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3897200000002

第2章 诞心理学怪诞心理学

)第一节 为什么梦里出现的事情会变成现实

【生活百态】

日本作家原田玲仁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男人梦见自己吞了一块烧红的煤块,感觉喉咙有种灼烧感。他确信自己的喉咙有问题,于是去医院检查,但医生检查后说他没病。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男人又梦见有针刺了他的喉咙,就在几周之后他的喉咙里长了一个肿瘤。再去医院时,诊断结果竟然是甲状腺癌。

一位网友说:“在以前的某个梦里我竟然梦见以后所发生的事情。等这件事情刚发生,我就感觉以前经历过一样。”梦,有时的确是很神奇的,它就像具有预知能力的巫师一样能预测未来。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做梦,内容各种各样,有的记得住,有的记不住。关于梦,合理的科学解释应该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释疑】

梦境的神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长期关注。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动。比如有人因头天晚上熬夜,早上就贪睡不想起床,但一想到还要上班,于是有人在闹钟响之后,会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准备上班,这样在心理上有了交代,于是就继续睡下去。

弗洛伊德还认为,梦的产生与日常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白天发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晚上可能就成为梦境的素材。当人们有什么心事,或是对某些事情念念不忘时,它们就会出现在梦里。例如相爱的恋人长期没有见面,彼此日夜想念,睡觉时就会梦见对方。

梦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也许是内心深处的愿望,也许是身体发出的危险警报……做梦时人的情感不同,梦的含义也不相同。原田玲仁说,做坠落的梦,代表心里可能存在某种不安和恐惧;当人生得意、事业成功、爱情顺利时,人常会做飞翔的梦;当工作压力大、内心不安或陷入纷争时,人大多会做被追赶的梦;当感觉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缺乏自信的时候,一般会做考试的梦;当人的身体或心理的平衡被打破时,常常会做生病或受伤的梦,等等。在心理学上,梦是睡眠期中在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

人的一生,如果按一天睡八小时计算,大约有1/10的时间在做梦。有时候,人晚上做了梦,第二天起床后,会觉得浑身疲乏,于是有人就说做梦会影响睡眠。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从对人的睡眠脑电图的研究中,我们得知,人的睡眠包括“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种形式,二者是交替出现的,在慢波期,人体的各种器官和功能都处于休息状态,能有效地消除身体疲劳,而且慢波睡眠的时间较长,有利于人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如果做梦时,人正处于快波期,那么梦对人的休息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如果发生在慢波期,就会有醒后疲劳的症状。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做梦了,但就是想不起来,这其实也和人的睡眠形式有关。一般而言,在快波睡眠期醒来可以清楚地回忆起梦境,在慢波睡眠期醒来则不能回忆起梦境,甚至还感觉不到做梦。因此,睡了一晚醒来后,有人记得住所做的梦,有人却记不住。有人能感觉到做梦,有人却感觉不到。

智慧看板

美国科幻大片《盗梦空间》不知大家看过没有,在电影里,经验老到的窃贼道姆·柯布可以在人们精神脆弱的时候潜入别人的梦中,窃取对方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现实中,我们能不能利用梦境做些事情呢?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科学家克里克认为:

做梦可以消除大脑中无用的信息;如果不做梦,不对自己接受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去粗取精,那么一堆乱麻的大脑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因此,做梦可以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敏。

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而找不到答案时,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入眠。因为人在意识清醒时,显意识对潜意识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使得潜意识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而入睡后,控制机能则明显减弱,潜意识开始活跃——催眠术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时潜意识又苦于找不到思考对象而白白地浪费了。如果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入睡,就能强化问题意识,将潜意识引导到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上,从而充分利用潜意识的这种潜能,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第二节 “今日运气”为何总是说得很准

【生活百态】

“快来,看看你今天的运气如何。”

小李刚到单位,就被同事小梅喊了过来。

“这是处女座的今日运程,我从报纸上剪了下来,知道你跟我是同一个星座,所以拿给你看看,说得很准的哦。”说完,小梅还不忘补充道,“上周五,我也看了这个报纸,上面说我那天会遇到点小麻烦,结果不出其所料,下班时我第一时间就冲出了公司,结果愣是没赶上那趟公交车,等了将近半小时才等到下一趟,谁知半路上车还坏了,害得我十点多才到家,你说怪不怪?”

【心理学释疑】

也许你也听说过血型、星座、心理测试、今日运气等方面的故事,而且也认为其有一定的道理,跟自己的情况也很吻合。那么果真如此吗?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家用了一些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问题让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下面就是这位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材料,读读看,它是不是也很适合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自己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看完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是适合所有人的、模糊的、具有普遍性的描述,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但很多人却都当成是对自己特有状况的描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巴纳姆效应”。手相学、面相学、星相学等就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

肖曼·巴纳姆是一个著名的杂技师,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于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说几句契合求助者感受的话,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巴纳姆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时刻去反省自己,也很难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而这也就往往导致我们在认识自我时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对此,我们应当提高警惕,以免迷失自己。

智慧看板

有句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确,通过与周围的人作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但当你这么做时,一定要避免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二,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应当反主为客,处处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人生的诀窍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会异常艰难甚至可怕,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因此,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相当重要,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但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选择职业也一样,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重要的是,你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最能使你的品格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把自己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你的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

)第三节 为什么痛哭过后心里反而会觉得畅快许多

【生活百态】

呜呜呜,刚跟男朋友分手的小静,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像个泪人一样。

看着委屈成这样的小静,朋友也不知该怎么劝导她,只是一个劲儿地给她递纸巾。

“你快别哭了,我这新买的一大包纸巾都快被你用完了,现在这物价贵成这样,你也给姐们儿省点啊。”朋友边开玩笑边打岔道。

扑哧。看着一地的纸团,小静哈哈大笑。

“你说你这脸,比那猴子变得还快。舒服点儿了吧?”见小静破涕为笑,朋友打趣道。

“痛快多了。走,我请你吃冰激凌去!”小静一脸畅快地说。

“也该你请,六块多买的纸巾就这样被你用完了,你不请我都不干。”“瞧你那小气劲……”

两人一边说一边笑地出了门,直奔冰激凌店。

【心理学释疑】

类似上面这样的场景,你可能也碰到过。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特别郁闷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心里就会畅快很多。

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就说过:眼泪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这是因为哭泣可以将紧张物质发散到体外。

哭泣是减轻精神紧张的一种方式。受了委屈或被悲痛折磨时哭出来,能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对改善情绪和维持健康非常有益。而且,眼泪的成分相当复杂,不同情况下流出的眼泪中的成分也会不同。比如人在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就含有过量的蛋白质,还有脑啡肽复合物和催乳素这两种化学物质,而人在受到洋葱刺激时产生的眼泪中却没有这些物质。这些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物质对身体很不利,流泪就可以将其排出,从而缓解身体压力。

另外,哭也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不寻常运动,这种运动也可以放松情绪和肌肉,使人感觉轻松。

有趣的是,在高兴的时候,人也会哭泣。因为情感原因而流的眼泪,和人的自律神经有着紧密的联系。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人的自律神经都会受到刺激,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引起流泪。

威廉姆·H.弗雷二世博士认为,女性哭泣的理由中,有50%是因为悲伤,20%是因为高兴,10%是因为生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哭泣。

一般来说,男性不太愿意在人前哭泣,这也许就是女人比男人少得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的梗死和中风的原因之一。

流泪是一件对身体有好处的事,不管是悲伤垂泪,还是喜极而泣。为了减轻心里的紧张,只要有流泪的欲望,就好好哭一场吧,把心里的郁闷与苦恼发泄出来。

智慧看板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在跟家人吵架的时候,一生气就走出家门,其实这对身体是很不利的。试想,生气的时候,怒气满胸,如果一生气你就走,那么这个憋闷之气就滞留在身体里了,发泄不出去,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事情也不一定能到此为止。事实告诉我们,等回来后还会接着吵。

所以,与人吵架时不要吵到一半就走,要等到哭出来,这样一气一哭、一怒一悲,身体就处在了一个和谐的状态,人也就会感到舒服很多。

)第四节 为什么在地铁里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位

【生活百态】

西直门地铁站。

地铁门缓缓打开了,等候在外的人们一拥而上,只见那些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迅速占领了靠边的座位,那些后上来的,见两边的座位已经有人了,就选择了中央的位置。

地铁开动了,一站一站过去了,过了望京站,快到终点时,列车上的人逐渐少去,座位也空了出来,这时,几个原本坐在中间的人,见到最外边的椅子没人了,就挪了过去。

【心理学释疑】

如上面我们讲述的这个场景,在拥挤的地铁中,人往往会采取这样的行为模式:当很多人涌入一节空车厢之后,长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而座椅的中央后被人坐满。如果靠边的座椅空着,就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坐下。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如在公园里,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几乎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坐中间的位置。而对于长座椅来说,以能坐四个人的长凳为例,如果两边都没人,先来的人也会选择坐在凳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凳的一边,而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四个人的长凳,两个人就“客满”。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继而选择逃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许多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种行为是由人的“私人空间”意识引起的。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范围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

通常来说,靠边的座椅,只有一侧与别人接触,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在这里。万一不小心睡着了,还可以减少倒在别人身上的几率,用手机发短信时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偷看了。总之,周围的人越少,我们就越自在。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绝对,也不是所有靠边的地方都会让人感到舒服和自在,比如公共厕所中靠近入口一端的小便池或马桶就经常受到“冷遇”。咖啡馆、快餐店等高靠背座椅靠近外侧的一端也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高靠背座椅本身就可以确保一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一端反而容易将人暴露。

智慧看板

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片私人领域,在这里我们埋藏了许多心事。有些人就喜欢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跟大家说,认为这样可以更容易与大家亲近,更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要随便打探别人的隐私,以免惹得人家不快。

)第五节 为什么向群体求救往往会遭到冷遇

【生活百态】

“我的孩子死得很惨,当时他被车撞到,如果被人及时送到医院,就可以得救,但围观了那么多人,就是没有一个人肯帮他。”这位伤心的妈妈已经哭诉了半个钟头了。她的女儿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飞速驶来的汽车撞到,由于抢救不及时,死亡了。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一位女教师身上,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救助。那天她上完课步行回家,路过一个公园时遭到了袭击,面对强壮的男子,女教师知道反抗无济于事,于是她假装乖乖顺从。当走到公园大门口时,女教师发现有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打桥牌,于是她便大声呼救,刚开始无人理会,大家只是瞅着她,但都不作声。见此情形,女教师便改变求助方式,只朝着其中一位穿蓝衣服的老人说:“大叔救救我,我被挟持了。”这一招果然管用,穿蓝衣服的大叔赶紧起身,呼唤着同伴一起救下了这位女教师。

【心理学释疑】

同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人得到了救助,有人却遭遇漠视呢?难道这仅仅可以用幸运或不幸来解释吗?

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加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这种帮助行为减少的程度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与在场的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旁观者现象是由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首先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在实验中,试验者或是一个人进行实验,或是同多个试验者一起进行实验。实验包括从房间的排气口排出烟、一个女人摔倒并受伤、一个女生突然抽搐等。研究者记录下在这些情况下试验者是否干预;如果干预,要花多长时间才行动。实验表明:在有他人在场时,救助行为都会受到抑制。

一个人在不知道具体情况时,他很难作出决定,这时他就会观察别人的行动,看看他们都会作出什么反应。而与此同时,别人也存在这样的境况,他们也在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于是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的局面。

此外,他人在场还可以导致一种责任分担。由于还有其他的旁观者,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甚至还有一些人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了别人的身上——反正周围还有那么多人呢,肯定会有人出手相助的。由于大家都是这种心理,所以最后导致大家都不去救助受难者。

与此不同的是,如果事发现场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因为,如果见死不救,他自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内疚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

掌握了人类这一普遍的心理,那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了危险而寻求帮助时,不能毫无目标地朝着一群人呼救,而是要锁定求助对象,这样将是迅速获救的最有效手段。

智慧看板

一位哲人说:“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满足自己某些动物性需求的人,会葬送自己真正的生活。如果人想的只是自己,并且处处都想得到好处的话,他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你要为自己真正的幸福而活、为自己而活,就请为他人而活。”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你的人生也会因你的付出而快乐、升华,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长和增值。“内心的善意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放下活着只为自己的自我惯性,这样我们的生命会更美丽。

)第六节 为什么内向的人在演唱会上也会大喊大叫

【生活百态】

在小陈眼里,女朋友是一个比较文静、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的人,平时,就连跟自己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小陈有了新的看法。

小陈的领导有两张刘德华演唱会的门票,问小陈感不感兴趣。刘德华是女朋友最崇拜的明星,于是小陈就从领导那里把门票接了过来。

周末,小陈便带着女朋友来到了演唱会现场。

“华仔,华仔,我爱你!”刘德华一出场,粉丝们便狂热地叫喊起来。小陈很不理解地看着这些追星族,但当他无意地一撇时发现,一向内向的女朋友居然也在跟着喊叫。

【心理学释疑】

也许你也如小陈一样吃惊,不知道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早有解释。当一个人把自己埋没于群体之中时,个人意识就会变得非常淡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没个性化”。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和纽科姆认为,一个人把具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他对自己的注意力便减弱了。对群体的注意使个体失却了个性环境,把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从心理学上来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分散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任何一个具体成员都不必承担该群体所招致的谴责。

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原本内向、在人前讲话都脸红的人,为什么在看演唱会时会跟着大喊大叫、在看体育比赛时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人处在“没个性化”状态时,常常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所以,我们不能任其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一定的危险性。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

按照试验,这些女大学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

由此可见,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智慧看板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当你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最好的选择还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只有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脾气,它就只能给你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

)第七节 为什么人的情绪会忽好忽坏

【生活百态】

网友“尤米乐”向大家提问: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心情非常好,精力也很充沛,在工作中感到干劲十足,待人接物非常和善。但有候就会觉得内心烦躁不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耐心,甚至莫名其妙地觉得委屈,一个人偷偷落泪。这样的表现总是间歇性地出现,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老公说特别受不了我这种喜怒不定的表现。怎么办?是我的精神出了问题吗?

【心理学释疑】

其实,“尤米乐”的这种日常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周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谓情感周期,就是每个人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它能反映出每个人心理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亦称之为“情感生物节律”。

当人处于情感周期的高潮时,会表现出积极的生命活力,精神愉快,满面笑容,做事认真负责,对人和蔼可亲,易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规劝;当处于情感周期的低潮时,则思想沉闷,精神忧郁,性格急躁,好发脾气,喜怒无常,易产生反抗情绪,会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情感周期呢?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周期与生俱来,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一般而言,每28天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每个周期的前14天时间为“高潮期”,后14天为“低潮期”。在高潮与低潮之间,称为“临界期”,一般为两三天时间。“临界期”的特点是感情不稳定,身体协调性差,精力不集中,做事效率差,易发生意外。

当然,这只不过是普遍规律,个体之间多有不同。但只要自己善于体会,也会“摸索”出自己的情感周期,从而“对症施治”。如果能够把握自己的情感周期,就等于控制了情绪的“晴雨表”,便于了解自己的情绪节律,当坏情绪到来时懂得自我调节,不要一味沉浸其中,以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智慧看板

人是有一个情绪波动周期的:时而开朗热情,时而黯然消沉,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又不近人情。因此,我们如何摆脱情绪低谷期对我们的不良影响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感受到坏情绪入侵而又难以自拔时,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及时打破静态体验,比如欣赏欢快轻松的曲子,选择性地看场电影(指内容要有所选择),散散步,和他人交流、谈心等等,都能够把人的情绪带到另外一种状态。

)第八节 乘电梯时,为何总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瞅

【生活百态】

稍等,稍等。在电梯关门的一刹那,小李挤了进来。原本就狭小的空间因小李的加入变得更为“局促”。

电梯里只有四个人,每个人占了一个角落。无奈,小李只好站在了中央的一个位置。想想周围站着的四个人,一向活泼外向的小李瞬间变得不安起来,他不时地盯着电梯里的数字,希望快点到达自己所在的楼层。

小李原本以为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感觉,但当他瞥见其他人也正在仰着头看电梯显示的楼层数时,他突然明白了,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乘电梯的时候,大家都习惯仰着头往上看呢?对此,小李迷惑不解。

【心理学释疑】

与地铁里大家喜欢选择靠边的位子一样,乘电梯往上看的行为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了寻找安全感,他往往会靠墙站立,而且会尽可能地与他人保持最大距离。而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而向上看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表现。

此外,盯着显示楼层的数字看,不只是为了确认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楼层。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人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对此,有些广告商很聪明,他们在电梯楼层显示数字的部分张贴了广告,很好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专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每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并向四周扩张,形成一个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间,一旦其他人侵入,就会引起他(她)的紧张、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心理距离越远,身体之间的间隔也就越大。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和身体距离就会逐渐缩小。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Hall认为,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第一种是公众距离,相距有360厘米这么远;第二种是社交距离,就好像我们隔着桌子这样的距离,由120厘米到360厘米不等;第三种是个人空间,在45厘米到120厘米之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45厘米是彼此陌生的两人之间最低限度的距离,低于这个距离,那么彼此之间就会感觉不舒服;第四种是私密空间,在45厘米以下,可到达零距离。

在这几种空间中,除非在人多拥挤的情况下,否则,只有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动物才能进入各自的私密空间,例如我们的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或宠物等。了解了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借用“空间”来考察一些事情,如一对恋人,在正式确立关系之前,你可以通过进入对方的私密空间来判断其对你是否有好感:靠近对方,如果他(她)急忙后退并与你保持一定距离,那就说明你的亲密试探遭到了拒绝;反之,如果对方站在原地没动,而且也尝试靠近你,说明他(她)对你有好感。

下面这个案例中,警方就采用了空间破案法。

约翰的情人被杀,警方将凶犯锁定在了约翰身上。但在审问时,他却矢口否认,并声称他们根本不认识。不过,警方很快找到了一些他们二人之间曾有过接触的录像。

录像中,他们二人共乘电梯,看似陌生人,但从他们的站位说明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乘坐电梯时,如果只有两个陌生人,那么他们会尽可能地保持最大的距离。但是他们二人却靠得很近,已经侵入了对方的私人空间。侵入亲密空间而各自都很坦然,这只有在情侣或亲朋好友之间才会出现。

智慧看板

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距离,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有人说,最亲近的关系总是最脆弱的。朋友关系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代的东西。也许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就像另一个自己,让你有一种心灵互动的感觉。因此,你常会认为好朋友对你了如指掌,有许多事不该对你有所隐瞒。或许你对他突然疏远自己感到莫名其妙;有时你替他做了许多事,但他却不太领情,这使你很伤心……

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对方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所以,如果朋友之间距离太近,亲密到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便会使友情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