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500强企业员工思维模式(Mbook随身读)
3894000000018

第18章 职场无边界,用热情点燃一切(1)

)第一节 进取思维:激情和活力的助推器

一些真正想做大事的人往往能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能把想法付诸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去工作。而一个人如果进取心不足,热情不够,在工作中抱着应付的态度,自然不会提出主动性建议,也不会去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进取思维是成功的起点,目光高远,时刻想着提高和进步,是成功者最重要的习惯。

◎进取思维,决定我们成就的标杆

进取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就好像高竖在这个世界上的天线,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它是威力最强大的引擎,是决定我们成就的标杆,是生命的活力之源。

有了进取思维,我们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迈克尔·戴尔在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并且显露出非凡的商业头脑,在十多岁时就曾登过广告,卖过邮票。

高中时,他找到一份为报商征集新订户的工作。用了一个小创意,便赚了18万美元。

大学期间,迈克尔·戴尔看到了卖电脑的商机。于是他按成本价购得经销商的存货,然后在宿舍里加装配件,改进性能。这些经过改良的电脑十分受欢迎。戴尔注意到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在当地刊登广告,以零售价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装过的电脑。不久,许多商业机构、医生诊所和律师事务所都成了他的顾客。

由于戴尔一边上学一边创业,父母一直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父亲劝他说:“如果你想创业,等你获得学位之后再说吧。”戴尔当时答应了,可是一回到奥斯汀,他就觉得如果听父亲的话,就是在放弃一个一生难遇的机会。“我认为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又开始销售电脑,每月可赚5万多美元。戴尔坦白地告诉父母:“我决定退学,自己开公司。”“你的梦想到底是什么?”父亲问道。“和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竞争。”戴尔说。“和万国商用机器公司竞争?”父母听了大吃一惊,觉得他太不自量力了。但无论他们怎样劝说,戴尔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终于,他们达成了协议:他可以在暑假试办一家电脑公司,如果办得不成功,到9月就要回学校去读书。

得到父母的允许后,戴尔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戴尔电脑公司,当时他才19岁。

他的公司第一个月营业额便达到18万美元,第二个月达到26.5万美元,第一年平均每月售出个人电脑1000台。

积极推行直销、按客户要求装配电脑、提供退货还钱以及对失灵电脑“保证翌日登门修理”的服务举措,为戴尔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大学毕业的时候,迈克尔·戴尔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7000万美元。之后,戴尔停止出售改装电脑,转为自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自己的电脑。

目前,戴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全球雇员超过80000名。在美国,戴尔是商业用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消费者市场名列前茅的主要个人计算机供应商及服务器供应商。假如戴尔不思进取,没有种植梦想的观念,显然他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富豪的。

进取人生是快乐人生的组成部分。进取,就是把人固有的发展需求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意义。

唯有进取,你的梦想才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要么进取,要么出局

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李开复曾说过:“30年前,一个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进入科技最领先的IBM。那时IBM对人才的定义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人才的看法已逐步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一些真正想做大事的人往往能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能把想法付诸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去工作。而一个人如果进取心不足,在工作中抱着应付的态度,自然不会提出主动性建议,也不会去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在招聘时,企业关心的问题是:“这个人能为我们企业做什么?”企业所寻找的,是那种有动力和热情、确实能为企业作出贡献的人。

彼得和查理在一家快餐店当服务员。他们的起点一样,可是不久后,彼得得到了老板的嘉奖,并加了薪,而查理却在原地踏步。面对查理的牢骚与不解,老板让他站在一旁,看看彼得是如何工作的。

这时,有一位顾客需要一杯麦乳混合饮料。

彼得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你愿意在饮料中加入一个还是两个鸡蛋呢?”

顾客说:“哦,一个就够了。”

这样快餐店就多卖出一个鸡蛋。在麦乳饮料中加鸡蛋通常是要额外收钱的。

看完彼得的工作后,经理说道:“据我观察,我们大多数服务员是这样提问的:‘先生,你愿意在你的饮料中加一个鸡蛋吗?’而这时顾客的回答通常是:‘哦,不,谢谢。’对于一个能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高工作质量的员工,我没有理由不给他加薪。”

失败者的借口是“我没有机会”。他们将失败的理由归结为遇不到伯乐,没有机遇。而积极进取的人则不会找借口,他们不会等待机会,而会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机会。他们深知唯有自己才能帮自己。

积极主动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吧,主动做事能让你超越别人,而且,它还会让你百倍地发挥自身潜力,超越自我。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加薪和升迁原来很简单。

)第二节 快乐思维:工作着是大幸福

职场中,没有人会喜欢爱抱怨的人,带着快乐工作吧!通向快乐的路上有个思维之门,只要你打开那扇神奇而玄妙的门,快乐就会迎面而来。

◎工作,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卡内基说:“工作的神圣性是难以言说的。”他认为工作的人是幸福的。

有些人总抱怨工作枯燥,然而,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你能够积极地看待工作,并努力从中发掘它的价值,那么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苦役。

从前有个法国人,他独自生活在法国东南部一块荒凉的土地上。他的生活很简单:每天种树。

一年又一年,他不辞辛劳,就这样一天天地播种、栽树。

树木长成森林,保存住了土壤里的水分,于是其他的植物也就能够生长了,鸟儿们可以在这儿筑巢了,小溪可以流淌了,这儿又成了适合人类居住的绿洲。

他用自己一生的辛勤劳作,完全改变了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原来逃离那儿的人,又重新搬了回来,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他很幸福,因为每天努力工作,为自己也为他人播种希望。这个工作简单而普通,但可以为他带来无尽的快乐和价值感。

富兰克林说:“我读书多,骑马少,做别人的事多,做自己的事少。最终的时刻终将来临,到那时我但愿听到这样的话‘他活着对大家有益’,而不是‘他死时很富有’。”

活着对大家有益,这就是工作赋予我们的意义——它为我们指明方向,指引我们朝着恒定的目标前进。

快乐的人生就是“被需要”,快乐的工作也是“被需要”,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寻找工作的意义和乐趣,那么工作中的烦恼就会变得不值一提了。

◎像比尔·盖茨一样热爱工作

1973年,比尔·盖茨考入了哈佛大学。少年时的好友艾伦常去找他,一起讨论计算机问题,一侃就是半天。在艾伦的劝导下,盖茨于1975年从哈佛大学退了学,他们共同创建了一个小公司。在短短的20年内,他的资产达到了900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首富。

盖茨虽然钱财无数,但他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事业,而不是钱。他的打扮丝毫没有大款的派头,倒更像大学里的穷学生。

微软公司里的一名资深女职员抱怨说:“当你看到盖茨时,总忍不住感到疑惑,昨晚他睡在哪里?办公室?”她说她总想走上前去问他:“嗨,盖茨,我不知你是否每天淋浴,如果是,为什么不顺便洗洗头?”当然,她并不敢真这么说,但在微软这么想的人可不少。不过,盖茨这样并不是刻意为大众树立一个艰苦朴素的典范,只是无心修饰罢了。

盖茨是个工作狂,他也希望公司的程序员们能像他一样,每周工作60~80个小时。结果,辛苦工作成了微软的作风。一名程序员说:“你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刻苦,连掌管这个公司的人也如此,那么你也不得不如此。”在最繁忙的阶段,甚至有人把睡袋放进工作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盖茨在微软内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以至于人们称微软程序员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每年都会在几千名员工中产生几十个百万富翁。

比尔·盖茨还在工作,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努力工作呢?

)第三节 积极思维:多盯着好的一面

劳埃尔·皮科克说:“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悲观和消极乃成功之大敌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处在一个失去发展空间的悲观情景当中:它以35%的市场份额控制着软饮料市场,这个市场份额几乎是市场和管制的最高点;与此同时,更年轻、更充满活力的百事可乐正展开积极的进攻,可口可乐似乎只能采取防守的姿态,为一两个百分点与百事可乐展开惨烈的竞争。

郭思达接任可口可乐CEO后,在高层主管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世界上44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

答案是:“64盎司。”

“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

“不足2盎司。”

“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的市场份额是多少?”郭思达最后问。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郭思达其实在引导可口可乐的主管们看到:他们的敌人不是百事可乐,而是咖啡,是牛奶,是茶,他们的敌人是水。于是,可口可乐被无可限量的前景唤醒。

一个拥有积极思维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项神圣的天职,要求自己出色地完成它,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如果一个员工以工作为乐,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能够担当重任,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面对困难永不气馁

机遇来自于每一次努力。面对困难,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努力挑战困难,要么消极怠战。前者可以带来成功,而后者只能走向失败。

1938年时,本田宗一郎还是一名学生,为了研制出更完善的汽车活塞环,他变卖了所有家当,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产品终于研制出来了。产品被送到丰田公司,但却由于品质不合格而被打了回来。为了能制造出合格产品,他重回学校苦修了两年。两年之后,他终于成功地造出了合格产品,达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但是此后一切并没有一帆风顺,他又碰上了新问题。二战时期日本所有物资都很紧张,政府禁卖水泥给他建工厂。

本田没有怨天尤人,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最后他决定另辟蹊径,和工作伙伴一起来研究新的水泥制造方法,自己制造水泥。

二战后,日本汽油十分短缺,大多数日本人根本无法开着车子出门。这时,本田又一次看准商机,决定成立一家工厂,专门生产用脚踏车改装的摩托车,但是他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缺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