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要懂点说话之道(Mbook随身读)
3895400000004

第4章 拐弯艺术,把话说圆

)第一节 欲抑先扬,避免直接

在与人交流中,说话的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实话实说。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或出于保密等,实话实说就会令人尴尬,这就要求人们学会转着弯儿说话了。

有时对方提出的要求并不是不合理,但因条件的限制无法予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拒绝的言辞可采用“先承后转”的形式,使其精神上得到一些宽慰,以减少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愉快。例如,一家公司的经理对一家工厂的厂长说:“让我们公司做你们的经销商,以我们的名气和你们的实力来打造一个全新的大品牌,你看怎么样?”厂长回答:“这个设想很不错,只是目前条件还没有成熟。”这样既拒绝了对方,又给自己留了后路。

对对方的请求最好避免一开口就说“不行”,而是要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由此获得对方的理解,使其自动放弃请求。

李刚和王静是大学同学,李刚这几年做生意虽说挣了些钱,但也有不少的外债。两人毕业后一直没有来往,一天,王静突然向李刚提出借钱的请求,李刚很犯难,借吧,怕担风险;不借吧,同学一场,又不好拒绝。思忖再三,最后李刚说:“你在困难时找到我,是信任我、瞧得起我,但不巧的是我刚刚买了房子,手头一时没有积蓄,你再等几天,等我过几天结账了,一定借给你。”

有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很急于成事而相求,但是你确实又没有时间,没有办法帮助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和他当时的心情,避免使对方恼羞成怒,造成误会。

一般情况来说,你还可以采用下面一些话来表达你的意见:“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只可惜由于……我们不能马上采用它,等情况好了再说吧”“这个主意太好了,但是如果只从眼下的这些条件来看,我们必须要放弃它,我想我们以后肯定是能够用到它的”“我知道你是一个体谅朋友的人,你如果对我不十分信任,认为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那么你是不会找我的,但是我实在忙不过来了,下次如果有什么事情我一定会尽我的全力来支持你”,等等。

这样的表述虽然最后结果是拒绝别人,但因为赞扬和抬高了对方,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会觉得你是个体贴的人。

说话之道

对对方的请求最好避免一开口就说“不行”,而是要表示理解、同情,然后再据实陈述无法接受的理由,由此获得对方的理解,使其自动放弃请求。

)第二节 借人之名,说你的话

有时想问别人某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不问是肯定不行的,但是直接问也不妥当,这个时候你不妨借别人的口来问自己的问题。

某公司总经理在外地与对方谈判了六天还没有结果,他的秘书想知道谈判究竟进行得如何以及何时能返回,但又不好意思开口问,于是跟经理说:“服务台小姐刚打来电话,说她们有预订机票的服务,问我们是否需要。我们用不用现在回复?”总经理想了一下,回答道:“问一问能不能订后天的票。”秘书于是做好了返程的准备。

这里,秘书用的就是“借不相关的人之口来问自己的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自己直接问,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但又无其他人的口可借时,就可以找一个与问题不直接相关的人的名义来问。

生活中有些乖张的人,只有上级才能镇得住。以自己的名义向他提要求,没准会碰一鼻子灰,这时最好借上级的口来问。

比如,出于工作需要,你要去问某一位领导工作进度,而他正好是一个欺软怕硬、专看上级脸色行事的人。这时,你不妨这样问:“王局长让我来问问,你们处的工作报告写好了没有。”这样一问,迫使他不得不以认真的态度来回答问题,而你自己又不会被他压住了气势,因为你的身份已经转换为“传话者”而非“办事者”,纵使他心里不情愿,鉴于领导的压力,也不敢怎么样。

虽然借上级的口来问话,比如“组织上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某某领导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等,听上去官腔十足,但关键时刻,却是对付某些人的撒手锏。

此外,对那些工作比较繁忙的对象或对某些问题有解释能力却故意藏而不露的人,提问时可以借用含义比较广泛而又模糊的“大家”的口来问,如“大家都想了解一下……您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大家让我来问问……”

一般人都会认为“大家”提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矛盾比较大的问题,如果回答得好,则既可以使工作顺利地开展,同时还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所以,借用“大家”的口发问,往往会使对方对问题予以重视。

这一招最有效的场合是采访公众人物时,记者借用“大家”的口来问自己的问题。这样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我才不得不问的。

说话之道

当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那些想问而又不能以自己之口直接询问的问题,最好借别人之口说出来,这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节 柔和决策,取代是非

在实际的交往中,有时你可能处于主动地位,有时则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被动情况下接受对方的提问、质疑时,如何回答、如何表态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解、泄密或其他不良后果。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表态。

但是,直率地拒绝表态是失礼的、不当的。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表态时尽量避免说“是”或“不是”,既要避开表态,同时又不能有损对方的面子,破坏双方交谈的气氛。

如果别人问你的问题,你必须要回答,可是不论你的回答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对方都能找出反驳的理由,你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用一种柔和的决策,把话语模糊化,以回避一些因为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带来的麻烦。

秦朝末年,楚怀王兵分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70万兵马,西路由刘邦率10万兵马,同时向关中进发,事先约定:谁先进关,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先进关中,项羽自恃兵多将广,欲设计害之。项羽自尊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打算让刘邦到南郑去。谋士范增极力反对,他说:“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项羽反问:“那有什么办法杀他呢?”

范增献计说:“等刘邦上朝,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去?’如果他愿去,你就说:‘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积草屯粮的好地方,你想养足了锐气好与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他不愿意去,你就说:‘我知道你不愿去的,本来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来人,绑出去斩首!’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了。”

一番话说得项羽连连点头称是。密谋之后,项羽便召刘邦上殿。

项羽是个有勇无谋、沉不住气的人,他一见刘邦,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去?”

刘邦见项羽问得这么急迫,不免心中纳闷,虽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他回答说:“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乎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大王之命是听。”刘邦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完全出乎项羽的意料,他没听出刘邦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于是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连连拜谢说:“是,臣遵旨。”

刘邦巧妙地利用模糊语言救了自己一命。这里,范增利用“两难选择”,企图陷刘邦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然后假名杀之,其计策真可谓刁毒。然而,刘邦更为高明,他工于心计,见项羽问得急,估计事出有因,于是运用模糊语言应对,并借此表白自己俯首听命于君,这就使项羽不知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无法确定他到底愿意还是不愿意去,当然也就不好杀他了。

说话之道

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事,需要你表态时,要尽量拒绝用“是”或“不是”这样的绝对性字眼,而要采取方法转移或回避表态。

)第四节 谐音巧用,反贬为褒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有意识地使用语句的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谐音的妙用,在于能让人把话说圆而摆脱困境,甚至化险为夷。因为许多字词在特定场合中,用本音是一个意思,而用谐音则成了另一个意思。

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上的桶砸碎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刻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您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又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

谐音是一语双关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薛登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把话说圆了。

说话之道

有时候出错是不好掩盖的,因为欲盖弥彰。这时候需要的是打破那种不快的气氛,让大家都能够释怀。用谐音把话说圆,就是让大家释怀的一种好方式。

)第五节 一语双关,引人就范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或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使人回味无穷。

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晏子的语言智慧,可以说是流芳千古。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突然病死,他迁怒于养马人,下令将养马人推出去斩首。

在场的晏子听了,略加一思索,便跪到齐景公面前数落起养马人的“罪状”来了:“大王,您想处死养马人,应该先让他知道他犯了什么罪才行呀!现在让我来列举他的三条罪状,请您听一听。”

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便对着养马人高声说道:“你为君王养马,却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死掉的这匹马又是君王最喜爱的,所以又增加了一条罪状;因为马的死,君王要处死你,这消息如果让老百姓知道了,他们就会怨恨君王,让邻国知道了,他们就会看不起齐国,让君王背上一个重马不重人的恶名,这不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吗?你犯下如此三条大罪,的确应该处以死罪。”

齐景公听完这些话,觉得晏子是句句冲着自己来的,顿有所醒悟地说:“把养马人放了吧!别损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晏子的话表面上处处顺着景公的心意,口口声声数落马夫的罪状,而实际上却是字字句句讽刺齐景公,从反面说出齐景公的错误,点出杀掉马夫的危害是“积怨于百姓,示愚于诸邻”。这种蕴涵大义的弦外之音,齐景公当然还能听得出,只好释放了马夫。

不过一语双关是需要技巧和反应能力的,平常没有环境可能就用不上这个技巧。但是如果有机会运用了,那这样的妙语足以让他人回味无穷。

说话之道

遇到不可理喻的人,善辩者总是一反常态,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在虚顺实逆、明褒暗贬的语言怪招中,收获正面说理难以达到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