附体”为主要特征的神拳,而小朱子正是在这个热潮中从当地的各种神拳组织中崭露头角。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行医治病、传授神拳的小朱子突然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朱红灯”,从一个有着优良品德的医生变成了闹事的“拳匪”。1898年末,小朱子成了长清县的神拳首领,而大李庄则成了他的指挥部。第二年夏天,他把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公开进行反洋教斗争。

1899年秋,当地义和拳首领李长水领导拳民惩治了洋教徒、杠子李庄的恶霸地主李金榜之后,李金榜将其告到了县衙,说李长水聚众强抢他的财物。知县蒋楷接到报案后,向上面报告,请求对杠子李庄的神拳分子进行惩处。五天后,上面批准了这一请求,蒋县令立即派人到杠子李庄,抓了六个拳民,扔进了监狱,但没有捉到李长水。随后,李金榜和他的靠山传教士出面,要求蒋楷必须要捉到李长水。三天后,蒋楷派出一支军队去捉拿李长水。李长水得到消息,躲藏起来,官府又扑了个空。李长水虽然侥幸两次逃脱,但他知道,官府还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于是就去请朱红灯来帮忙。十月九日,朱红灯率领茌平、高唐、长清等县的三百名拳民高手来到了杠子李庄。

蒋楷大怒,亲率几十个兵勇和衙役前去捉拿李长水和朱红灯,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红灯等人已经在杠子李庄摆开了架势,要和这个县太爷决一雌雄。

据蒋楷后来的描述说,朱红灯头戴大红风帽,身着红袍红裤,高举红旗,旗帜上写着“天下义和团,兴清灭洋”几个大字。还没等蒋楷下令,朱红灯已经下令拳民开始了进攻。拳民进攻的阵形很特别,“四个人成一个圈,一圈跟一圈地滚动前进”。蒋楷和他的士兵还在发愣之时,“圈”已经滚到他们面前,并且砍倒了官府的两名旗手,官军立即溃散。蒋楷的手下先把他扔上马,狂奔许久,他才坐上轿子,跑回了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