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18

第18章 怎样获得幸福的满足感(3)

也许是教育的结果,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似乎有这样一种观点,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所以当人们遇到不平之事时,或遭遇挫折打击时,接受不了,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常常这样问自己:事情怎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与我想象的不一样?其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同在这个世界中,有的人富得连养的狗都要吃高级食品,而有的人却没有饭吃;有的人从早干到晚,一个月都挣不了几百元钱,有的人什么也不干,却有花不完的钱。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再遇到不公平之事时,就会以平常心对待,就不会为此过度痛苦。因此,人们再遇到不公平之事时,不要总是问,为什么这样不公平,而是要想办法促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公平。苦难是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再遇到苦难时,就不会为此消沉和沮丧,而是积极地想办法战胜苦难。

心理不平衡有两种,一种是觉得社会或别人给予我的远远多于我给社会或别人的,故常存感激之情,并努力为社会或别人多做贡献,此时其心态是健康、向上和快乐的;另一种恰恰相反,总觉得社会亏待了自己,谁都对不起我,总在想方设法为己谋利,具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心态是不健康的、消极的和痛苦的。心理不平衡的产生是基于社会应该是公平的这样一种不正确的心理。

当我们面对挫折和打击时,积极的态度是怎样改变现状,消极的态度是怨恨自己,怨恨世界。澳大利亚人约翰福佩天生没有手臂,但他却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努力获得了传播学硕士学位,还被邀请到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学校讲演。他从来不问:“为什么我天生就没有手臂?”他只问自己:“我怎样去克服它?”所有你用手来做的事——梳理头发、点钱、开车、开门,他都用脚来做。约翰到中国餐馆吃饭是件有趣的事。当其他西方人用刀叉吃饭(他们认为用筷子实在太难了),约翰却表演他一流的用筷技巧——用脚趾。约翰说:“我接受我自己。没有了这些挑战,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世上之事没有绝对的公平。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遭遇而感到不平时,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东方佛教的理论和思想。佛学认为人有三世:前世、今生和来世,而且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前世修好行善,今生将有好运等着你;前世作恶多端,今生将遭恶报。用这种理论即可解释为什么你未做坏事却遭此厄运,那是因为你前世做了坏事,这也是一种平衡。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要想以后避免厄运,就应该从现在起多做好事,少做恶事,所谓不修自身修子孙,不修今世修来世。怀有这样的想法,就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课:乐观情绪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幸福”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之乐,是在我们有幸福的意识时才存在的。“幸福”是一种感激、珍惜的心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甜美的自觉的快乐。

幸福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之乐,包括由物质层次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感官之乐。幸福只有在我们有快乐的意识时才存在。

快乐是幸福之源。有了乐观的情绪,再加上感激、珍惜那种感动,就等于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情绪构成的

生活快乐不快乐,全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很多伟人、领袖一路向前,仿佛有胜利追随着他们,这些人足迹所至,无往而不利;他们好像是一切事物的主人、一切行动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能傲视群雄、征服一切,这一切其实应归功于他们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有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他们相信自己享有一切胜利的专利,在他们眼里,为生存而竞争,去获取成功,好像都十分的容易;他们能做到改变并控制自己的环境,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人物之一。他们做所有工作都举重若轻,就像巨型的起重机搬动一件物品一样轻而易举。

他们总是乐观,从不犹豫,从不恐惧未来。他们只知道任何事情到了自己手里,一定要做成功,一定要做得尽善尽美。因此,世界上的伟大事业仿佛必须由他们来做,这种坚强有力的人做起事来,从不瞻前顾后,从不迟疑不决。当事业路途上遇到任何困难障碍时,他们决不后退,总能自信地靠着他们的卓越才能奋力越过。

拉封丹指出:“上帝只帮助自信者。”

有经验的人可以从路过身边的人中指出哪些是成功者。由于成功者走路的姿势、成功者的一举一动都会流露出十分自信的样子。从他的气度上,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自立自助、有自信和决心完成任何工作的人。一个人的自立自助、自信和决心就是他万无一失的成功资本。同样,有经验的人也能随时随地看出谁是失败者。从失败者走路的姿势和气质上,能够看出他缺乏自信心和决断力;从他的衣着和气势上能够看出他不学无术;从他的一举一动也可看出他怯懦怕事、拖拖拉拉的性格。

加拿大作家金克莱·伍德说:“幸福并非来自生命的过程,而是来自你对生活的态度。”

认真地想想,你对生活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最后你就会成为自己认定的那个模样。

□乐观的性格最容易获得幸福

一个善于宽容、体谅他人的人,一个心地善良、心气平和的人,一个具有克制力和忍耐心的人,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正如柏拉图所说的,使别人幸福的人他自己也一定能得到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无法懂得生活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我们是经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还是黑暗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两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生活。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来作正确的选择,养成乐观、快乐的性格,而不是相反。

乐观、豁达的性格有助于我们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使整个世界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那种生性忧郁、悲观的人,永远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春日的鲜花在他们的眼里也顿失娇艳,无限美好的蓝天、五彩纷呈的大地都像灰色的帏幔。在他们眼里,创造仅仅是令人厌倦的、没有生命和没有灵魂的苍茫空白。

乐观、豁达的性格不仅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而且是良好品德的强大捍卫者。人类怎样才能战胜各种诱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富有哲理的回答是:“第一是欢乐愉快,第二是欢乐愉快,第三还是欢乐愉快。”这种欢快乐观的性格使心灵的沃土滋生善良、仁慈和正直的品格,它是仁慈友善的忠实朋友,是耐心和坚忍的忠诚卫士,是智慧之母、聪明之父,它也是道德良知的保护神。

生活中治疗精神抑郁最好的药方是欢乐和勇气——发自内心的欢乐和理性、诚实的勇气。

从许多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天才式的人物都是乐观、豁达、心地坦然的人。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善于享受真正的生活,善于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快乐。像荷马、贺拉斯、维吉尔、莫雷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等都是乐观豁达的人,在他们的伟大创造活动中洋溢着一种健康、宁静的快乐。像这样心地快乐、本性宽厚的人还有路德、莫尔、培根、莱昂纳多·德、文本、拉法叶和米歇尔·安吉罗等等。他们之所以总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总是忙于从事各种最快乐的工作——他们那富有的心灵总是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豪爽、豁达就是快乐,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就是幸福,童心常驻、精神快慰就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这些快乐、幸福和难得的精神享受绝不是那些一本正经、过分拘谨的人所能享受得到的。

快乐的心情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把快乐的心情称为蔚蓝的天空,快乐的心情就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永无止境的欢歌。它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灵魂、美德都从种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尽管烦恼和不安总是在时时吞噬着这种美好的心情,各种挫折和磨难会一点一滴地消耗它,但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丽的心情永远不会枯竭,而是历久弥坚以至永远。

许多研究显示,外向型性格对幸福有所帮助,而神经质性格能够导致不幸福。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很强的,同时也是一贯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外向型人对奖励很敏感,当他们面对这种奖励性刺激因素时,他们会经历一种更为积极的情感。因为与别人为伴的许多情形都比独处更为令人愉快,所以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那些社交情形,这样外向型人的主观福祉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因此,外向型人所拥有的更高幸福水平可以用他们在与别人积极互动中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解释,而且在面对同样的刺激因素与事件时,他们的反应态度也会比别人更为积极。外向型人即使在独居时、工作没有太多社交时或者生活在偏远的农村时也会比那些内向型人更快乐更幸福。

□什么样的快乐能够带来幸福感

“快乐”是什么?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切身体验让自己觉得“舒坦”就是快乐。“快乐”有短时间的“暂时之乐”及长时间的“恒久之乐”。暂时之乐具有对比,对比愈强烈,快乐也就愈大。恒久之乐产生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好心境。

快乐可以来自感官欲望的满足,例如看一场电影、到KTV唱歌、到温泉泡汤、或是大吃一顿。快乐也可以来自纯精神之乐,例如对真、善、美那种境界的陶醉;考试完毕、完成工作时的那种解脱和成就感;或者对过去甜蜜的回忆;或对美梦成真的期待。

一位妈妈说:幸福就是看到熟睡中的女儿那种安详的神态。

一位女儿说:幸福就是穿着妈妈手织的毛衣的那种温暖。

一位基督徒说:幸福就是在“谢饭”后吃到那第一口食物时的心情。

感激和珍惜都是一种“满足”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人们才会感到幸福。幸福是快乐的同义语。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幸福可以等于快乐,因为你察觉幸福时,你必然会觉得快乐。可是快乐并不等于幸福,因为你觉得快乐时,尤其仅是来自感官的快乐,譬如吃一块好吃的雪糕,你未必觉得那是得来不易和值得珍惜的。所以,快乐要加上感激、珍惜等才等于幸福。

按照快乐的定义,使你的神经“舒坦”就是快乐,得到快乐似乎非常简单,你只要设法不断地刺激大脑的“愉悦区”即可。但是,你却无法凭意念任意指挥你的神经使它舒坦,你仅能借“外力”,例如吃一餐美食,使你的神经暂时舒坦,却无法使它永远舒坦。而且,一旦贪求过度,譬如连续的大宴小宴,过后你的神经就会变得麻木,甚至觉得比原来更不舒坦。

外力的确可以使你的身体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因而觉得快乐。但你必须适可而止,你无法借外力得到连续不断的快乐。例如,暴饮和暴食,都会使你得不偿失;而且,很多使你快乐的东西还对身体有害。现代的健康常识告诉人们:过度寻求“快乐”的刺激,结果往往是不幸福的,甚至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如果“快乐”是有负担或有后遗症的,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与否取决于智慧与人生观

有人说,快乐的要素依序为:财富、健康、美满的婚姻、理想的工作、孝顺的子女。真的是如此吗?严格地说,这些都不是快乐的要素。所谓要素,就是必要的条件:“财富”有必要吗?根据统计,多数的亿万富翁都并不快乐;“健康”有必要吗?孔子的弟子颜回又穷又多病,却过得非常快活,孔子还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其实,达到快乐的要素只有一项,就是具备生活中的“智慧”。所谓生活智慧,不是智者才有的那种形而上的大智慧,而是一个人的情商(情绪智商)。说得具体些,就是“乐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具生活智慧,或高情商的人,对人生的态度就必定会乐观和积极;反之,一个悲观而消极的人,也就一定情商低落。

至于财富、健康……都是快乐之源,只能说是达到快乐的充分条件,都有加强快乐的作用。相较之下,只有“生活智慧”,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快乐的必要条件是“乐观”加上“积极”。在街头,你偶尔会看到乐观而懒散的流浪汉;另外,据说拿破仑和希特勒虽然狂傲,却都是积极而不知休息的人。乐观和积极二者缺一,就不具备生活的智慧,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储存快乐中感受幸福的快乐

拥有幸福感觉的好方法就是储存快乐的来源并加以扩大。你可以借助很多方式来收集贮藏这些来源。

我们不要将快乐的来源看成一项特别不寻常的事或举动,而将它视为种种“满意的”累积结果。

刺激与松弛在快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人快乐与否,决定于个人“人生观”的选择。你选择乐观、积极,你就能得到快乐;你选择悲观、消极,你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刺激是快乐的最大来源之一,它以许多方式翩然降临在我们身上,从新食品、新朋友、新观念甚至于从神秘、惊人的冒险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新奇感受与经验等等。

此外,兴奋也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一般说来,如果你的满足感增加,你必然会快乐。假设有一天,你因为凡事都不顺心而使你心烦意乱,觉得很不快乐,建议你不妨与烦心的事来一次竞赛,有意地堆积满意的心情,直到发现满足胜过你原有的不满意,如此你一定就不会觉得那么难过了。

又假设你和一位好友吵架,又因交通阻塞以致在一重要的业务会议上迟到;开完会后,公司发表公告说今年不加薪;上班时牙痛的不得不请假去看牙医,好不容易回到家又看到邮箱里塞满了账单——这是多么令人不高兴的一天啊!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计划一个充满乐趣的傍晚。你可以拨电话和一些知心朋友聊天,打打球,到一间优雅的餐厅好好享受一顿晚餐;吃完饭后再去看场电影,放松放松身心。这样,你白天积压的不满意就会被晚间的满意所取代,会显得快乐一些。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简单了,不会有什么效力,不过多次的试验都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是很管用的。尽管它无法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稳定情绪,使你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