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我激励心的孩子期盼成功,也会为自己确立很高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地去实现目标,有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缺乏自我激励心的孩子目标有限,用心理学家马丁·考文顿的话说,就是“在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最低水平线上”看待自己的目标。如果某个孩子认为自己的水平只够得上“C”,那么就不可能得到高分,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朝着平庸靠拢,不论其智力水平如何。
父母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奖赏(通过表扬或其他方式)孩子独立干事。有一段时间,父母们被告知,不断地赞扬和注意孩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却事与愿违。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永远是注目的中心。不管干什么事,都能得到肯定。他们就会觉得,学习不过是争取奖赏的过程。尽管在促使孩子做比较难的事情时,赞扬和外部奖赏有一定的作用,而过度强化这种做法反而毫无意义。赞扬和奖赏必须在绝对不可缺少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切不可太多。
自我打分也可以增强孩子对自己在校表现的操纵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程度。学生和老师一起为自己判分时,那个“最后”成绩就是学生和老师双方估计的平均分,双方的估计一般说来都很接近。孩子们只要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也能被当回事,那么就能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家庭。父母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或者看看家务事做了没有,而应该要求孩子按5分标准自我打分,1分代表事情没干好,5分代表事情完成得超乎想像的好。在孩子干某件事前告诉他,要根据他的表现分出等级,以及父母能接受的最低等级标准,然后在工作完成之后,进行比较,看看能否接受。
父母会很吃惊地发现,孩子参与对自己的判断以后,不仅干事速度加快,而且对自己干事情的方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增强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表现的能力,那就是教会他如何确立和实现目标。比如,星期一,艾里克的老师布置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星期五交。如果让艾里克自己订计划,往往会在星期四晚上很晚才能完成。如果你为他订计划,督促他按时完成,那么就不利于他培养自我约束力。你可以教他如何确立和实现每天的目标,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小部分,也就等于成功地控制了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精神,同时也使任务由难变易了。
心理学家卡尔鲁斯,曾经指导过一所多重残疾学校,学生包括聋哑人、盲人及传染上流行风疹留下后遗症的病人等。在假期训练项目中,他就采用了上述方法,把任务分割成一个个小步骤,分段完成。这些孩子们完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任务,比如,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组装卫星电路板等。他通过训练发现,许多看上去几乎无法实现的目标在被分解以后就可以完成了。比如一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学会了穿衣、注意个人卫生,甚至自己叠彼褥。不要小看叠被褥,要教会孩子这个简单的工作需要200个小步骤,但是孩子们一旦学会,就可以独立完成了。帮助孩子把每件工作都分成几个小步骤,合理分配每个步骤所需时间,自我控制进度,这样就自然地避免了挫折产生的可能。如果你的孩子不到10岁,那他在遇到新作业或新困难时,他就会用恰当的方法,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
培养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反过来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具有独立性和面对挫折而具有的挑战性。
--[美]劳伦斯·皮罗
9、让孩子用合作精神面对和战胜挫折父母应让孩子明白,成功不过是群体活动过程的一部分,使他们感悟到,每个人都能赢也能输。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上更好地处理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或者根本就是美国文化,使得许多孩子无法面对“挫折”.竞争和苹果饼一样,太美国化了。尽管我们也喜欢慷慨大方、仁慈善良,但只有赢了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崇拜的。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生活就是赢家和输家之间的竞争,把人分成“最好的”和“不是最好的”两种。我们会柔声问婴儿:“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对蹒跚学步者的涂鸦之作,我们会盛赞:“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画。”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用品都要分出等级,比如电冰箱、壁炉饰品、纸币、色带、剪报等。
尽管我们对竞争情有独钟,但据有关教育者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健康”竞争。他们引用无数研究证明,以任何形式刺激竞争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成绩。其逻辑原理很简单,孩子们一心一意要避免失败时,便不会真正全神贯注于工作,“赢”便成了主要目标,学习也就退居其次了。
也没有证据能证明,竞争有利于性格的发展,合作游戏的鼻祖特里·奥利克相信,竞争鼓励孩子们作弊、说谎、蓄意破坏或者结帮阻止他人成功。
教育孩子看重合作精神及团体成功便能弥补我们教育文化的缺陷。尽管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但18~30月龄的孩子便开始了转变,慢慢出现亲社会行为,变得更加合作,乐于助人和与人分享等。
许多研究发现,孩子的合作和亲社会行为是得到社会接受的最重要性格特征。研究人员加里·拉德和同事们一起在每个学年的开始、中间和末尾三个不同时期,观察了学龄前儿童在操场上玩耍的情况,发现合作性格的孩子社会地位会得到提高,而缺乏合作性的孩子不太让人喜欢,不太经常被人选做玩伴。
研究者对合作游戏如何修正孩子的霸道行为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非霸道地与他人合作是“发育过程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为交友以及日后的婚姻和事业成功打下了基础。”教孩子们玩合作游戏和活动可以增加被同伴接受的可能性,提高与他人共享能力,更能接受别人的差异,保持更积极的同伴友谊。
教育孩子合作精神这一最重要技能的主要方式就是合作游戏。研究证明,通过游戏学到的合作技能更容易在同伴中普及开来。
--[美]施拉姆·卡夫特
10、夸聪明不如夸努力:激励孩子从挫折中站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总是得到夸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心里往往缺乏挫折承受力。
美国最近的研究表明,试图通过夸奖增强孩子的自信可能事与愿违。
经常受到夸奖的孩子容易自我陶醉,而且他们认为考试得高分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分数稍不理想就是彻底的失败。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所谓的失败就放弃努力。而因学习努力,而不是因智力受到夸奖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强,他们日后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卡罗尔·德韦克和克劳迪娅·米勒对412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
他们比较了因智力而受到夸奖和因学习努力而受到夸奖的两类学生。研究人员发现,当成功时,因智力受到夸奖的孩子认为自己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天生聪明,他们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
不过,当那些因努力学习而受到夸奖的孩子失败时,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而造成的。这类学生更有可能“振作精神,继续努力。”德韦克说:“夸奖孩子的智力,而不是赞扬他们自尊自强的精神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失败感,例如担心失败和避免冒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教育他们努力学习、集中精力,以及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这将使他们保持学习热情,增强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很多的挫折。
父母善于遵循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自然而然始终坚持的一种对孩子的能力锻炼。使孩子从中培养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学会处理挫折应对危机的方法,增强耐挫力和战胜挫折的智慧,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父母虽然已经注意到挫折教育的必要,但往往出于习惯,而忽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致使孩子缺乏自立自强性,对父母过于依赖,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未来的社会生存法则要求孩子必须很小就学会从挫折中站起来,这自然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家长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符合孩子自然成长过程的新的教育理念,把挫折教育作为孩子的必修课目,把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融入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