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好这辈子(Mbook随身读)
3896900000006

第6章 成长篇 自强不息,活出伟大

)第一节 【蔡元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功的那一天。

学思结合才能求得真学问

蔡元培先生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他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在当时的教育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蔡元培先生强调“学”与“思”的结合,认为读书光是靠学还不够,还要多向别人请教、多思考,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反之,只学而不问、不思,必然得不到真才实学。

人生折射

有这样一则寓言: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啊,我明白了!”云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谁如果想展翅高飞,就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如果眼睛只盯在树冠以下,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从此以后,云雀努力向雄鹰学习,她终于能够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了。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寓言佳作,读后使人久久难以忘怀。云雀通过向不同的对象请教,得出了自己的志向。寥寥数语,使麻雀、公鸡、鹌鹑等胸无大志、甘于平庸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反衬出雄鹰勇于进取、翱翔蓝天的远大志向。云雀好问深思、向能者看齐的心态,同样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时,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说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则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认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智慧点拨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生活就会从此不同。科学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求真,也就没有了新的进步。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把不懂的问题“打上问号”,多在脑子里思考,才能使我们学得更深入一些,变得更聪明一些,因为只有学与思的结合才是正确的求知之道。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蔡元培先生在对北大的学子发表演说时,曾讲到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蔡先生说他自己非常喜欢这句话,并解释说:孔子认为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其中,“质”是朴素的本质,“文”是人们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见解积累而成的文化。一个人要想学到真正的学问,光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还要通过人生的经验来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才干、有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出自学校的好学生的原因;同样,功课好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也不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在书本知识之外,还有“社会学问”这一最重要、最实用的学问。

人生折射

古时有伯乐相马的故事,后来伯乐老了,有一次,秦穆公就请伯乐推荐相马的人才。伯乐极力推荐九方皋,说他的相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

九方皋拜见秦穆公后,就开始奉命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遥远的沙丘地方。”秦穆公问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里马,使者报告说,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墨色的公马。秦穆公听了很不高兴,马上把伯乐召来,责备他说:“你推荐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马的高手,他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会找到千里马呢?”伯乐听了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九方皋相马达到了这样专精的程度。他相马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观察过程,他注意的是千里马应该具备的那些条件,而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去注意马的毛色、公母这样无关紧要的细节。九方皋真正是相马的天才,远远超过了我。”

秦穆公听了伯乐的话,将信将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马取回来一试,果然是天下无双的千里马。

有很多人都纳闷伯乐为什么不推荐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得到国君的赏识;而伯乐却肯定地说,自己的儿子并不如九方皋。

原来,在伯乐逐渐年老时,一心想将相马术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免这门学问失传。可惜他的儿子不争气,在学习了伯乐记录着自己几十年相马经验的笔记后,就出门寻找千里马,走着走着,在路边见到了一只癞蛤蟆。他想:按笔记里所说,千里马的头骨清瘦、眼睛有神、跳跃有力。好极了!我找到千里马了!原来相马这么容易,我比父亲高明多了!

九方皋没有相马的书籍可以参考,最后找到了千里马;伯乐的儿子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外加相马的笔记,最后却得了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对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是不行的,真实的社会实践更加重要。

智慧点拨

书本不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真实的社会实践同样是我们值得去读的一本大书。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也是蔡元培先生向广大学子殷切教导的求学求知之道。

)第二节 【陈寅恪】学无止境,自强不息

专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在历史学、古典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其知识面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但陈先生强调自己虽然涉及的领域较多,但在学习时最主要的是做到专心一意,他说人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们也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又做另一件事情的结果,则只能是两件事情都做不好。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做到专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人生折射

在做事情时,一心不能二用。孔子说“术业有专攻”,意思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之所以需要专攻,是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需要我们集中我们的力量,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小文科成绩都是红字连篇。他的读写速度很慢,英文课需要阅读经典名著时,他只能从漫画版本下手,以求过关。他常常说:“我的脑袋里有想法,但是却没有办法将它写出来。”后来,医生诊断他患有识字障碍。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数理成绩,进入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就读。他发现商业课程对他而言比较容易,于是他选择经济学为主修,在英文及法文仍然不及格的同时,全力投注于商学领域,获得MBA学位。毕业时,他向叔叔借了10万美元,想自己创业。他于1974年在旧金山创立的公司,如今已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拥有26万多名员工。

他就是施瓦布,嘉信理财的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现在,施瓦布的读写能力仍然不佳,他阅读时必须念出来才行,有时候一本书要看六七次才能理解,写字时也必须以口述的方式,借助电脑软件完成。

一个先天学习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施瓦布的答案是:由于学习上的障碍,他比别人更懂得专注和用功。

“我不会同时想着18个不同的点子,我只专注于某些领域,并且用心钻研。”他说。这种“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态度,也体现在嘉信27年的历史中。当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将顾客锁定于富裕的投资者时,嘉信推出平价服务,专心耕耘一般投资大众的市场,终于开花结果。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顾客的成长,嘉信于每个时期都有专心投注的目标。它在许多阶段的努力成果,成为业界模仿的对象,在金融业立下了一个个里程碑。

因此,无论做任何事,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已锁定的目标,才是当务之急。任何在某一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极其专注的!

智慧点拨

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去成就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学,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学习是件终生的事情

陈寅恪先生1921年曾出国留学,其间他勤奋学习,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等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深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及至后来双目失明之后,他仍锲而不舍,悉心钻研,穷十年岁月,写出《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这样的巨著。陈寅恪先生一直强调学习是件终生的事情,人不可一日无学。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礼记》里有句话叫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在论学时也说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学问才会不断有新的境界。

人生折射

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警示人们要有不停学习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金紫光禄大夫,名叫江淹。江淹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据史学家考证,江淹确有其人,他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中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加倍去努力、去钻研。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生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生,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他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需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的结局。

智慧点拨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它也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一点成就面前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第三节 【刘半农】以兴趣为师,其乐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20年,刘半农先生曾到英国伦敦去学习语言学,他当时是靠教育部的经费才得以出国的,但经费常常是时寄时断的,致使刘半农先生在国外的生活异常艰苦,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我近来的情形,真是不得了!天天闹得是断炊。我身边有几个钱,便买面包吃吃;没了便算。但除闭眼忍受之外,也就没有别法……”但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刘半农先生依然省吃俭用,买声学仪器,并研究写作出了《四声实验录》,发明了“音高推断尺”。国内学者对他广泛赞扬,并且对他能克服如此困难、作出这样的成绩表示佩服;而刘半农先生则不以为苦,他说自己是“乐在其中”,只是兴趣使然罢了。

人生折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他才会去冥思苦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兴趣造就了科学家和诗人。”人生的成功是和个人兴趣紧密相连的,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离成功更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使他提出了影响我们一个多世纪的《相对论》;化学家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炸药,终于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的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于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兴趣起源于个体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这种内在的个体心理倾向可以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你长期专注于某一个方向,从而作出艰苦的努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而对于普通的人,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倘若我们能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多地去挖掘我们的兴趣点,那么,我们在做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时便不会觉得累,相反是一种享受,这样也能让生活更加充实而丰富多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被人们说了无数次的话永远都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荣膺“世界十大知名美容女士”、“国际美容教母”称号的香港蒙妮坦集团董事长郑明明就是一个在兴趣的引导下走向成功的女性典范。

在印尼的华人圈子里,郑明明的外交官父亲很有名望。郑明明读小学时,有一天父亲特地将香港作家依达的小说《蒙妮坦日记》推荐给她。这是依达的成名作品,描写了一个叫蒙妮坦的女孩子经过了爱情、事业的挫折之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故事。按照父亲的设想和愿望,女儿以后应该也是个“高等知识分子”。然而,从小就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郑明明对美的事物更感兴趣。当她在街上看到印尼传统服装——纱笼布上那精美的手绘图案时,她被艺术的无穷魔力深深吸引住了,被那些给生活带来美丽的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感动了,从此她便萌发了从事美丽事业的念头。

郑明明坚持要走自己想走的路,她瞒着父亲到了日本,在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的学习。那所学校里都是些富家女,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相互攀比,比谁衣服好看、谁打扮得漂亮等。但郑明明不是这样的,因为她留学不是为了和她们攀比斗艳,况且她也没有闲钱攀比。由于得不到父亲的支持,来到日本的她当时身上只有300美元,这些钱在交完学费、住宿费后就所剩无几了。冬天的时候,她的同学都穿着各式各样的皮衣,而她只有一件破旧的黑大衣御寒。平时下了课,郑明明还要到美发厅打工。打工一是为了挣钱,二是为了学习人家的经验。在打工期间,她仔细观察每个师傅的技术、顾客的喜好、店里的管理等,以盘算自己未来的事业蓝图。

从日本的学校毕业以后,郑明明来到了香港,租了间铺成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她一人身兼数职,既是老板,也做工人;既迎宾,也要洗头。坚信“时间就像海绵,只要挤总会有的”的郑明明每天晚睡早起,至少工作11个小时。可是忙碌之余,她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到了晚上把白天顾客留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档案,以后经常翻阅,也便于下次和顾客沟通。

虽然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郑明明终于成功了。她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分店,并把战场从香港转向中国内地。从此,人们知道了蒙妮坦,也知道了郑明明。

如果郑明明按照父亲的意愿走上那条中规中矩的道路,凭借她的资质,说不定现在也会很成功,但是绝对不会比现在的她更辉煌。因为她选择了自己兴趣所在的道路,所以便会甘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智慧点拨

黑格尔在他的论著《美学》中曾经对兴趣提出这样的要求:“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当然,这不是针对“普通的心灵”,而是针对“深广的心灵”。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吸收也存在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有的时候,兴趣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干渴。而那些名人、大家,他们兴趣之广泛,常会令人瞠目结舌。比如郭沫若,就集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对于兴趣的自觉拓展,使他的心灵拥有无比深广的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并且尊重自身的兴趣,着重对自身的兴趣进行挖掘和培养,使自己在兴趣的引导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更容易取得成功。

视时间如生命

刘半农先生于1921年6月至1925年3月留学法国,期间参加巴黎大学的博士考试并答辩,获得了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发表了两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博士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和《国语运动略史》。在这期间,他还一直致力于语音的研究,完成了语音实验方法和测算声调尺的研制,并著作了汉语方言的《四声实验录》。他当时进行实验的主要工具是“浪纹计”,结构之简单,计算之繁复,远非今日的电子仪器可比,刘先生用它来分析汉语方音,测得大量数据,工作量之大旁人常常无法想象。刘半农先生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作出这么多的成就,跟他对时间的高度珍视是分不开的,“视时间如生命”是当时好多老友对他的评价。

人生折射

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命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时间单位组成的,而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你高兴而延长一秒钟,也不会因为你厌恶而缩短一分钟。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确,时间就正如朱自清所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我觉得时间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当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流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新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汉乐府里有一首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英雄岳飞在《满江红》里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话都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叹息。

珍惜时间的人,总能找到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鲁迅先生自己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一生写了杂文135万字、小说散文35万字、古典文学研究80万字、翻译310万字、书信90万字、日记80万字,散失的文章还不算,给我们留下了700多万字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天才,鲁迅先生讲:“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是的,鲁迅先生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他晚年身体有病,可还在翻译《死魂灵》一书。病逝前三天,他还在翻译苏联小说,生命垂危时还坚持写日记。

很多人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会议开始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

“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常对助手如是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是啊,人生短暂,岁月如梭,又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挥霍呢?

古人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昨天和今天没什么大区别,今天和明天也没有不一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猛回头,才发现自己该学的没有学,该做的没有做,但是过去的时间却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样碌碌无为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时间是你可以掌握在手中的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到时间的价值。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作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重视时间的价值,合理规划时间,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掌握你的时间节奏——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那么的充实。

智慧点拨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时光和空间才是恒定的主人,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正如陆机在《短歌行》中曰:“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的确,我们的生命就正如孔夫子脚下的流水一般“逝者如斯夫”,就像时钟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滴滴答答地走着,甚至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这是一个无情的提示,它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数着。”所以,当你每天被闹钟吵醒的时候,都要记得:活着,就要珍惜时间,并不是因为时间常被喻为金钱,还因为它就是生命。

)第四节 【钱穆】矢志苦学,提升自我

自学是读书不可或缺的能力

钱穆先生是一位没有上过大学,却登上北大、耶鲁名校讲堂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靠自学苦读成才的“土产”学者。他出身贫寒,早年多病,生活飘零,然而他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最终成为“国学通儒”。他先教小学,再教中学,又教大学,最后创办大学。他的治学涉及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所以他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他的最高学历仅为高中肄业,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全靠长期的刻苦自学。了解钱穆先生的成长历程,对21世纪的莘莘学子来说依旧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钱穆生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在他12岁的时候,父亲不幸撒手人寰。钱母蔡氏辛勤持家,确保钱穆读完了私塾和小学。钱穆系统地开始自学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时值政局动荡,钱穆所读的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因改朝换代而停办,他因此而无奈辍学;另外,钱穆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也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毕竟当时能够安心念大学的多为大户人家。虽然升学无望,没能跨入大学校门一直是他心中莫大的遗憾,但这些也都成了他矢志苦读的客观原因。

钱穆不幸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他仍然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对于处在和平时代、过着美好生活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人生启示。

自学对于钱穆来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而对于拥有学校教育的大好机会的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学习方法和生存技能。

人生折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为了得到知识,就必须不断地自修。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就像黄金,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如“点金术”。善于自学,你才能获得在现代知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坚实基础。

有个农村孩子,16岁中学毕业后就到深圳去打工。在建筑工地上,他整个白天呆在太阳底下筛沙子,有时晚上还加班加点。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吃饭时面前总要摆一本书,只要有空,他就把兜里的书拿出来看,勤学不辍。节假日,其他的打工仔要么三五个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要么出去玩,而他设法利用这些时间来接受出色的自学教育。当那些打工仔打哈欠、伸懒腰时,他却不失时机地做事、进步,他坚信,珍惜时间会使他获益匪浅,而虚掷光阴只会让他碌碌无为。读书、做事之余,他试着写诗,向报纸杂志社投稿。稿件被一次次退回来,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是自己学得不够,工夫没有真用到点子上。他依旧见缝插针地做事。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一首小诗终于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从此,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一部部作品被相继采用。回到家乡后,他被当地文联聘为特约编辑。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按自己的意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也包括查找和积累文献资料以及运用工具书的能力。自学能力能帮助我们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及时地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综观古今中外有作为的青年,他们中有许多人并未进过正规的学校,但他们却通过自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只在乡村学校读了几年书,全靠自学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说的创始人。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但他一生中却取得了1000多项发明。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杂货店当学徒时,数学底子并不好,他完全是靠自学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的。

美国伯克莱大学以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及奇特的教学方法著称于世。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然而令初到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惊讶的是,这所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竟然没有教材,教学内容是指导教师给学生规定的阅读文章和课后作业。学校并不规定学生的学习课程表,学习计划也由学生自己制订,指导教师只对问题进行讨论,但对涉及的观点则不做是非定论,全部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做作业时,自己根据选题去选材,只要论证周密而富有条理,教师就将其判为优秀,绝少会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学生的作业大都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富有创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我们要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要求人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在当今知识总量以成倍速度递增的前提下,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有了自学能力,无论知识更新的周期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都可以运用自学能力去掌握知识,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智慧点拨

人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渐变的,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天学一点东西,就能培养出自学能力,使自己永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钱穆先生读书不求多而求精。他小的时候便从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中悟出读书窍门,无往不胜。因此虽然他读书不一定比其他人多,但是做学问却是高屋建瓴。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好书的名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开卷有益。

人生折射

对于现代的莘莘学子来讲,我们读书的窍门有哪些呢?

1.要精心选择图书

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处在转型阶段,书市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缺乏文化水准的书籍,“书海”里可谓鱼龙混杂,所以,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书是读不完的,因此,要读有用的书,读有利于增长自己办事能力的书,读有利于提高品位的书,读能激励自己的书,读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书。在读书时,要考虑到对你的将来可能会有用的相关知识,所以,不妨先去搜寻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图书,再依次序阅读一些经典的政治、经济名著或者图书资料。

2.在开始读书时,人们最好先浏览一下内容,特别留心作者和出版者的思路线索

先看看每一章的内容提要,许多好的书都有这种提要。然后,你可以浏览一下内容。标题的不同大小和不同字体,会告诉你哪些应该看作要点,哪些是次要点,哪些是再次的要点。在一张纸上写下整章的提纲,把它裁成书本大小,然后装在这一章的开头,这样做对你来说是会很有好处的。做提纲能帮助你对一章的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并且迫使你去了解作者思路的逻辑性(或者逻辑性的不足)。在对你所读的内容有了一个总体认识之后,应该再读一遍,把你现在认为的确重要的内容标出来。

3.同别人一起进行复习和讨论

就书上的内容展开讨论,能使大家都有所收益。这样的活动可以迫使你把思想理出头绪,以便清楚、简明地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智慧点拨

阅读有无数种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方法又是千差万别的,任何一种方法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只有借鉴意义,我们要学会阅读,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读书不能泛泛而读,尤其是那些有价值的好书,我们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真正读懂它,这才是事半功倍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