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08

第8章 分分合合的中国(2)

就在刘邦发愁之际,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许诺可以帮刘邦解决麻烦。此人叫叔孙通,是鲁国人。大秦帝国建立之后,他被召去做了秦朝的博士官。后来陈胜吴广起义,胡亥经常向他们这些读书人请教问题,如果他们答得不合他的意思,就会被拉出去砍脑袋。叔孙通为了不让自己的脑袋搬家,所以就逃跑了。这一逃他就逃到薛地,归附了项梁。后来项梁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楚怀王被其迁往长沙,叔孙通又归附了项羽。刘邦项羽彭城之战后,彭城陷落,叔孙通又很识时务地投靠了刘邦。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颠沛流离了很久。

刘邦当上皇帝后,由于不喜欢读书人,所以对叔孙通并不重视。当叔孙通这个时候主动站出来时,刘邦才想起臣子中还有这么一个前朝的博士。

叔孙通很直接地告诉刘邦:“读书人是很难和陛下一起夺取天下,但他们可以和陛下一起保守成业。我愿意去鲁地召集儒生,来同我的弟子一起为陛下制定君臣之间的礼仪规则!”

刘邦不明白。叔孙通就解释说:“只要有了礼仪,大臣以后就不会那样放肆了。”叔孙通大略地给刘邦讲了一下古代的礼仪,这让刘邦大喜过望,立即命令他去办。可刘邦又有点不放心,问叔孙通:“这个礼仪,我这个皇帝是不是也要遵守?该不会很麻烦吧?”

叔孙通很机灵地回答说:不一定要拘泥于古人烦琐的礼制,他会重新制定礼仪。随后,叔孙通会同征召来的三十多位鲁儒,与自己的弟子一道,在郊外编练礼仪。经过一个多月的斟酌、讨论、修改和演习,最后终于将朝仪拟定就绪。叔孙通的这套礼仪的确是参照了前代,可在刘邦的指示下,这套礼仪已经变得异常简单了。

当西汉政府的长乐宫建成后,刘邦决定搞个落成典礼。在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文臣武将们眼中,这本是小事一桩,但之前,他们必须要经过叔孙通等儒生们的教导。结果,当典礼正式开始的时候,气氛可就与平时截然不同了。

大臣们一律步行,并且步伐要相同,皇帝坐车,众官员举旗传警戒,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依次朝拜,然后按照谒者的指挥,一一上前给皇上敬酒,一次还不行,仪式规定要九次,要是有人胆敢不守规则大呼小叫,就把他给赶出去。

这些大臣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刘邦坐在上面却乐不可支。他刚登基时,以为皇帝的乐趣只是要钱有钱要女人有女人,想不到居然还能让这么一大群人在自己脚丫子下一本正经地磕头敬酒,于是,他拍着椅子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仪式结束后,刘邦擢升叔孙通当祭祀部长(奉常),赏赐黄金五百斤。从此以后,整个朝堂秩序井然,气氛严肃,没有谁再敢大呼小叫了,很怕违反了朝堂礼仪。

【酷评】

什么样的身份就该有什么样的范儿,你是卖保险的,就不能穿着拖鞋,光着膀子四处乱敲门。你是卖菜的,就不能西装革履。这并不是职业歧视,而是职业要求。任何不符合职业的行为只能给自己带来恶果。刘邦如果还跟山大王一样,跟群臣勾肩搭背,称兄道弟,那他的威信必然会荡然无存。一个人经常做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对他和他的组织甚至是国家来说,都是后果难料的。人们把这称做“规矩”,学术名词叫“行为规范”。学生有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员工有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员有官员的行为规范要求,司机有司机的行为规范要求,行人有行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只有各尽其职、各守规范,生活才不会乱套,每个人也才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份发展和收获。

§§§第四节 七国之乱:不想当皇帝的王爷不是好王爷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西汉王朝的七个诸侯国连兵西向,正式宣布向朝廷开战,朝野震惊。

这件事情当然要从西汉帝国的国家体制说起。汉朝实行的是郡县与分封联合制,郡县之外,还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也就是所谓的同姓王。到了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力量一大,自我感觉就良好,有些诸侯开始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更是骄横异常,因为他最有资本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与大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就把自己看成一个真正的国王。

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晁错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凭借敏锐的眼光,他看到了危机。于是,他上书建议汉景帝削藩,最终达到让那些诸侯王全归中央直接统辖的目的。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着手逐步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最先被削的是楚王刘戊,罪名是服丧期间居然还跟美女饮酒。接着就是赵王刘遂,他最富有的常山郡被削夺。然后就是胶西王刘,朝廷以“卖爵罪”削去了他的六个县。

可以说,对中央而言,削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对诸侯而言,自然就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不过,那三个被削藩的诸侯并没有闹事,闹事的居然是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刘濞这时已经六十多岁,在汉朝,这可以算是高寿了。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居然还要造反,的确让人钦佩他的勇气。他造反的原因很简单——担心削藩削到他脑袋上来。

想要造反,当然要找帮手。刘濞环顾左右,把目光投到了胶西王刘身上。之所以选中这个人,一是因为刘勇猛,敢作敢为,是个典型的“动手不动口”的人;二来,刘刚刚被削了封地,正怒火中烧,此时劝说其造反成功的概率较高。

刘濞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家臣应高前去游说。

应高是个嘴上功夫了得的人。到了胶西,见到刘,他先是一番客套,然后就进入正题:“如今皇上不知道怎么了,让奸臣在左右,更喜欢伪君子,还相信搬弄是非的坏蛋,擅自变更法令,把咱们的封地抢走。这怎么对得起咱们开国的皇帝?要知道,咱们的封地可都是高祖给的。如今,在诸侯国中,我吴国和你胶西国是知名的王国,一旦被盯上,恐怕不得安宁自由了。您也知道,我们吴王身体一向不好,不能朝见天子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担心被人陷害,还没法自己表白,如今他只能小心走路小心说话。我私下听说大王因为出卖爵位的事受到罪责,被削减封地。今天是削地,明天说不准就是削头了。”

刘听完这些话,知道了对方的来意,问道:“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眼见鱼已经上钩,应高当即脸色一板,义正词严地说道:“俗话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与其这样坐以待毙,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你就和吴王一同反了吧。”

刘装出惊骇的样子说:“万万不可啊。如今主上虽然有点问题,但我死则死矣,怎么敢不拥护呢!”应高有点讨厌这个伪君子了,他把话挑得更明:“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削藩夺地,天下诸侯都有反叛之意。朝廷这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他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而且我觉得现在造反也是天意:前不久天空出现百年难遇的彗星,天下蝗灾四起,这是上天在给我们发信号啊。实话说,现在吴王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大王一句话,吴王便可立即发兵直取函谷关,守住荥阳这个军事要地,占领敖仓的粮道。等大王兵马一到,共同进军长安,到时天下就是我们的了。如何?”

刘觉得再装下去也没有意思,立即爽快地答应了。

刘濞开始招兵,而刘则四处联络入伙的。在他的联络下,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胶东王刘雄渠、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和吴王刘濞共七国,率二十万大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高举大旗,向景帝宣战,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同时,为了平息七王的怒火,汉景帝将晁错腰斩。然而白痴都知道,“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七国当然不愿意就此退兵。亏得周亚夫很会用兵打仗,他一面屯兵坚守,一面出轻兵断吴国粮道。再加上七国的诸侯王军事天分都有限,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七国叛乱就被平定了。

【酷评】

晁错之死,是七国之乱中最大的悲剧:他对天下的局势洞若观火,却唯独没有意识到自己就在玩火。他太渴望成功了,总想在有生之年,干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正因为如此,他低估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冲劲儿十足,策略欠缺,最终沦为了炮灰。孔子曰:“欲速则不达。”正是晁错削藩的眉批。“欲速则不达”,翻译过来就是,做事情如果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越急越实现不了目标。这是因为,一急,就乱了方寸,或者会因大意而发挥失常、频频失误,甚至直接就是走了弯路。比如有些人初学写作,就想着尽快发表文章、得奖;有些人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就想要拿到该岗位的最高薪水;有些人听说收藏古董能增值,马上就去投资古董,坐等发财……事实上,初学写作的人很可能几年内都达不到发表文章的水平,新入职的人也许要一年两年才能真正熟悉自己的行业和岗位,而没有一个“古董发烧友”不是要经过多次的“走眼”赔钱后才变得成熟起来。如果成功真这么容易,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失意的人了!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应是,踏踏实实地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坚持下来,成功反而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出现。

§§§第五节 巫蛊之祸:汉武帝抄了自己三族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代雄主。不过,雄主也会犯错误,汉武帝就在晚年犯了一个很重大的错误:他逼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刘据。这件事就是历史上的巫蛊之祸。它是汉武帝心头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与武帝的后半生朝夕相伴。

所谓巫蛊,就是把木头刻成小人,写上咒语,埋在地下,诅咒祭祀。据说,这样就能够置被诅咒之人于死地。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不只这一件。多年前,皇后陈阿娇就由于不受宠幸而找来巫师诅咒那些受汉武帝宠幸的嫔妃们。此事败露之后,陈阿娇被废,汉武帝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新宠卫子夫为皇后。历史总是惊人地巧合,因巫蛊事件登上皇后宝座的卫子夫,在汉武帝晚年竟然也因巫蛊之祸而被迫自杀,更重要的是卫子夫的儿子太子刘据,也因为这个巫蛊之祸与父亲汉武帝最后兵戎相见。

拉开这幕戏的人并不是汉武帝本人,而是一个叫江充的人。江充是当时汉朝特务组织的头目,其发迹史很有“一步登天”的味道。他原本是在赵王刘彭祖那儿混饭吃的一个门客,后来因为和赵王的太子刘丹喝酒喝翻脸了,跑到了长安,突然就告了刘丹的状。

江充这一状告得可走了狗屎运了。武帝见他容貌壮伟,就授予他一个官位不高但权力很大的官职——直指绣衣使者,可以奉皇上之命,督察京师一带,缉捕奸邪,察举不法。

江充这种小人物一旦发迹,可想而知他的破坏能力。经过他的“治理”,京城的达官贵人都服服帖帖、循规蹈矩,见了江充就跟见了鬼一样。不过,有人不怕他,这个人就是太子刘据。

有一天,刘据派一个使臣去甘泉宫向武帝请示一件事,使臣乘车奔驰在驰道上。当时律令规定,只有皇上可以在驰道上行走,臣子,即使是太子走驰道也是违法犯上,属大逆不道。

碰巧,这事被江充看见了,他立即下令逮捕太子的使臣,并把车马扣留没收。

刘据听说后大惊,急忙派人去找江充求情:“请江君不要奏明皇上。我不是喜爱那套车马,而是不愿父皇知道我平常不教育身边人,导致违法乱纪,以免他老人家震怒。所以请江君宽恕。”

太子算个屁!当时江充就是这样想的。于是,他把这件事直接奏禀了武帝。武帝很高兴,给了江充评语:“为人臣者就应该如此!”于是擢升江充做了管理上林苑及皇室财政收入的水衡都尉。

自此,江充就与太子结下了仇恨。不过,二人谁都不能碰谁,因为汉武帝及时地站了出来。

汉武帝和当年的秦始皇一样,非常迷恋人世的荣华富贵,企盼长生不老。秦始皇说:如果让我成仙,我就把我的后宫当成破鞋都扔了。汉武帝更狠,他说:如果神仙眷顾我,我就把我的女人和江山当成破鞋给扔了。由此可知,汉武帝比秦始皇对神仙虔诚多了。可神仙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汉武帝的身体每况愈下。人一老,神经就衰弱,所以汉武帝总是做噩梦。

有一天,他正在建章宫里养病,恍惚间看到一个男子带着宝剑闯了进来,抽出宝剑迅速地给了他一剑。汉武帝大叫一声,喝令身边侍卫:“快把此人拿下!”左右侍从立即搜捕,找了半天也不见人影。侍卫认为皇帝见到了鬼。但汉武帝只信神不信鬼,于是,在搜查了多次后,他把侍卫杀掉了几批。几天后,汉武帝在梦中梦见了无数的木人持杖向他攻击,顿时吓得一身冷汗,突然惊醒,心惊肉跳,六神无主。

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江充。江充的脑袋迅速转动,他不迷恋神佛,只相信权力,但他现在突然发现,汉武帝不久要归天,他的权力可就要失去了,很可能失去的还有性命,因为新皇帝必将是刘据。想到这里,江充一咬牙,对汉武帝说:“陛下的病,一定是巫蛊在作祟!您可到甘泉宫养病,为臣好在宫中查查是谁在诅咒皇上。”

武帝对死生之事原本就很迷信,听江充这么一说,便信以为真,怀疑身边有人利用巫蛊在诅咒自己。于是敕令江充查办巫蛊一案,并派了按道侯韩说、御史章戆等人协助江充。

江充对付的主要目标是太子刘据,但他是个聪明人,所以采用的是去皮见骨的策略:他先从嫔妃中不太受宠的那些人下手,一个宫殿接着一个宫殿,依次向前搜去,最后搜到了卫皇后和太子的宫室。在这里,江充等人搜得特别仔细,宫内坑、沟纵横交错,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翻了起来,到处都是泥土,最后弄得皇后和太子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由于栽赃,在皇后和太子宫室里发现的木头人就特别多,太子宫中的木头人身上还缠有帛书,上面写的都是些悖逆犯上的话。

江充得意洋洋地把这些证据在众人眼前一晃,然后快步离开,扬言要去甘泉宫奏报给皇上。

太子刘据根本就没有埋藏过什么木头人,现在凭空被人家挖出这么多罪状,当然知道是谁在诽谤陷害他,当即大怒:混蛋东西,这小子太不是玩意儿啦,这不是想置我于死地嘛?想让我死,我先拿你的狗命再说!于是他以皇帝的名义传出圣旨,派人前去捉拿江充等人。

江充这个时候还在洋洋得意,他忘记了“兔子急了还咬人”,根本没想到平时看起来老实憨厚的太子居然会铤而走险来捉他。

江充被捉住后,太子刘据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大胆狂徒!你曾经把赵王父子害得不浅,还不满足,还想挑拨我们父子的关系吗?”一边骂着,一边就给了江充一刀,一代特务头子就此在人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