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非读不可的心理学
3897200000006

第6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节 为什么不好的第一印象会让对方远离你

【生活百态】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而这就是第一印象的神奇威力。

【心理学释疑】

第一印象,是心理学上有名的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通常,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会自觉地依据这一印象去评价他。此外,人们对他人形成的第一印象,日后往往很难改变,而且人们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对方的表现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会坚持对他的最初评价。这就是第一印象的巨大威力!

《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傲慢不羁,无论鲁肃怎样苦言相劝,最后还是将这位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于门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庞统无能,还是孙权根本不需要帮手呢?其实,造成这样的后果,仅仅是因为庞统没能给孙权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个谈吐文雅、举止得体、朝气蓬勃的人和一个口无遮拦、蛮横无理、精神萎靡的人给人造成的印象、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不同的。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让对方第一时间感受到你的魅力,并被你紧紧吸引;不好的第一印象会让对方轻视你、讨厌你、远离你。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求职面试、第一次拜见爱人父母、第一次求人办事……这些第一次都很重要,因为它很可能影响到你以后的生活与事业。所以,我们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通常来说,第一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随着后来接触的增加,各种基本相同的信息的刺激,也往往盖不住初次印象的鲜明性。所以,第一印象的客观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并在以后的交往中起到了心理定式作用。

如果你与人初次见面就不言不语、反应缓慢,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就是呆板、不热情,对方就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即使你有许多优点,也不易被人接受;而如果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风趣、直率、热情,即使你身上尚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捕捉的印象来评价你。

智慧看板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更重要。而交换名片这个社会交往中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就可以帮助你。为了使对方记住自己,很多人在名片的样式设计上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为什么不从其他途径作出改变呢?瑞典的interesting.org公司的员工,每次都递给对方两张同样的名片,“一张是给您的,一张是给您认识的最有创造力的朋友。”于是很多人都对这家“老给别人发两张名片”的公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做的努力也仅仅是多发了一张名片而已。

)第二节 为什么轻微的身体接触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生活百态】

某人事部主管接见新入职的女职员时,主动伸出手与职员握手,并且在握手的同时,她用左手轻轻地碰触了新员工的手肘。新人倍感亲切,事后她向同事表达自己对老板的印象:“她是一个很亲切的人,很尊重下属。”

新职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主管的碰触行为——轻轻地碰触她的手肘。

【心理学释疑】

肢体触碰可以带来神奇效果:面对犯了错的学生,老师轻轻地拍拍他的头,会让他知道自己错了;恋人伤心难过时,轻轻地抱抱她,会让她觉得温暖、贴心;朋友、同事遇到困难时,拍怕他的肩,会给他激励和鼓舞……

生活中,合理的肢体触碰可以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积极的作用。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肢体触碰大多存在于男性之间,女性之间好像很少有这样的行为。其实不然,某肢体语言专家就讲过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说女性之间发生肢体接触的可能性大约为男性的四倍。当女性面对熟知的同性,她的内心不会有不安的感觉,而且女性天生就拥有比男性更细腻的皮肤,有着更敏感的触觉,所以对于肢体接触她们会更敏感。那些轻柔的、没有敌意的触碰让她们的感觉良好,女性朋友之间就喜欢运用这些触碰来加强关系。从上面我们讲到的那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在与人交往时,合理地碰触对方的某些身体部位,会使对方心里产生一些超出你的预料的友好感。

有研究表明,外界对皮肤的刺激可以传达积极的信号。当触摸让我们感觉舒服时,我们的皮肤就会扩张,毛孔打开,以充分接受这种积极信号。当然,这种触碰也有消极的信号,如果他人的碰触让我们感觉不适时,皮肤就会缩紧,并且毛孔封闭,来抵制这些信号的进入。

当人对对象事物采取封锁态度时,皮肤会收缩,肌肉绷紧,而这样的肢体语言更强化了内心的封锁。反之,当皮肤舒张时,我们的内心也就更容易接受对象事物。所以,给皮肤传递积极信号的肢体碰触也有利于心扉的敞开。

在马路上走的时候,发现女生走在靠近车道外侧的时候,可以用手轻轻扶着她的肩膀或手臂让她走到你的内侧;进餐厅吃饭时,帮女生拉完椅子坐下后,手可以轻轻搭在她的肩膀上,确认她已坐定位后,再回到你自己的座位上;过红绿灯时,发现可以过了,就牵起对方的手快速走到对面,然后再轻轻把她的手放下……

要想让人觉得舒服,内心不抵触,那么在肢体触碰时就要注意当时的环境和触碰的部位。如果在餐厅我们拉女孩的手而不是扶她的肩,过绿灯时搂她的腰而不是牵着她的手快速通过……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不同环境下,触碰的肢体部位也有不同,不能乱来一气。

其次,触碰的部位要注意。一般来说,不是很熟的人之间最好不要误闯别人的私人领域,而大多数人不把手肘当作个人的私密部位,所以选择这个部位碰触通常不会让人感觉到被侵犯。不过需要注意碰触的强度和时间:轻轻的、短短的碰触不会让人误解你的意思,并且不会引起对方过激的反应。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和陌生人身体接触的习惯,这样短而轻的碰触刚好给对方留下了印象,又不会引发反感。

而如果你碰触的是对方认为的私密部位,并且时间稍微长了一些,或者力度过大,都无法获得你所预期的积极效果,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产生不良的负面效应。所以,适当运用手肘接触法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才能帮助你在对方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

智慧看板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就应避免触动别人的忌讳之处,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处相关联的事情,以免引起对方的误会,使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只有巧妙地绕过人际误区,才可以更好地编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第三节 为什么一开始过于热情往往会被人拒绝

【生活百态】

小马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所以,很难搞清楚谁是谁。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小马的名片设计特殊,所以让他印象深刻,记住了他。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小马东聊西聊,好像两人已经很熟了那样。对此,小马不大高兴,因为他和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天,让小马有种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心理学释疑】

在生活中,故事里的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小马的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小马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交往。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样的交往方式未免太过急躁,让人反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都有戒心,不管是接受新事物,还是与人交往,都需要一个由远及近、由生到熟的过程。给人一个适应、熟悉的过程,别人才会更好地接纳你;否则,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有人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

“我们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想请教您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这位太太无所谓地说。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打给了这位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时候也会被同意,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如果他们不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提出第二个电话的要求,往往会遭到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方式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只有25%。

通过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对人有所请求时,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到重,才会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则往往会被断然拒绝。同样的,与人交往也是这个道理,从相识、相知,到最后交往,必须是渐进的,让对方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与适应过程,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智慧看板

与人交往,你若采取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多数人会有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第四节 怎样才能让对方感到你是“自己人”

【生活百态】

曾经一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剧中的男主人公余则成,在观众看来他是精明的,不动声色、悄无声息地就把事给办了。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在余则成周围到处都是老谋深算的狡猾分子,上至吴站长,下到陆桥山、马奎、李涯,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但余则成却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并且被他们认为是“自己人”。

【心理学释疑】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就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要求时,如果先跟他套近乎,将其视为“自己人”,让他觉得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上真心地为他着想时,对方就很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的竞选列车,沿路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正是这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深深打动了选民。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从而对他大力支持。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选为美国总统。

的确,当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把你当作“自己人”时,那么你再向他提出某些要求或观点,对方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而这也正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有名的效应——“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有求于人时,需要将对方视为“自己人”,当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对方消除了戒备之心后,接下来再说出自己所求之事,对方便容易欣然应允了。

某中学老师为了矫正学生的早恋倾向,就在一次班会上这样说道:“想当年我上学时,我的同桌是个特别漂亮的女孩,我心里很喜欢她,经常关注她,上课时还忍不住偷看她两眼。”接下来,这位老师告诉同学们说,这些感受是青春期萌动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会经历,但不要因为这些懵懂的情愫而荒废了学习。学生们听后,心头一动,觉得老师跟自己一样,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自然对他的建议也容易听进去了。

故事中的这位老师就是利用“自己人效应”,讲述自己与学生的一些相似经历,从而让这些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们感同身受,并听从自己的建议的。

林肯曾说过:“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的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制造“自己人效应”,让对方有与你志同道合的感觉呢?

智慧看板

第一,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和经历。

第二,效仿对方的动作或行为,让他觉得你们是一类人。从心理学角度讲,肢体动作是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方觉得你和他的一举一动都很像,那么他会产生“路逢知己”的感觉。这样你在有求于他时,对方会很乐于满足你的请求。当然,效仿对方的动作时,一定要注意不露痕迹,否则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第三,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而将对方引为“自己人”,从而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所以,如果你跟对方有着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他会对你另眼相看。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是交往得以维持并向更为密切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所以,如果当对方对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种情感倾向时,你就要对他所说的这件事表达同样的感受,而且激烈些,这样你们就能谈到一起了。

)第五节 为什么会出现“人走茶凉”的情况

【生活百态】

无论接待什么样的客人,当客人准备告辞时,都要婉言挽留,不要客人一说要走,主人马上站起相送,或者起身相留,这都有逐客之嫌。但生活中有人却不了解这一点,小武就是其中之一。

一天,老家的一位朋友来北京出差,便顺便看望了一下小武。而小武也没有怠慢,张罗了好酒好菜来招待。酒足饭饱后,朋友说要告辞,原本以为小武会挽留一下自己,但没想到,他却站起来帮自己拿东西。

本来还想多聊聊,但看到小武已经起身,朋友只好告辞,虽然知道小武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朋友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心理学释疑】

“末因效应”,也叫“近因效应”,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知觉较近的信息,会给人较深刻的印象。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

有一句俗话叫“出迎三步,身送七步”,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在社交应酬中,只注重迎接礼仪,但却忽视了欢送礼仪,这样就给人人走茶凉的悲凉感,无形中引起别人的反感,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增加了阻力。

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都深知“身送七步”的重要性,也格外注意送人的礼节,李嘉诚就是其中一个绝佳的典范。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那天,李嘉诚和儿子一起接见了他。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起身从办公室陪他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更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一直等到电梯上来,他进了电梯门,再举手告别,一直等到电梯门合上。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日理万机,可他依旧注重礼节,严格遵循“身送七步”的礼仪,亲自送客,没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举。这位内地企业家面对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说:“李嘉诚这么大年纪了,对我们晚辈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难。”

“身送七步”,连李嘉诚这样的大人物都不忘的待客礼仪,作为普通人,我们更要铭记在心,以实际行动给人以贴心之感,这样才能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增进感情。

迎客重要,送客礼仪更重要。所以,我们不要做到了“迎人三步”,而忘记了“身送七步”,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印象。

智慧看板

在人际关系,尤其是商务关系中,善始善终是非常重要的。有人为了取得与客户见面的机会,以推销、介绍己方的产品,会精心地作各种准备,但对那之后的情形和进展却很少进行汇报。还有很多人,以前明明一直频繁地来往着,但在竞争中一旦落败,或与对方的大型商务合作结束,就不再露面了。

真正的人脉并不是在宴会上认识好多人、交换一下名片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要通过与工作伙伴或日常合作者之间建立信赖关系,并持续深化此种关系才能够得以建立。要得到信任,不仅要在展销会上费心思,后续行为更为重要。

)第六节 为什么不宜送过分昂贵的礼物

【生活百态】

有位颇有名气的医生到偏远的小城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民,没有收他一文钱。

山民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才到城里,把一大捆柴送给医生。他不知道在城市里生活,几乎没有烧柴这个概念,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让人觉得不合时宜。但医生却十分感动地收下了山民的礼物。后来,他向人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大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本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使它成为医生记忆中珍贵的礼物。

【心理学释疑】

与人交往,送礼是一种技巧。

生活中,大多人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会选择价格昂贵的礼物,认为要送就送得货真价实。其实,在许多场合下,选择价格不菲的贵重礼物并不一定能够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价格低的礼物也不一定就没有积极的效果。

每个人都会因为收到礼物而高兴,但与此同时,无缘无故的贵重礼物也会让人产生精神负担。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下子送了人家那么贵重的礼物,人家还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谁还敢收?即便是主人收下礼物,心里也不一定愉快。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你这一次送来这么多礼品,下一次可够人家还的。你自认为是好意,人家的心里却有了压力。有人就曾通过实验,证明了无偿礼物会给人带来负担。

实验人员被分成几个小组。参加游戏时,参试者之间不能直接对话,但可以用传递小纸条的方式相互交流。按照事先的安排,所有的参试者几乎都输光了手里的筹码,在小组里的成绩均垫底。而在再输一次就会被淘汰出局的关键时刻,参试者接到了一张纸条和筹码。第一张小纸条上写着:我用不着了,不还也行。第二张小纸条上写着:先用着,赢多了再还我。第三张小纸条上写着:暂借给你,还时要连本带息。被实验人员对哪一张纸条表现出好感呢?

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试者痛快地接受了第二张纸条的提议,并且向对方表示出了好感。而第一张纸条,即无条件获得筹码,很受冷遇,大家普遍对它没有太多好感。

在无条件地接受他人的恩惠时,受惠的人会产生自己欠债的想法和将来一定得还人情的精神负担;更有甚者,还会怀疑对方的真实意图。由此可见,在与人交往时,千万不可一味追求厚礼。为了减轻礼物带来的心理负担,一定要分清轻重,仔细权衡后再送,最好是根据交情的深浅来准备适当的礼物。

智慧看板

礼物不论厚薄,都是用来表达心意的。礼物再丰厚,厚不过你的那份感情;礼物再微薄,它总能表达你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礼物是否厚重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你送得是否适当。一般出差、旅行回来后,应该给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带上一些礼物,但是要避免送一些贵重的以及表示亲密关系的物品,如剃须刀、衣服等(同性除外)。

)第七节 怎样聊天才合适

【生活百态】

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经验时,一位男士这样说:

“生活中有两类人:第一类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古论今,可从来不会跟你聊起自己的私事,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另一类人,他们也许很善言辞,也许不太爱讲话,但他们却总希望能向对方坦露心声。面对两种不同的人,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类人常常被认为是泛泛之交,不会深入,人们对其也往往存有戒备心理;第二类人则能很快和别人拉近距离,人们也往往愿意与之深交。”

【心理学释疑】

也许,你对上面这位男士的话感同身受。生活里总有些人看起来很老实、不擅长社交,但知心朋友却比较多;也有些人虽然八面玲珑、巧舌如簧,但却少有知心朋友。

春春是办公室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长得也漂亮。但同事们却对她并不认可,每次有集体活动时,都不愿跟她一组,擅长交际的春春仍是独自一人。谈到原因时,她的一位同事说:她太神秘,都不了解她,平时打个招呼还行,深交不可能。

原来,春春一直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从不对人谈及自己的私生活,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一个很少“暴露”自己私人信息、感情、内心想法的人,会让人心生隔阂,产生戒备心理。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对这个人也不会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而当一个人向你表露内心深处的感受,谈一些自己的“八卦”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对自己很信赖,而你也无形中会和他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向对方坦露自己,即适度公开一些自己的私人信息,这包括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无关紧要的私人信息、自己的同学、朋友,等等。

某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所以,在与同事相处时,你不妨向对方坦露一点自己的私人信息,吐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秘密,这样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

当然,凡事要讲究技巧,在表露自己时也一样,要掌握以下两点:

1.坦露自己要适当

一个从不自我坦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总是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好感,甚至会招人厌烦,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时间长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厌烦。所以,在向别人坦露自己时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表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表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表露。而且,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2.透露的信息最好是与他人相近的信息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些年轻人回忆他们结交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并请列举这位朋友与他们自己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结果大多数人列举的尽是他的朋友与他的相似之处,如“我们性格内向、诚实,都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还有“我们都很开朗、好交际,还常常在一起搞体育活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的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相似引起喜欢,所以要想取得他人的好感,就要多找找你与他人间的共性,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

智慧看板

电视连续剧《夫妻》里有一句话:不熟的人聊人生,熟的人聊八卦。用在人际交往上,这话很有道理。与陌生人谈人生,与熟人聊八卦,这样才能受人待见。因为彼此不熟悉的人,如果你跟人家谈私事,人家会产生戒备心理。与熟人在一起,如果你谈人生,人家会说你“装”。

)第八节 为什么帮助别人要适可而止

【生活百态】

大川有位很好的朋友王明。王明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她在家经常与婆婆产生摩擦,从而导致了与丈夫的关系也不和谐,夫妻俩经常吵架。大川每次听小王声泪俱下地控诉完婆婆与丈夫的不是之后,感觉到小王那份难以启齿的难受时,大川的心中也一样难受万分,可是却没有办法来解决。眼看自己帮不了好朋友的忙,大川也闷闷不乐,心情差到极点。

大川也曾在心里一遍遍劝诫自己:小王有困难她自己会解决的,自己没必要也跟着痛苦不堪。然而,一遇到小王有什么事,大川却又烦躁不安。

【心理学释疑】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有人过分地关心朋友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担忧;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在心理学上,这种过度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心理情绪,称为“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心理卷入程度过高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导致情绪波动大,行为控制不当,进而出现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障碍。许多初涉社交圈中的人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总是喜欢“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里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你总是在帮别人,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因而,留有余地,好事不一次做尽,这也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造成心理卷入程度过高,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自信,比如特别在乎别人的议论,担心遭到别人的否定和排斥。此外,由于个体心理独立性发展不完善,个人的状况和心理状态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再者,是因为缺乏必需的社会知觉和人际交往技巧,不会恰当地判断事件与自己的关联程度以及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对方造成的影响。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

第一,要信任别人,相信别人能为自己的事负责,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不要越俎代庖,负自己不该负的责任。

第二,加强自信和独立性,有自我价值观与生活支撑点。只有消除在心理上对他人的依赖,才能驾驭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过分关心他人,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而只有给对方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智慧看板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朋友之间可以毫无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实际上,越是要好的朋友,越应该维护对方的面子。说话办事时不要伤害朋友的自尊心,这样,你们的友情才能长久。如果你有什么事需要朋友帮个忙,朋友也会鼎力相助。

)第九节 锦上添花为何不如雪中送炭

【生活百态】

小张在某家模具厂经营部。一天,经理心急火燎地过来问:“小万呢,他的那份合同做好了没有?”今天恰巧小万出去办私事,临走时对小张说了一下。小张当时说:“小万刚刚出去,可能上厕所了吧,您需要哪一份合同书?”“就是前天签订的那一份合同。越到节骨眼儿上越找不着人!”经理答道。“小万一会儿就回来,我先找一下。”经理走后,小张马上给小万打电话,找到了那份合同,及时给经理送了过去。关键时刻小张帮忙解决了难题,小万非常感动。此后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成为知己,小万对小张更是有求必应。

【心理学释疑】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别人落难的时候,你拉他一把,雪中送炭,那么他会铭记一辈子,并且会想法设法地报答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关键时刻的帮助,哪怕是一点点,其功效往往会高出平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是因为一个人身处“危难”时,其心理也往往是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会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所以,这时你一个眼神、一句安慰,都可能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关键时刻雪中送炭,胜过平日锦上添花。但生活中,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在别人顺境时,说好话做好事,别人需要帮助时,有十分的能力会尽十二分的努力;而一旦别人落了难,身处困境时,他们就拂袖而去。的确,帮助别人,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和回报,但这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或者财力;而在危难时刻帮别人一把,哪怕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落难者眼里,它却价值千金。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就是在困难时候形成的。这时形成的交情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最让人珍视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救世主,我都自顾不暇了,哪有余力帮助他!”的确,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或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因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他们的心田,带给他们希望。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磨难是对朋友的考验。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契机。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再漠视那些落魄的朋友了,伸出你的手,关键时刻拉他一把,给他关心和帮助,你将会像磁铁一样吸住他一辈子!

智慧看板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对人情的投资,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因为这样就成了一种买卖,说难听点就是一种贿赂。如果对方是有骨气之人,更会感到不高兴,即使勉强接受,也并不以为然,日后就算回报,也是得半斤还八两。而平时“烧香”,也表明自己别无希求,完全是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念在平时你的“烧香”热忱,也不至于拒绝。

)第十节 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你

【生活百态】

伍布奇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总裁,著名的销售专家,当人们问及一个成功的销售员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时,伍布奇先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喜欢别人。还有,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而且对产品有信心;工作要勤奋,善于运用积极的思想。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喜欢他人。”

【心理学释疑】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得勒,写过一本书,名叫《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在那本书里,他说:“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会遭受重大的阻碍和困难,同时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与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才发生的。”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他很难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要成为受人敬重的人,必须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到别人的身上去。但是,生活中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别人为什么不喜欢我?”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症结在于,人们带着这样的心理:“他不喜欢我,我为什么要喜欢他?”“他喜欢我,我再喜欢他!”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喜欢别人主动向自己示好,然后自己再选择性地向别人示好。这样的心理让人们秉承着“静观其变”的原则,谁都不愿意主动“先喜欢别人”,都“等着被喜欢”,如此一来,很多人便渐渐地有了因“不被喜欢”而很“懊恼”的情绪。

事实上,在与人交往中,想让别人喜欢你,你要先喜欢别人。事实证明,这样的人往往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他请了许多被试来参加一项实验,把他们分为四组。其中一名被试是研究者的助手,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每当实验休息时,这名助手就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实验有四种情境:

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表示欣赏和喜欢他们。

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

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随后,研究者问所有被试对这个助手的喜欢程度,让他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的得分是+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

研究者分析,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即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针对这一实验结论,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

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去接近他们。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和厌恶。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等着别人先来喜欢你。想让别人喜欢你,你就要先喜欢别人,跨出了这一步,你收获的将会比别人多得多。

智慧看板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还可以通过多走动、多联系的方式。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彼此取得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两个人没有一定的交往,“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情感、友谊就无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