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弱国崛起:我的名字叫印度
3899300000007

第7章 革命之路(3)

印度的频谱分配方式既不公平也反复多变,抑制了投资,也造成了浪费。根据法国里昂证券公司(CLSA)的一位股票经纪人Deepti Chaturvedi估计,印度授权的频谱约30%用于GSM(2G的主要特性),而按收入来算,掌握该系统的运营商联合市场份额仅有约3%。而由于频谱资源有限,大移动运营商称,必须构建更为密集的网络,而他们本来不打算这么做。一位老板认为,移动通讯业的额外成本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

去年针对3G业务的频谱拍卖正大光明,设计聪明,结果却很蠢。每个地域售出的空白频谱有4或5个,远少于目前的运营商玩家数。现有2G客户仅约60%能从其当前的供应商那获得3G服务。他们若想用上高速数据连接业务,就得放弃现在的运营商,不然就得期望它与对手的网络相连。总之,印度先是鼓励众多公司进入音频业务市场,然后又确保其中许多公司不能提供最新技术,同时又让那些失败企业很难卖掉资产,净身出户。

倘若移动通讯市场太过零散,合并便是唯一合理的矫正方式。从巴西到美国,那些由各种移动通讯技术、多家运营商及各种地区牌照组成的地方,都自个进行了整肃清理。而在印度,此过程或许不会纠正以往的不公平,但通过允许并购那些无法独立生存的企业、瓜分其频谱,稀缺资源或能有效配置,而客户也不用操心自己的移动通讯服务提供商完蛋。大多数高管预计本行业会来场优胜劣汰。一位老板称,去年丑闻爆发后,银行停止贷款给移动通讯业,这让那些尚未达到收支平衡的小企业,日子艰难无比。大运营商暂时放弃降价,使得客户虽蓬勃发展但却停滞不前的行业收入,再度增长。

但光凭自身,印度移动通讯业并不能合理改革:牌照发放与频谱配给可由国家控制着。如此怎能发生切实改变?一些人担心,2G牌照发放丑闻玷污了太多运营商高管及政治家的名声,致使改革动弹不得,会损害印度经济。然而,德里来的传闻好歹有点振奋人心,正如印度电信部长近日所言,“不能杀鸡取卵。” 这句老话用得恰如其分。

欢迎沃尔玛

【标签】自我修正 外国超市 零售业 改革 国大党

乐观主义者认为印度的轨道是自我修正。它乱成一团的民主也许无法让它拥有一党专政的中国那样坚定的目的性,但如果经济动荡达到一定程度,政治家最终必须得有所反应,通过痛苦的改革,印度奇迹才能得以保存。这一乐观的逻辑这周正在经受考验:一项让外国超市进入印度的提议引起了极大争论。政府必须鼓足勇气,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印度在哪里买洋葱,更关系着印度能否做出艰难的决定。

12月24日宣布的开始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多品牌的外国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和乐购必须以联合控股的形式运行,其中他们现在可能拥有51%的股份,而且只能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里开张。但这仍应该会让事情尚未成为定局。印度的零售业很落后:商店很小,物流链薄弱而且浪费非常厉害,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蔬菜腐烂。外国企业的进入将会使得小店店主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更为艰难。但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有助于促进印度农业现代化以及以更快的速度将粮食从地里运到集市上。这有可能控制食品价格,穷人得利,并减轻印度长期存在的通胀。

新的改革恰逢时机。印度的增长率下降到7%以下。卢比疲软无力,投资者紧张不安,商人对那些官样文章感到不满。印度现在的麻烦无法与1991年危机相比,1991年的危机激起印度在几十年的停滞后自由化的决心。但政府仍需保持信心,而零售业自由化也会像发酵一般带动其他行业的改革。

然而现在为止政治上的反应却是生气和排外。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一名党首承诺说他会把沃尔玛化为灰烬以保护当地的小店主。大约有一半的印度邦说他们都将拒绝实施改革,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工会则宣称要罢工。国会要求停止改革。已经有传言说政府可能会让步。

大部分责备来自于主要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十年前它还赞同开放经济包括零售业,并热烈庆祝印度资本主义的兴起。现在它变成了个冒牌机构,阻止改革纯粹是为了削弱政府,用比“本顿维尔怪兽”沃尔玛降价出售土豆的更大热情来贱价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

但这一团乱也有政府本身的原因。印度联合政府由国大党把持着,领导政府的辛格是在国大党世袭首领索尼娅·甘地的认可之下成为总理的。辛格是个推动改革的技术统治论者,但过去几年来辛格的政府看起来已经筋疲力尽。 假如政府一直以来就坚持改革,并在包括土地改革以及补贴等问题上大胆行动,现在就不会被欺负得抬不起头来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它必须破釜沉舟。零售业改革不需要国会的同意。政府应该拒绝让步,而且经常出来大声说明自己与消费者是同一阵营的,而不是与那些对他们效力甚微的中产阶级和店主站在一起。印度开放、竞争力强的经济前途不会在超市走廊里决定。但无论如何,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打开大门,去拥抱吧!

【标签】资本 外国公司 改革 零售店 竞争

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纪念碑是一个高大的门状建筑。这一点颇具讽刺性,因为外国人很难进入印度这个国家,无论是试图得到签证的个人还是想要投资的商家。

难以叩开印度门户之所以令人遗憾,是因为要消除印度薄弱的国内储蓄与庞大的投资需求之间的差距,该国就必须要引入资本,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它是那种最不容易溜之大吉的资本。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在向着错误方向前进。印度去年仅仅得到了24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相比2009年几乎减少了1/3。而同一阶段,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基本持平。

外国公司对印度失去兴趣的原因有很多,从腐败和官僚主义到难以获得土地等等。为本地及国际企业计,这些是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印度诸多领域仍然完全禁止外国企业进入--如铁路和法律服务业,或者限制外国企业只能占少数股份--如保险业和国内航空领域。

印度官员认识到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该国也一直在以喜马拉雅山冰川移动般的速度缓慢开放。例如,从本月起,外国企业获许在农业领域开展更广泛的交易。但是,其他许多类似改革陷入僵局。考虑到自由化可能给12亿印度人民带来的巨大好处,印度政府应该鼓起勇气敞开国门。

印度原始而又浪费的零售业是该国需要外资的最明显例证。主导该国零售业的是规模很小的夫妻店,大型连锁超市市场几乎空白,这意味着印度缺乏贮藏运输的“冷链”设备,也就无法使瓜果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购物篮一路保鲜。结果,至少1/4的果蔬被浪费掉了,这对有这么多人挨饿的印度来说是灾难性的。在更为先进的零售体系中,果蔬损失率不到10%。一些印度大企业正进入这一行,但该国需要解除对外资拥有权仍然存在的限制,允许沃尔玛、特易购和家乐福等国际专家进入印度。

零售业雇佣了3000多万印度人;所以有些人担心,如果允许外国连锁超市进入印度导致小商店没了生意,印度会出现社会动荡。但是,考虑到印度经济在快速增长,超市不用伤及小商店仍然存在大量扩张空间。的确,与小店目前依赖的低效高价的二道贩子相比,从外国超市买货更实惠。无论如何,上述担心与印度消费者可能得到的好处--低价优质、选择多样且营养丰富的商品--相比无不相形见绌。美国经济学家谈论有益的“沃尔玛效应”,即无处不在的廉价供应链对抑制物价的作用。为食品价格飞涨忧心忡忡的印度人可能发现,外国联锁超市是上天的恩惠。

考虑到一些印度公司如今在世界舞台上大获成功,印度担心自家土地上的外国竞争似乎是件怪事。印度政治家是时候全面扫除这种保护主义、宣布印度准备与世界各国进行商业较量了--正如世界杯冠军印度队在板球界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