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3910700000009

第9章 春风化雨:矫正孩子叛逆的对抗心理(1)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听父母的话,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不干,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却偏要做。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对待孩子的逆反,父母既不可过于压抑,又不可放任不理,对逆反的孩子,父母应当与孩子经常保持沟通。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倾诉出来,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1.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治标莫如治本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但对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而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触、蔑视对抗等。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父母不当的教子方式和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产生之源,父母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逆反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父母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父母就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以及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认真分析,父母就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逆反。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父母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

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父母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2)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不满

许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父母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3)从小养成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4)家庭关系不和

如果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父母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2)以身作则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父母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该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父母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父母的教导。

(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父母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父母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作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父母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4)艺术地批评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要是父母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5)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2.积极引导:让孩子宣泄情绪

孩子成年后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一向乖巧的女儿忽然和自己硬碰硬地大吵了一架,或一向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儿子,突然有一天宣布他逃课一天,还打算跟老师抬杠。自己一定很生气,想要给他点颜色瞧瞧,甚至自己会火冒三丈,想要好好惩罚他。

一向规规矩矩的孩子,突然把自己关在房里拼命摔东西,任父母喊破喉咙也不开门,这时会有一种想把门劈开进去揍孩子一顿的欲望。一旦真的遇上了这样的事,请父母不要大惊小怪,忍一忍,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发泄一回,做一件孩子认为惊天动地的事吧。

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给块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将心里的一个角落封闭起来,只装入自己的小秘密;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他们的心里充满幻想,跃跃欲试。今天看了一本武侠书就想去当大侠,明天看了一场电影又想去当海盗。尤其是那些一向乖巧听话的好学生,他们偶尔也会想做一回“坏孩子”过过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为了父母的高兴,也不必博得老师的表扬。或者,他们忽然觉得自己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内心烦躁不安,想找个人大吵一架,或把自己关在屋里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这时,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是保持沉默。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父母何必在乎孩子偶尔的反常行为呢?相反,父母应当为自己的孩子懂得采取这种并不太糟糕的发泄方式感到高兴。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正处在天真烂漫年龄段,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总把学习、生活、或是人际交往中遇到的所有不愉快闷在心里,长此以往,难免有一天会做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情,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泄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要他们能很快调整心态,做到豁然开朗,似乎有些苛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发泄出来,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尽管有时他们的方式有些过激,父母也应该给予充分理解。父母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更不是大发雷霆或使用暴力,而是积极引导,让他们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时,不能拿别人当出气筒,也不能失去理智,总要适可而止。当孩子情绪平息后,父母会发现他比以前更懂事了,还会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感到惭愧,并对父母的宽容心存感激。这时,父母再适时说教,孩子一定心悦诚服,岂不一举两得?

当孩子产生各种情绪时,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它表现出来,而不要去压抑它。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悲伤、不满和痛哭,那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由于情绪得不到宣泄,其内心的压力就会变得更加强烈,长时期地积累在心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障碍。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当孩子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时,父母要耐心地洗耳恭听,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以教训式的口吻训斥他。尽管孩子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词不达意,有时甚至不合情理,但是,给孩子以倾吐自己情绪体验的主要价值,在于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话被父母当做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疏泄的途径。

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如同你了解晴天和阴雨一样,可以随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他情绪低落或反常时,引导他们寻找一种好的发泄方式。父母可以试着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疏导;可以带孩子到野外登山,或进行较激烈的体育活动,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父母可以兑现一件孩子久为期盼的承诺,以满足孩子此时不平衡的心理;或是父母主动离家一天,让孩子邀好友们来家开个聚会,任凭他们扯着嗓子唱卡拉OK,或疯狂地扭一扭迪斯科……父母会发现孩子并不会滥用父母给他的自由,相反,父母的理解也许更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彼此相处会更和睦、更愉快。

3.理解关心:缓解孩子的心理重负

学业负担沉重是每个学子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有的孩子面对重负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有的孩子则采取积极的调节方式,有人偶尔从一份《北京晚报》上看到北京五中初二学生李一萌写的《快乐10条》,很受启发。

这个孩子先算了一笔人生账:假如一个人能活80岁,一年按365天计算,那么才有29200天,他觉得这么短暂的一生,与其天天不开心,不如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接着,他毫无保留地奉献出他的“锦囊妙计”——快乐10条:

①睡个好觉。从忙碌中解脱出来,躺在柔软的床上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好舒服!

②数星星。虽然不能躺在乡间的稻草堆上数星星,但躺在可爱的床上也别有一番风味,仿佛回到美好的童年,多了几分纯真的童心。

③看一场电影,轻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④给密友发E-mail,用短短的几秒传递温馨的话语和感情。

⑤和朋友分享你的烦恼。这样,既发泄了苦恼,又解决了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⑥不要预支痛苦。不要提前担心你可能糟糕的考分,毕竟那是将来的事,否则,天天就只能生活在担心、害怕、痛苦中了。

⑦开个个人演唱会。心情不佳时,边弹吉他边唱,尽情地发泄,不过要把窗户关严,不能扰民。

⑧别在意别人对你的想法,因为活在别人的议论中太累了。

⑨与好友逛街,买许多可爱的礼物。

⑩送自己一朵红玫瑰。这是一份心灵的安慰、一份特殊的浪漫。

看了之后,谁不想有这样一个善于从重负中解脱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这样一颗泰然处世的成熟的心,他就能经受住未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心动不如行动,缓解孩子心理重负,父母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要善于化解自己的压力

做父母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了问题,或是碰到大大小小的不顺心之事,面对孩子的学习出现不稳或倒退,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成熟的父母往往遇事不能沉着冷静,甚至有些神经质,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紧张和不安,不利于孩子成熟心理的形成。

(2)要留给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只要孩子从事的是健康的活动,父母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比如,有的同学用睡个好觉、数星星、发E-mail、唱歌、逛街等办法调节自己的心情,也有的同学用其他方式调节自己,大人不要横加干涉。

(3)要鼓励孩子培养多种爱好

多一个爱好,孩子就会多一个精神寄托方式,也就会更加灵活地化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样等他的心理平衡之后,他会觉得除了烦恼之事,人生还有许多乐趣,原来的困难就不会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上,他会面对现实重新调整自己,所以家庭教育光抓孩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缓解心理压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问题,孩子需要培养,大人也需要磨炼,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大人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心理成熟的孩子会反映出一个成熟的父母,一个成熟的父母造就一个心理成熟的孩子。

4.面对“代沟”冲突,以正确的方法去化解

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关口。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并非大逆不道,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冲突,并合理地处理和化解冲突。

独立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心理。若父母对这些“准大人”仍采取强权态度,总是居高临下,喜欢命令孩子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这不但没有多大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加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假如父母能认识到这是孩子个性的表现,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抱着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的态度去面对的话,那么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自然容易消除。

父母与孩子,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最基本的就是平等,这样才能沟通。所以父母应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当成一个朋友,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懂事的小不点儿。父母应做到和孩子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孩子有发言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营造比较民主的家庭气氛,以缓和大人与孩子的紧张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试着抽时间与孩子聊聊天,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的情绪,给他自主决策的机会。这样,孩子也就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对父母讲自己的心里话。渐渐地,那条横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便会日益缩小。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女儿成凤”,他们给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事无巨细都替孩子着想,恨不得一切包办代替,就像有的母亲所说:“我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可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

可是,做父母的不知道,有时太多的爱,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负担,它会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而孩子为了甩掉这份爱,就可能对父母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或尽量躲避父母所给予的爱。

而且,这种毫无节制的爱,也是对孩子成长空间的一种限制,将明显地扼杀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一句话,爱也会使孩子窒息。

因此,“爱”是需要讲究方法的。要做到理智的爱,最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在关爱中引导孩子成长。

甘肃少年晓琴的母亲表现了一种现代父母对孩子的新的认识与更博大的爱,她这样说:

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能有这样一个交流的好机会。其实,孩子,妈妈真的很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你可以去闯自己的世界,妈妈不反对,困了、累了到家里歇歇,受伤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回来,请相信无论你犯了什么错误,妈妈都一如既往地爱你,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人。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以这样的胸怀来对待孩子、来爱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冲突还会存在吗?

5.平等相待,让孩子从对着干到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一个女同学曾对她的老师说:“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无形之中有什么东西隔着我们,只能找一些干巴巴的废话来说……”这是亲生骨肉之间应有的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