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名及卦辞简释
中孚卦下泽上巽,巽为风,泽为水,风行水上,用以探讨如何运用诚信之德的问题。《中孚》是论述如何取信于民及天下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君来说,能否取信于民,将涉及其政权的存亡。所以,在《易经》中,信用被看得特别重要。
也可以说,《周易》的作者正因为深明这一大义,故对此讲述信用的《中孚》卦作了专门论述。
只要能取信于民,国人与我同在,就是在“月几望”之中“马匹亡”,也“无咎”;只要能取信于民,国人与我同在,哪怕是遇到再强大的敌人,我也可以“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地潇洒自如地作以应付;只要能取信于民,与民“有孚孪如”,谁又奈我何!
这便是《中孚》一卦的中心思想。
诚信历来为立身处世的根本
“孚”本意是孵,孵卵不能延误日期,有信的含义。《易经》中多次强调,诚信为立身处世的根本。
当然,不仅《易经》,就是历来直到现在,信用也是一个很令人注重的问题。孔子在《大学》中有“与国有交,至于信”,在《论语》中有“民无信不立”;孙子在他的《兵法》中,对将帅的选拔有一个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信用排在选拔将帅标准的第二位;就连平民百姓日常口头语中也常见这么一句话:“这个人说话不算话,不可信”,由此可见信用在人群中的分量。
《易经》认为,态度诚实守信,必能增加威信,定会带来吉祥。正直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品格。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长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秋天。张劭突然听见长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长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
“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
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
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做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
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
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同时更是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反之,如果不注意诚信,就会贻害自身。
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商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20年以前的大企业,到现在倒闭的非常之多。那些倒闭的大企业,在当时好像雨后春笋、气象蓬勃,登各种欺人的广告,做各种欺人的勾当,真是盛极一时。然而它们的寿命不能持久,因为它们缺少信誉为后盾。它们终究是不可靠的,一时虽能欺骗得逞,但是不久这种欺骗是要被发现的。那时它们就要被冷落、衰微而终至失败了。
天下没有一种广告能比诚实不欺、言行可靠的美誉更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了。
若要守信,就不要轻许诺言
《中孚》是论述如何取信于民及天下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君来说,能否取信于民,将涉及其政权的存亡。所以,在《周易》中,信用被看得特别重要,除了一些常用的“吉”、“凶”、“咎”、“悔”、“吝”、“贞”、“亨”之类辞外,可以说,“孚”则变成了一个被常用的字眼。
《中孚》卦“九五”爻辞是:“有孚挛如,无咎。”意思是:把守信挂在心中,就没有祸患。为了能够做到守信,首先就不要轻易许诺。
三国时代,吴国大夫鲁肃在诸葛亮的如簧之舌煽动下,一时错乱,轻率地许诺作保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岂知这一许诺,使得东吴伤透了脑筋。围绕荆州,吴蜀你争我夺,东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了周瑜,为难了鲁肃。
轻诺别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而且有时还会严重地伤害别人。
甘茂在秦国为相,秦王却偏爱公孙衍。秦王有一次曾经许诺公孙衍,将来必定有所提拔。他亲自对公孙衍说:“我准备让你做相国。”
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就去告诉甘茂。甘茂因此进宫拜见秦王说:“大王得了贤相,斗胆给大王贺喜。”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又得到贤相呢?”
甘茂说:“大王将要立公孙衍为相。”
秦王问:“你从哪里听来的?”
甘茂回答说:“公孙衍告诉我的。”
秦王窘迫非常,于是就驱逐了公孙衍。
秦王轻诺公孙衍,事后又不兑现自己的诺言,结果成了失信于人之君主,同时也伤害了一直忠心耿耿的良臣甘茂。
要做到不轻诺,除了要有自知之明之外,还必须养成对客观情况做比较深入和细致了解的习惯。谨慎许诺!
一旦许诺,就要做到。这样才能成为守信、诚实、靠得住的人,否则,就容易在生活和事业中遭受失败。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为大将,率领五万人去攻打中山国。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国君姬窟利用此一父子关系,一再要求乐舒去请求宽延攻城时间。乐羊为了减少中山国百姓的灾难,一而再、再而三地答应了乐舒的要求。如此三次,三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未攻城。这时的西门豹沉不住气了,询问乐羊为何迟迟不攻城。乐羊说:“我再三拖延,不是为了顾及父子之情,而是为了取得民心,让老百姓知道他们的国君是怎样三番两次地失信于人。”果然,由于中山国国君的一再失信,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结果一战即败。
反过来,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则往往成功。
《左传》记载,晋文公时,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的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使命令撤退。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旁边的人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天吧!”
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保护百姓的法宝。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便纷纷议论道:“文公是这样讲究信义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大开城门,向晋军投降。
晋文公凭着信义,获得了不战而胜的战果。
三国时代,诸葛亮在祁山布阵与魏军作战。长期的拉锯战,使士兵疲惫不堪,诸葛亮为了休养兵力,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士兵送返国内。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将领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诸葛亮进言说:“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以现在的兵力来看,恐怕难以获胜,恳请将这次返乡的士兵延缓一个月遣送,以确保兵力。”诸葛亮说:“我率军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与部下约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于是,依然如期遣返。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自动返回战场,英勇作战,结果大败敌军。
在这次战争中,诸葛亮凭着信义,唤起了士兵的勇气和斗志,取得了胜利。
在生活中,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诚实守信的。做到诚实守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没有把握的话绝对不要说;有把握的话,在不适当的对象面前也不要说。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也就是“不轻诺”。“不轻诺”是人守信的基础。轻率许诺者,必是少有信义的人。与其最终成为失信的人,不如一开始就不对人许诺。
你无论对任何一件事儿许诺的时候,都必须慎重地掂量,无论对大人、对小孩,对妻子、对父母,对同事、对朋友,对领导、对下属……对什么人都是这样。也无论大的许诺、小的许诺,眼前的许诺、将来的许诺……无论什么样的许诺,都是这样。记住:你的许诺价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