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3912100000021

第21章 豫

卦名及卦辞简释

豫卦上震下坤,上卦“震”代表了行动,下卦“坤”代表了顺从,五阴而一阳,有阴阳相应、刚柔相合、顺性而动之象,也就是说顺应时机的行动,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令人愉悦的。豫卦还指出,富有而且谦卑,必然会生活快乐。

不要因一时的得利和顺境冲昏头脑

《豫》卦的重点在于唯一的阳爻“九四”,其余五个阴爻都与之呼应,故此志向容易得以实现。晨则日出,晚则日落,天地都顺应时机而及时行动;人自然也要顺应时机及时行动,正是建立功业的时机,必要时动用武力也是正当的。君子必须顺应时机,赏罚分明,从而能确保事业顺利发展。

周公总结了商灭亡的教训,多次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是说纣的灭亡是因为他无节制地花天酒地,并以此为诫,告知新执政的成王“君子所,其无逸”,“无淫于观(观览),于逸(安逸),于游(游戏),于田(田猎)”。这些思想被后人多有引用和发挥。《左传·二十七年》:“乐而不荒,乐以安民”;《礼记·曲礼》:“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直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至理名言!豫卦告诫人们,在“豫”之时不要“鸣豫”、“盱豫”、“冥豫”,要有节制,“介于石,不终日”,否则,将是乐极生悲!这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

《豫》卦“初六”爻辞是:“鸣豫,凶。”意思是:自鸣得意,高兴过了头,结果乐极生悲,必遭凶险。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去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隐蔽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老虎得意得简直忘了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中箭而死,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要时刻有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不要被一时的得利和顺境冲昏了头脑,以免埋下灾祸的隐患。

在修身方面尤须注意防微杜渐

《豫》卦主张,人们时时处处,都应当心存忧患,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注意防微杜渐。所以它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在这里,“豫”字通“预”。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修身方面也是如此。

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

一天,朱棣在右顺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立刻同刚阅读奏疏上的国家大事联系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的尤其不能有所好乐,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采办天花,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朝贡玉碗,他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于国事无益。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时候上朝穿的内衣都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补补还穿,侍臣看到后常赞颂其“圣德”。他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给臣属们看的,他主要还是怕宫中奢侈,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稳。

朱棣每年只有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这短短的十天休息日,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假日。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使他在位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给他子孙时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曾提出过“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响应。《易经》多次强调:欲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不在修身方面下足工夫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