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梁启超】人生的舞台上没有旁观者
一个人只有容得下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才能与他人一道成就自己的事业。
承担,人生的起点
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人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承担责任是一个人的人生起点;人生只有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能将自己身上的责任、担子放下来;那些不承担自己责任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
人生折射
一个人如果毫无责任感可言,那么在将来谁还能指望你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尽一份责任、奉献一份力量?一个没有责任的人,一个不敢挑起责任的人,只能被这个社会所唾弃。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挑起肩上的责任、乐于助人、有责任感的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森林里,一只母虎正给小虎仔喂奶,它没发现一群猎人正悄悄地走近它。当它终于感觉到危险的时候,猎人们已经举起了长矛。母虎想逃跑,但它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为了救孩子,它放弃了逃跑,而是冲着猎人们怒吼。发狂的母虎极其凶猛,把猎人吓傻了,因为在平时,老虎看到猎人拿着长矛都会快速地逃跑。而这只母虎不但不逃跑,而且暴怒地冲着猎人怒吼,于是猎人们顾不得打猎,掉头跑了。
就这样,母虎凭着自己的勇敢,救了自己和孩子。
是什么让母虎勇敢地留下来,赶跑猎人?有人说是母爱。的确,母爱在这里是主要原因。但是,在这里更有一种责任,一种要保护小老虎的责任,促使母虎勇敢地同猎人们对抗。其实,母虎也害怕,但是这种由爱心催化而产生的责任,让母虎勇敢起来,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并最终战胜了猎人,救了自己和孩子。这就是责任的巨大力量。
梁启超先生在《呵旁观者文》中就曾说,如果一个人有了责任,“苟知之极明,则行之必极勇。猛虎在于后,虽跛者或能跃数丈之涧;燎火及于邻,虽弱者或能运千钧之力”。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知道了自己必须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得非常的勇敢。就好比凶猛的老虎在后面追赶,即使脚受伤了也能跨过数丈宽的深涧;大火马上就要烧到自己身上了,即使自己非常弱小,也能发挥出千钧的力量帮助别人一起把火给扑灭。
由此可知,一个人拥有一颗责任心,他将变得多么强大而无所畏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听说很多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敢救人的事迹。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害怕,他们可能也很害怕危险,但是,他们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克服了恐惧和软弱,从而创造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智慧点拨
责任心能让人发挥出想象不到的力量,那么如果没有责任心又会怎样呢?梁启超曾说:“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
成功的人不仅勇于承担责任,他们还希望增加责任,以便激发更多的能力。事实上,你承担的责任越多,你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的能力是用不完的,你也许会用完时间,但是你不会用完能力,能力是越用越多的,如同智慧一样。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勇于挑起责任的人吧!
直面人生路上的阻力与挫折
梁启超曾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阻力时,要“惟当察阻力之来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之来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入海,曲折奔赴,遇有沙石则挟之而下,遇有山陵则绕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为究竟”。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直面阻力,像河流一样,遇到大山的阻隔,就算绕道而行,也要到达大海。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一些阻力,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我们以更多的痛苦和阻力。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凡办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会遇到阻力的,所做的事情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所做的事情越大,阻力也就越大。阻力自然而然地隐藏在所有的事情中,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所以我们渴望做事情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
人生折射
有的人遇到阻力就害怕、灰心,就被那一张吓人的面孔吓退了;而有的人却能不畏阻力,知难而进,经过努力而站在成功的终点线上。于是,前面那种人在消极中堕落,脆弱得经不起考验;而后一种人则在积极中奋进,泰然自若地面对所遇到的阻力,最终克服了所有的阻力,通向成功。
美国NBA决赛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电视广告。在广告里,迈克尔·乔丹走进体育馆,向热情的球迷们打招呼。你可以听出他自言自语的声音。在此辉煌的时刻,他在回忆一生中遭遇的挫折和阻力。他想起念中学时被开除出篮球队的情形,想到在职业棒球赛上的失败,想到他在NBA生涯中有38次没有拿下决胜的一分。在广告的最后,乔丹对着镜头说:“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这则广告被公认为是最震撼人心的广告之一。
这个小广告告诉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战胜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是对我们成功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其实,生活中的阻力和挫折,对我们人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阻力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前进道路中的阻力是我们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这些阻力后,你就会获得神清气爽的感觉。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边有个东西,前些年带给我极大的痛苦。它很沉重,每一次我想移动自己的身体,都要费好大的劲,这圆圆的东西,以前太让我遭罪了。现在虽然习惯了些,但是我真想把它给弄出来啊!”另一只蚌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说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健全,这些年我想怎么移动就可以怎么移动。”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全的,你可以快速地移动自己的身体,然而,你的朋友之所以难以移动自己的身体,乃是因为它的身体里有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造成痛苦的砂粒在蚌体内存留着,蚌克服了它带来的痛苦,结果孕育了宝贵的珍珠。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阻力虽然让我们很痛苦,但是只有拥有它,我们才能孕育出成功的珍珠。
阻力好比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一道满布荆棘的栅栏,只要我们不害怕它,以一种冲刺的姿态跨越它,那么,通过一次次地跨越,我们也能最终抵达成功的终点。
智慧点拨
当我们以一种藐视阻力的面貌来做事情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巨大困难只是一只纸老虎,根本经不起我们手指的一捅。其实,阻力也并非是件坏事情。有人就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个人的能力好比一把披荆斩棘的“刀”,而做事时遇到的阻力,就好比一块磨砺这把“刀”的“顽石”。只有通过无数次的磨砺,我们的这把能力之“刀”才会更锋利。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阻力,让它来磨砺我们的品性,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第二节 【李叔同】心如莲花,参悟人生真谛
正视自己的不圆满
李叔同有次曾经感叹道:“啊,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李叔同这样的大师也同样不例外,他在自己的花甲之年也同样发出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之辞,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不完美的感慨。
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圆满的,因此,人要正视自己的不圆满,不要过度追求圆满。
人生折射
国王有五个女儿,这五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既往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到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于是,五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第二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喊: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五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少了一个发夹的五公主披散着一头漂亮的长发,王子不由得看呆了,决定和公主一起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很多时候,人生并不总是因为全部拥有而幸福,相反却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丽。人生就像那九十九个发夹,虽然不够完美,却异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为这许多的缺憾而使得未来有了无限的转机,增添了无限的可能性。
的确,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只有高低错落,才会显得生动而鲜活,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人生的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会令我们感到腻味无比、心生厌倦而不去珍惜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要永远快乐,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
智慧点拨
人生有缺憾,我们才有追求完美的理想和热情,也只有接受人生的缺憾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完美人生。在不圆满中要学会去珍惜所拥有的。不去抱怨“鲈鱼鲜美却多骨,海棠娇媚但无香”,而是要想到“鲈鱼多骨但鲜美,海棠无香但娇媚”,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人生如戏——“悲欣交集”
春柳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话剧表演社团,开创了现代中国话剧创作的大篇章。李叔同未出家时,曾经热衷于话剧表演,并在日本出演过话剧《茶花女》。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一场精彩纷呈的戏剧,在一幕幕上演着。
的确,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似乎总是很习惯把自己当成观众去观赏别人的演出,快乐也好,悲哀也罢。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便是:在这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演员,都在演出着自己的人生。然而不管是谁,都不是这出戏的编剧,剧本是写好的,但我们无从知晓。然而可以庆幸的则是,我们可以是自己的导演,我们可以决定怎样去演,只是结局我们无从知晓。不知道归不知道,正如幕布已经拉开,灯光已经点亮,音乐也已经响起,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并且没有停下来的可能,表演,必须继续下去。
人生折射
正如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每个人都看到世间这场大戏,殊不知,我们也在戏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花开花落,物换星移。人生就是五味俱全的一出戏,戏演完了,人生也似乎就结束了。每个人的际遇不同,他所演的戏也就不同。如果你出身富贵人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富家子弟;如果你出身贫困之家,你演的就是一个在底层挣扎向上爬的人。我们不要相信命运,我们要相信努力;我们不要抱怨命运,我们要勇敢面对;我们不要奢望永远,我们要把握现在;我们不要期望太远,我们要珍惜眼前。
李叔同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李叔同前往灵瑞山讲经,不久之后,住在温陵养老院,二十三日示现些微疾病,拒绝医药及探问,只是专一念佛。二十七日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写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张纸上写着“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并嘱咐注意: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说完话,仍默念佛号。四日戌时安详地往生了。李叔同的一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智慧点拨
世界本是一个大舞台,舞台也是个小人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戏中的虚幻比现实人生还要真实。用我们的经历,走过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条什么样的路,只要我们走下去了,只要我们还活着,这是最重要的了。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而生机勃勃,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能活着,才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也有了活着的理念。等到有一天,我们走到了时间的尽头,回头看看,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也就无悔了。也许只有弘一大师最后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才是对人生这出戏最好的诠释。
)第三节 【冯友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用“负的方法”获得幸福
冯友兰先生在《我的日子还长》这篇文章中,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所获得的幸福:
我的日子还长,所谓的幸福之事不好现在总结。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对幸福的定义。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幸福的内容。最近可以一说的幸福是和亲戚到了绿洲家园,看到一亩的空地上盖着两层的房子;很多房子像童话里的城堡,颜色各异。那天的天气极好,所以感觉像在好莱坞的画面里。所说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也差不多了。我看着这些房子,感觉很幸福。之所以感觉幸福,是因为我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我将来也要有这样的房子。
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心中的幸福,是那么简单,看着漂亮的房子也能感到幸福,为自己有个将来拥有这样的房子的理想也感到幸福。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如何获取生活中的幸福时,提倡用一种“负的方法”来获取幸福。
何谓“负的方法”呢?冯友兰先生在解读我国古代名著《庄子》时,借用其中的《马说》这篇文章给我们做了形象的阐释。先生说:“一匹马,当它在天地之间自由驰骋,没有被人类驯化的时候,它就是幸福的;一旦它成了千里马,那马就不会再有幸福了。没有被驯化的马的幸福就是庄子所说的相对幸福。”未被驯服的马能获得幸福,正如没有太多压力和欲求的人一样,也能获得幸福。一个人只要他不受外力的强迫,内心是自由自在的,然后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就能获得“相对幸福”。
人生折射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国王闲来无事,便微服走出宫门。他来到一个补鞋的小伙子面前,一时兴起就问小伙子:“你说在这个国家中谁是最快乐的人?”小伙子答:“当然是国王最快乐了。”国王问道:“为什么啊?”小伙子说:“你想,有百官差遣、平民供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还不快乐吗?”国王答:“希望如你所说吧。”接着,国王便请小伙子一起喝酒去了。等小伙子醉得不省人事时,国王便命人把他抬回皇宫中,对王妃说:“这个小伙子说,国王是最快乐的,我现在戏弄一下他,给他穿上国王的衣服,让他理理国政,你们大家不要害怕。”王妃答:“遵命。”
等到那小伙子醒了,宫女便假装说:“大王您喝醉了,现在有很多事情要等您处理。”于是小伙子被拥出临朝,众人都催促他快些处理事情,他却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旁边有史官记其所言所行,大臣公卿们与之商讨议论,一直坐了一整天,弄得小伙子腰酸背痛,疲惫不堪。这样过了几天,小伙子吃不好、睡不香,就瘦了下来。宫女又假装说:“大王您这样憔悴,是为什么啊?”小伙子回答说:“我梦见自己是一个补鞋的穷人,辛苦求食,生活很是艰难,好害怕自己会真的变成那样,因此就瘦成这样了。”众人私下里偷着笑。到了晚上,小伙子翻来覆去睡不着,自言自语道:“我是补鞋子的,还是国王呢?若真是国王,皮肤为什么又这样粗糙呢?若是补鞋子的,又为什么会在王宫里呢?唉,我的心很慌,眼睛也花了啊。”他竟真的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谁了。
王妃说:“大王这样不高兴,让歌伎们来给您取乐吧。”于是小伙子喝了葡萄美酒,又醉得不省人事了。后来,宫女们又给小伙子穿上旧衣服,把他送回简陋的床上。小伙子酒醒后,看见自己的破房、粗布衣服,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却浑身酸痛,好像被棍子打过了一样。过了几天,国王又来到他这里。小伙子对国王说:“上次喝酒,是我糊涂无知,现在我才明白过来啊。我梦见自己当了国王,要审核百官,又有国史记对记错,众大臣都来商量讨论国事,心里便总是忧虑不安,感觉有着巨大的压力,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太繁杂了,弄得我浑身都痛,好像被鞭子打了一样。在梦里尚且如此,若是真的当了国王,还不更痛苦啊!前几天跟你说的话,实在是不对的啊。”
故事中的小伙子刚开始的想法,可能是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那些非常富裕或者有权有势的人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于是,我们总幻想自己要是他们,那该有多么的幸福啊。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并不是拥有得越多越幸福,而是,使自己简简单单、自由自在些才能获取到幸福,而这正是“负的方法”。
智慧点拨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他要求的少。这句话非常精辟地说出了幸福的含义。为生活减负,不给自己过多的欲望和压力,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获取幸福。这种“负的方法”可以说道出了获取幸福的秘诀。
做自然之人,行自然之事
冯友兰在《三松堂全集》中曾这样写道:“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自然行事。”
这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凡事顺其自然,尊重自己的习惯和自然的品性。“顺才而行”举个例子来说便是:如果你没有画画的天赋或者音乐的细胞,你就不能勉强自己硬是去学习画画或者唱歌,就算勉强你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顺习而行”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你本来习惯了用左手写字做事的,就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用右手写字做事而勉强自己也用右手写字做事,就算你勉强你也不能做好。
人生折射
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和自身的习惯,做到凡事顺其自然。当你顺其自然地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有些意外而又有趣的事来临,我们经常会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若是拘泥于计划,就永远得不到那些经验。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我能否顺其自然?我是不是总是拘泥于自己每天的计划?我是否经常抛开计划,做些不一样的事?
顺其自然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你自己的选择愈多,你的创意就会变得愈有趣。让更多的人进入你的生活,和他们沟通,尤其是当他们的观点不同于你的时候,你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只要懂得顺应习性,养虎也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违逆了习性,即使是温顺的马也会对你发怒。
风靡欧美的《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丽莎指出:“……每天都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必须去不懈追求的……这样的追问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还可以把每天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你会看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的回答也不断成熟。只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认可,疲惫无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就会真诚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智慧点拨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坚持反问自己——是不是做事太过于执著和勉强了——然后以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来学习和生活,那么我们将不再疲惫。中国自古就有俗语:“强扭的瓜不甜。”顺其自然,不勉强,才是获得快乐心灵的真谛。
)第四节 【南怀瑾】毋从得失计输赢
祸福只在一念间
南怀瑾为人一向淡然,不匆忙不惊慌。他常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事与坏事,关键是看你如何从不利的一面当中看到有利的那一面。南先生还举了《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这是一段庄子式的滑稽幽默,却把人生之道看得十分透彻。庄子引用古代人的迷信来说明,一般人认为不吉利的东西,但“神人”却认为这种“不吉利”反而有益无害。比如说,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没人敢骑,反而因此免去了一辈子的奴役;一头鼻子高高翘起的猪不会被杀掉作祭祀,才会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认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来却是大吉大利。
人生折射
从前有一个国王,除了打猎以外,最喜欢与宰相微服私访。宰相除了处理国务以外,就是陪着国王下乡巡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兴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猎,他射伤了一只花豹。国王一时失去戒心,居然在随从尚未赶上时,就下马检视花豹。谁想到,花豹突然跳起来,将国王的小手指咬掉小半截。回宫以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宰相来饮酒解愁。宰相知道了这事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着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听了很是生气:“你真是大胆!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是的,大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难道这也是最好的安排?”宰相微笑着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大手一挥,两名侍卫就架着宰相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又找了一个近臣出游了。谁知路上碰到一群野蛮人,他们把国王抓住用来祭神。就在最后关键时刻,大祭司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他忍痛下令说:“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因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大祭司就把陪伴国王一起出游的近臣抓来代替。脱困的国王欣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将宰相释放了,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向宰相敬酒说:“宰相,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如果我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可我不明白,你被关监狱一个月,怎么也是最好的安排呢?”宰相慢慢地说:“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监狱里,那么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还会有谁呢?等到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拿来祭祀时,谁会被丢进大锅中烹煮呢?不是我还有谁呢?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这个故事中的宰相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从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并始终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智慧点拨
南怀瑾认为,正是因为有些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利与不利,没有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没有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里,才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人生中难免遭遇一些利害得失,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就会少一些挫折感,你的人生也才能轻松愉快。
毋从得失计输赢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权势得失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所写:“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时的成败得失、争短论长,常常让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佛经中说,凡是对人世间一切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宣泄和精神的需求,是消解生活乐趣的方式。得可以是荣耀,失可以是尺度,只要正确对待二者,“欲”也就不是罪过了。古来智者皆可看淡得失,愚者才去斤斤计较。
有首小诗说得好:“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不要说你失去的太多太多,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得失的几率是说不准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拥有很多,而过了一阵之后就一无所有了。欲求在此时就成了大负担。然而,许多人仍看不透这其中的本质。
人生折射
一个叫艾莎的传播人非常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13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担子。她的内心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7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艾莎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下了,随之而来的是集聚更大的能量。
艾沙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她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10平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儿。艾莎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患得患失的人,一生总是很苦恼,对取舍疑虑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其实,得与失只有一线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说到底,总是内心蠢蠢的欲望在作祟。
依据老子的本意,要使得人们真正做到不受私欲主宰,必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此这般,在现实社会谈何容易?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给人们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智慧点拨
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却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
正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这辈子很短,
每一天都值得你用心珍惜;
这辈子很长,
每个阶段都需要你用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