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3897200000004

第4章 自我管理心理学

)第一节 倒霉时,为什么坏事情总会接连发生

【生活百态】

早上出门上班,在公交上钱包被盗;

刚到公司就被主管叫去狠批一顿;

午餐时叫了外卖,居然等到上班时才送到;

下午接到老公电话,又莫名其妙地吵了一架……

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

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人不走运时,坏事、闹心的事都会蜂拥而至,接连不断地发生?

【心理学释疑】

的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顺时什么倒霉事都会碰到,像撞了邪似的。不过,熟稔心理学的人清楚,这不是什么撞邪,而是跟人的心理有关……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墨菲定律。

关于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对此,有人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于是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

不然,在运气欠佳的一天,人的情绪也会整天处于低迷的状态,继而出现“证实偏见”。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我们讨厌某个人(包括我们自己的人),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这个人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人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对某个人,对某部电影,对某个产品,甚至对某个种族,我们都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思维。而在发生“墨菲事件”的当天,人们总想着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使得自己持续关注并记住消极的事件,而且这种消极的想法会引发散漫消极的心态。

证实偏见总让你关注和记住某一件事情。与其总关注不愉快的事,自制“墨菲的日子”,不如专注于好的事情,所谓“境由心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智慧看板

远离“墨菲定律”,避免“证实偏见”,学会自我管理,我们不妨这样做:

1.大扫除

日本曾经有一本很畅销的书——《扫除力》,当你把家里彻彻底底打扫一遍,把所有的垃圾和污垢都清理干净的时候,你会觉得心情无比的舒畅,即使身体是疲惫的。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脏乱的房间环境会让心情极为郁闷,厄运也会接二连三地不邀而至;而当你对房间进行清扫的时候,你会觉得身心一下子变轻松了,而所有的负面能量也随之消失了。

2.经常保持微笑

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你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刻,在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经常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你就可以变得很愉快、很快乐。

3.相信美好的存在

人只有相信一些东西,才会真的感觉到它的存在,哪怕生活中的美好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印象,也要用你纯净的心使它变得清晰。

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妨多想想高兴的事情,听听愉快的音乐,找爽朗的朋友聊聊天,相信你会创造幸运的一天的。

)第二节 遭遇不幸后,为何总想向别人倾诉

【生活百态】

作为《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以“喋喋不休地讲述阿毛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她命运多舛,死了男人后改嫁,改嫁后男人又病故,留下个儿子还被狼叼走,心理处于极度的紊乱状态,正常的精神发展在屡次的灾祸中严重受阻,祥林嫂只能依赖倾诉——絮叨“阿毛的故事”——来减轻她的痛苦。

【心理学释疑】

从心理学角度看,祥林嫂这种见人就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不幸的行为,更确切地说是宣泄,完全是创伤心理求得安慰的需要。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失恋、丧偶的时候,无论男人、女人,都容易变得歇斯底里——有的人平时温文尔雅,但突然某个时候会变得絮絮叨叨;有的人平常不说脏话,但生气的时候也会破口大骂;有的人外表文质彬彬,但发起火来东砸西摔;有的人一向少言寡语,但郁闷、悲哀时,就会找朋友不停诉苦……这都是情感的宣泄。

情感如果不及时宣泄,会引起心理问题。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只是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一反常态的絮叨、歇斯底里,乃至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不就是因为遭遇灾祸或不顺时的情绪发泄吗?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并不多,因此就需要情感的宣泄。

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下去、克制下去,不让其发泄出来。殊不知,情绪和意愿如果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若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释放,它自身丝毫不会减少,如同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由此所产生的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及时把它泄出去,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洪水,给我们的心理堤坝造成强大的压力。对此,我们不能采用堵的方法,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堵塞只能是暂时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也许你会问:“在心理上筑高堤坝不行吗?”要知道,如果这样做,势必使人在内心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及窒息等不良后果。同时,这股暗流达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心理堤坝,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这也是为何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精神失常的人的缘故。

从科学上来讲,对于这样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疏导。霍桑工厂的谈话试验就是很好的例证。

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薪资及各方面待遇都相当不错,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小组,对工厂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是谈话试验。在大约两年多的时间里,心理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中,专家耐心地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没有任何的反驳和训斥,让工人们把不满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出人意料的是,谈话试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关于这个试验,心理学家分析,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有诸多不满而无处发泄,专家们的谈话方式能让他们将这些不满发泄出来,对情绪起到了疏导的作用,从而使工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智慧看板

情绪应当宣泄,但要注意合理性。这就好比我们用高压锅做饭,一方面要将气适当地放掉,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把饭做好。如果只知道将气泄掉,那么,拿掉整个锅盖就可以达到目的了,然而,这样做却使饭夹生了。因此,情绪宣泄不仅要有建设性,还应该是无害的。

在宣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而用诉苦的方式,更容易博得别人的理解;也可以找个不影响他人的适当场合,自己大哭一场;或者听音乐,做运动,自言自语,写日记,养育鱼鸟,种植花木,找心理医生等,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第三节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错觉

【生活百态】

观察下面这四个图形,然后回答:

在第一组图形中,左右两个图形中的竖线,哪个更长?在第二组图形中,左右两个图形中间的圆,哪个更大?

在大多数人眼里,左边的竖线要比右边的长,左边中间的圆要比右边中间的圆大。显然,这是一种错觉,答案告诉我们它们是同样长短、大小的。

【心理学释疑】

所谓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知觉。

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如当你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形重错觉。当你坐在正在开着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运动错觉。

引起错觉的原因有很多。感知条件不佳、客观刺激不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及意识障碍等都能引起错觉。重听的人常会听错别人说的话;胆小者夜晚独处旷野,心中恐惧,会把树木当成人形,把自己的脚步声误认为是有人在追赶;对亲人的长久思念,会把风声误认为有人敲门……

错觉,一般可以分为生理性错觉、病理性错觉和心因性错觉。生理性错觉,是错误地感知了体内某种生理性活动。例如有人迫切希望怀孕,突然有一个月的“例假”超期数日未来,她便以为怀孕了,恶心,体重增加,喜欢吃酸的……但经检查自己却并没有怀孕。这一切,都是生理性错觉。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觉,这是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清晰度不高的情况下出现。一旦意识程度转为清晰时,病理性错觉也就不医自愈了。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错觉,叫作心因性错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错觉。

错觉有“好”,也有“坏”。研究错误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例如一个较小的房间,如果墙壁涂上浅颜色,在屋中央使用一些较低的沙发、椅子和桌子,房间看起来会更宽敞。电影院和剧场中的布景和光线方向也被有意地设计,以产生电影和舞台上的错觉。通过控制错觉,人们可以获得期望的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错觉所带给人们的好的一面,对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而“杯弓蛇影”、“天下无事而庸人自扰”等等则是错觉的另一面,对此,我们应避免出现。

智慧看板

生活中,很多人身体不舒服时,就老怀疑自己得了重病,整天陷入恐慌之中。其实,大多时候,这只是些小病或者根本没有病,只不过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大量的事实表明,有不少生理疾病是由心理问题所引发。其实,健康不仅是生理的状态良好,还包括优良的心理状况。

动不动就对自己的身体表示怀疑,也许反而会令自己乱了阵脚。

)第四节 为何有人会在14℃下被冻死

【生活百态】

心理学领域的“博客明星”李小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铁路局的一名职员在冷冻车内工作的时候,被关在冷冻车里面。虽然他请求帮助,但是因为时间太晚了,所以没有人发现他。最后,他未得到别人的帮助,整个晚上被关在里头。

第二天,另一名职员打开车门后发现他被冻死在里头。

冷冻车的内壁上,写着一行字,估计是他写的:身体开始发冷,但是我只能等待。身体开始一点点冻僵,精神也开始有点恍惚。这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最后了……

后来,经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关着的冷冻车发生了故障,不过令人吃惊的是车里的实际温度只有摄氏14度,而且还有换气孔可以吸入足够的氧气,人们不明白这个男人怎么就会被冻死了。

【心理学释疑】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作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作出忧愁的反应。”

身体的健康与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奇妙的机体,它拥有很强的自我免疫、治愈、抗病能力,健康积极的精神能促进和增强人体的这种能力,而恐惧、悲观、绝望等情绪却能在瞬间将一个人的免疫抵抗能力摧垮。此外,身体是思想意识的指示牌。一个人所有的感觉和信念都会反映在身体上,如果你总觉得自己老了,总觉得自己有病,那么这些就很快反映在你的姿态、神情、脸庞和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破坏你的身体机能。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个死囚躺在床上,告知他即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真的昏死了过去。

精神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然而生活中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生理学家告诉我们,肌肉的每个细胞组织每小时都会自我更新,身体的其他细胞每隔几天或几周也会自我更新一次。而精神的每一个暗示都会被记录在细胞的生命中,消极的心理会损害身体的机能。

一个年轻人,起初身体不适,因为觉得年轻无所谓,两百斤的担子挑在身上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后来他到武汉一家医院看病,在医院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做了全面检查,在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他和朋友打牌、喝酒、聊天,像正常人一样。下午,他去拿结果,当他得知自己患有尿毒症后腿都软了,最后连到医院对面的邮局打个电话的能力都没有了。

精神是身体健康的雕刻师,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人类的精神可以创造出有关自身的健康和青春的最完美的图景,并把它们变成现实。一个人一旦从精神上被摧垮了,那么生命也就变形了。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故事中那个男人死亡的原因:担心自己可能被冻死在冷冻车里的想法,真正导致了他的死亡。

被动的人生态度,会让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等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被动人生态度的俘虏,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难有作为。相反,一个人如果总是给自己正面的暗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问题,那么他身边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积极气场,影响着自己不断地向前进。

精神的健康决定着身体的健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要:

智慧看板

每天用充满希望的语调谈每一件事,谈你的工作、你的健康、你的前途,对每件事采取乐观的说法。

乐于接受各种创意。要丢弃“不可行”、“办不到”、“没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渣滓。

与自己亲近的人或好朋友谈谈心,请他们帮助你告别过去,让他们在你犯下老毛病时提醒你注意。

不要说“我也没办法”,而说“只要努力一下,我就可以改变自己”。不要说“我一直是这样”,而说“我一定要作出改变”。

不要说“我就是这样”,而说“我以前曾经是这样”。

不要说“我天生就是这样”,而说“我曾认为自己生性如此”。

)第五节 为什么快被淹死的人能瞬间就学会游泳

【生活百态】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他扬鞭策马,来到湖边,看见一个士兵一边在湖里拼命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乱成了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不知该怎么办。拿破仑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只能扑腾几下!”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赶紧给我游回来,不然我毙了你!”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又听说拿破仑要枪毙他,一下子使出浑身的力气,猛地转身,快速地游了回来。

【心理学释疑】

不会游泳的士兵突然发生戏剧性转变,是因为拿破仑“不游回来就毙了你”的强刺激,使他产生“应激反应”,才使出浑身力量和智能,自救成功。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威胁性情境时,身体上会自动发出一种类似“总动员”的反应现象。这种本能性的生理反应,可使个体立即进入应激状态,以维护其生命的安全,被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人的潜能。

目前流行的“巅峰销售潜能”、“巅峰团队潜能”等高级训练课程中,均采用了大量的超强度心理及生理训练手段,以帮助学员强力刺激自我意识,达到激发自我潜能的目的。

生活时刻在变化,一定的变化可以激励人们投入到新的行动中,磨炼人的斗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是有利于维持人们心理平衡的。但生活中的变化如果过多、过快、过大、过于突然,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超过人们心理、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形成有害的应激。因为应激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如果应激过强,身体就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了,会使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受到破坏,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而从心理上讲,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就达到了“过度应激”,它会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因为当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时,会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度,会使之产生焦虑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自控力会减弱,心理活动能力也会降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变得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理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要想表现出最好的状态,需要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中。

此外,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对自己的挑战应该适可而止。即使我们突破自己的极限,也应该一步步来,不能一下子迈过大的步伐。因为那样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身心失调,损害健康,最后很可能欲速则不达,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智慧看板

人的潜能是永远挖掘不尽的,就像一座永远也挖不尽的金矿,你可以从这座金矿取得所需的一切东西。如果能唤醒这种潜在的巨大力量,往往会出现奇迹。觉悟带动行动,行动产生价值。我们只有投身于行动,充分发掘出自身内在的能量,才能够开发出我们内在的宝藏。

)第六节 为什么怀孕的人更容易发现孕妇

【生活百态】

辞去了工作,小萍全身心地开始为要宝宝做准备。很快,如己所愿,小萍怀孕了,看着逐渐隆起的肚子,幸福感由心而生。

“老公,你说现在怀孕的人怎么这么多啊,今天上公园溜达,碰见了四五个孕妇,以前也没见过有这么多啊。”

老公呵呵一笑说:“那是因为你也是孕妇,所以眼里看到的全是‘同行’”。

【心理学释疑】

就像怀孕的人更容易发现孕妇一样,如果一个人开了奔驰,他就更容易看到奔驰;如果一个人拎个LV包,她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LV;如果一个人创业了,他就会发现周围有很多创业者……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视网膜效应”作用的结果。

“视网膜效应”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很久以前提出一个论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我们的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发现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常常骂别人很凶的人,其实自己脾气也不太好,而这就是“视网膜效应”的影响力。

视网膜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先肯定自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才能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行,对别人也往往是全面衡量。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操纵自己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同时也相信自己有缺点、有毛病。我们放弃了完美,就会明白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可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自己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友好与孤独、坚定与灵活等的两重性。

自我接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可以抛弃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将这种自我肯定、自我接纳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是无知和无能的,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往中都会有笨拙的表现。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拿出勇气去革新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玩乐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如在灯火绚丽、乐曲悠扬的宴会厅里,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怕别人笑话自己笨拙,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很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长,从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着眼于其长,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价值。

一个人该如何增进自我接受感呢?

1.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

智慧看板

自知者明,自胜者勇。你可以通过比较法(与同龄、同条件的人相比较)、分析法(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等来认识、了解自己。

2.要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

这样你才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所能及的胜利能增加你的自信心。

3.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

每个人都要经历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也许发挥了才干,也许暴露了缺陷,没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将促进你对自己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肯定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能够接受生活上的打击,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接受感。

)第七节 为什么说“谣言重复三遍就是真理”

【生活百态】

有好事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在排队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有意识地朝墙边的一个死角多看了几眼。其实他知道那里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想看看后面的人有什么反应。没想到,从他后面的那位先生开始,每个人走到这里都要停下来朝那个死角看上几眼,几乎无一例外。

【心理学释疑】

也许你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很可笑,其实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盲从的行为表现。和朋友们上街购物,挑来拣去终于选中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朋友们普遍认为这件衣服不怎么适合你、不怎么实用等,罗列了一大堆反对意见。这时候,你会坚持买下这件衣服,还是顺从朋友的意见,放弃这件重新挑选呢?

你驾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着,周围却没有一个人停车,而是对红灯视而不见往前闯,尽管你清楚地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但你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

再比如,你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想法(事实证明的确不错)。当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一位同事时,那位同事说:“这不可行!”你又告诉第二位同事,第二位同事还是说:“这根本不可能。”当第三个同事也否定你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你告诉自己:“大家都认为我是错的,看来我的确是错了。”所谓“谣言重复三遍就是真理”,就与之类似。

一个人因受到群体的影响,转变原有的态度,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心理,通常表现为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多数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看、怎么说,人云亦云;多数人做什么、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家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生动的阐释了从众这一心理现象:

大街上,一个行人突然向东跑去,接着,卖报的小伙子也向东跑去,又有一个中学生背着书包向东跑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有点不可思议了:十几分钟以后,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向东跑,嘴里还不断地叫嚷着什么“上帝”、“大堤”之类的话语。

就这样,大街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刹那间,几千人像潮水一样恐慌地朝东方涌去——但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群的喊叫声中依稀可以分辨出一些信息:“决堤了”、“向东跑”、“东边远离大河”、“东边最安全”……

有一个人从路边经过,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问正在跑的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得到的回答是:“别问我,我不知道!”

你是否觉得有些好笑?刚开始只是一两个人由于自己的某种原因跑起来,不料过不了多久,所有的人都跟着跑起来。其实,跟着跑的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向东跑只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跑。

其实第一个向东跑的人只不过是突然想起出门时忘了很重要的东西,急着回去取,而报童和中学生也不过是因为突然想到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去做,却引起了一阵大恐慌——这就是从众心理的盲目性。

盲从是一种可悲,但这种可悲后面有着一种更可悲的无形因素,那就是人的内心不坚定。很多人都有跟风、从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取向,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类互比”。“人们为了达到其理想的生活目标,随时都需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尤其需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缺乏判断信息的标准和有效方法时,就常常通过与他自认为同类的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现状、社会位置以及应采取的行动。”同类互比,是社会给个人设置的一个陷阱和圈套。人一旦选择了跟风、从众,往往就意味着选择了平庸。

此外,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从众心理的产生。人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并且时刻都在为维护这种群居而努力着,一旦发现某人在思维或行为方面“不合群”,大家便会采取许多方法排斥他、打击他,迫使他“改邪归正”,重新回到整齐划一的“群”里来。

有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小组中,安插了一位特立独行的“不合群”者,无论讨论什么事情,他总是与大家持不同的意见。后来,专家请这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去参加一次令人不愉快的惩罚性实验,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推荐了那位“不合群”的人;再请同一个小组推荐一人去参加一次有奖励的实验,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推荐“不合群”的那位。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进程,类似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新事物的发现者,几乎在不同程度上都遭到外人的排斥、孤立,甚至打压。尤其在保守的时代,颠覆传统理论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的达尔文,无不被大众视为异类,成为大众攻击的目标。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观念变革,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革新,甚至是企业的每一次换血,几乎都是建立在这种“孤立”的基础上的。不论生活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提出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总是极少数人,而对于这极少数人的新观念和新发现,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赞同甚至激烈反对的。因为每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相对固定化的模式里,他们很难摆脱早已习惯了的思维框架,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高处也许不胜寒,但只有顶得住社会舆论的重重压力和批判,在大众无法理解甚至不断排挤的心态下坚持己见,经过或短或长的时间,这些真理必然会被慢慢传播出去,普及开来,最终为大众所接受。

智慧看板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的人是悲哀的。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有主见。跟着别人后面走,下场也同别人一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第八节 为什么人们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生活百态】

在日本,芭比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后来,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变成咖啡色。很多人认为芭比娃娃是日本少女的投射,这形成了需求,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

【心理学释疑】

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起初公司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假定了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认为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受到欢迎,结果却没有如期而至。这是忽略投射效应的后果。

投射效应,是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生活中,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点的影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想法,觉得既然我们都这么想,别人肯定也这么想。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他们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的参加者时间长;而前一组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事先的预期或看法决定了做法,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都会受到预先期待的影响。

其实,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除了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外,还有另一种表现——感情投射,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恋爱期间,如在热恋时人们喜欢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又把对对方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过其实。

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对他人有一些消极的看法,那么,这些看法势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表现在你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上。而对方觉察到你发出的信息后,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位心理学家就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爱好、职业、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事物、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和经验来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要承认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并能容忍这种差别。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这样做是徒劳的。

智慧看板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应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心灵阳光的人才能看见生命中的阳光,才能感受到别人的阳光魅力。我们只有做到用阳光的心态来对待一切,时时检点自己,做到严于律己,同时对自己的期望值加以调整,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此外,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有句古话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多看别人长处,原谅别人过错,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