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3916600000007

第7章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7)

看电视与读书不同的是,观众是被动接受者,那屏幕上的一切,都是不可逆的。有时,对某部分或某句话很有兴趣,可它转眼就过去了,想回头再重温一下已不可能了,因此得“专心致志”,目不可斜视、耳不可旁听、心不能旁骛。所以,久坐不动看电视痴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近视、失眠、懒动、反应迟钝等毛病。

阅读书报不用神经紧张地担心未读完的内容随时间溜走。读久了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起身活动身体,以调节身心平衡,克服腻烦感。从这方面而言,阅读书报又远优于看电视。

有比较才有鉴别。明确了看电视与阅读书报的利与弊,为了孩子的成才,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好看电视与阅读书报的关系,让孩子尽早养成少看电视多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其实,对当今的孩子而言,电视、书报这两种媒体都不失为他们课外获取知识和培养乐趣的好渠道。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里,几乎很少有孩子能经常阅读课外书报,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每日挤出时间读书看报,而多是沉溺于电视节目之中。有些孩子一到家,丢下书包就打开电视,把学习、读书看报抛在脑后。有的家长对此根本不加限制,或是限制不了,只好顺其自然。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现象。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视节目以其图像、声音的直观可感性,节目内容的形象生动性以及较强的娱乐性等优势为孩子所喜爱,我们鼓励、支持孩子看一些健康有益、能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增长知识的电视节目,特别是许多电视台专门为儿童安排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适合儿童口味。在不影响孩子做功课和休息的前提下,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观看,对他们来说,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观看,边看边讲解,效果会更好。

有的父母打开电视机,任其孩子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效果当然也是不好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是安排给成年人看的,小孩看不太适宜,例如,男女情爱的镜头、过分渲染凶杀场面的镜头,就不利于孩子看。

也有些家长不准孩子看电视,怕影响功课,而他们自己却每晚必看。一般家庭的居住面积有限,电视发出的声音,怎能不传入孩子的耳朵?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这是很大的诱惑!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专心做功课吗?因此,要让孩子有选择、有节制地看电视,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读书看报则完全是主动的。一则故事、一本名人传记、一本科普画报即可。

8.让孩子从小养成遵守公共准则的习惯

晓庆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霸道”惯了,父母亲友都宠着他。有个学期父亲有机会去国外进修一段时间,母亲也跟着去了,把他托管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家。不再有爸爸车接车送,晓庆有了许多独自活动的机会。

第一天晓庆和一帮男生跑到一个社区花园里去踢球,踩坏了花草,还险些撞倒了婴儿车,最后被几个居委会的老太太骂走了。接下来晓庆一直表现莽撞,过马路骑飞车闯红灯;拿着妈妈留给他的存折去取零用钱又不排队,乱挤乱骂,最后被保安请出了银行。社会是由众多成员集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必须遵守共同规则。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各行其道,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例如,在十字路口车杂人多,由于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北往东行西去,各不相让,汽车、自行车、行人挤成一团,那么谁也别想通过。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公共准则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社会人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对公共准则的遵从。北方人的随便和大大咧咧通常被称为是“大气”或者“不拘小节”,南方人普遍被认为比较“小气”。其实“小气”有时候本身是对规则和秩序的高度认同。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他们一生怎样做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中学生逐渐增加了独自外出的机会,到公共场所活动就要遵守准则。

人们应该遵循的所谓准则,大致可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准则有的是不成文的,通常被称做“道德”,是人们相处的法则。有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中。不遵守公共准则的行为没有犯罪那么严重,最多是“不良行为”。但是不熟悉、不遵守公共准则,表明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会给社会、他人,最重要的是对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

因此要让孩子养成遵守公共准则的习惯,让孩子对公共标志形成本能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下的新定义有三层:第一是不识字的人;第二是不认识公共标志的人;第三是不会用计算机的人。“禁行”、“勿吸烟”、“勿喧哗”等表示各种含义的公共标志充满了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使青少年明白社会公德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生活的共同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作为孩子,在正常的家庭教育下一般都已经具备基本的公共标志识别能力和自觉遵守的习惯。如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不要随地吐痰,在电影院里也知道不要喧哗。但青少年容易激动,自制能力差,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使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成为他的本能反应,并培养孩子对一些较复杂的公共标志的识别能力,引导孩子遵守基本的公共生活规则。如对人尊重、平等,对他人的困难、疾苦和不幸遭遇富有恻隐和同情之心,热情、乐于助人、有人道主义精神,并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