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25

第25章 幸福人生的加减法(2)

美籍华人、著名心理学家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痛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光,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多侧面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万事万物。如果你看到事物中好的一面,你的心情是愉快的;相反你看到事物中不好的一面,你的心情是沮丧的,甚至痛苦的。

乐观地看待问题还是悲观地看问题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其性格决定的。这种习惯在主动注意下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至少你可以这样,在做出一种推测后,再做出相反的考虑。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是如何看待的问题。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生活已经这样,我们应该尽量有意识地多看其好的一面,少想其不好的一面。比如面对退休,特别是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从前呼后拥一下子变成门前冷落车马稀,很容易有一种失落感。但仔细想想,在失去职位后,自己还得到了很多好处。有了更多时间去投入爱好,从此拥有了自由身,没有任何工作压力,不必再小心翼翼周旋于官场之中。

当一个人面对生活变化时,既要看到所失,又要想到所得。提醒自己,失去的已经不属于自己,珍惜现在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乡下住着一对清贫的老夫妇,一个农人和他的妻子,他们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匹马。不过,尽管他们的财产少得可怜,他们却总觉得放弃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关系。

有一天,他们想把马卖掉,或者用它交换些对他们更有用的东西。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换些什么东西。

“老头子,你知道得最清楚呀,”老太婆说:“今天镇上是集日,你骑着它到城里去,把这匹马卖点钱出来,或者交换一点什么好东西:你做的事总不会错的。快到集上去吧。”

于是,农人牵着马去赶集了。

半道上,有一个人拖着步子,赶着一只母牛走来,这只母牛很漂亮,不比任何母牛差。

“它一定能产出最好的奶!”农人想,“把马儿换一头牛吧。”于是,他们就交换了。农人本来可以回家了,因为他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了。不过,他想既然去赶集,就牵着牛继续往前。

不一会儿,他赶上了一个赶羊的人。

“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羊,非常健壮,毛也好。我倒很想有这匹牲口,”农人心里想。”它可以在沟旁边找到许多草吃,有一头羊可能比有一头牛更实际些吧,我何不跟他交换呢?”

赶羊人当然是很愿意的,这笔生意马上就成交了。

于是,农人就牵着他的一头羊继续往前走。

忽然,他又看到一个人臂下夹着一只大鹅。

“你夹着一个多么重的家伙!”农人说,“它长得真肥!如果把它系上一根线,放在我们的小池子里,那多好呢。我的老女人说过不知多少次:我真希望有一只鹅!现在她可以有一只了。你愿不愿用我的羊换你的鹅,我还要感谢你。”

他们又成交了,这个农人得到了一只鹅。

这时他走进了城,碰到一个人系着一只短尾巴的鸡,她不停地眨着一只眼睛,看起来倒是蛮漂亮的。“咕!咕!”这鸡叫着。农人一看见,心中就想:“这是我一生所看到的最好的鸡!哎,我的天,我倒很想有这只鸡哩!一只鸡总会自己养活自己的。我想拿这只鹅来换这只鸡,一定不会吃亏。”

“我们交换好吗?”他说。

当然,农人又和别人成交了,他带走了鸡。

天气很热,农人也感到累,他来到了一个酒店门口,正想要走进去,但店里一个伙计走出来了,他们恰恰在门口碰头。这伙计背着一满袋子的东西。

“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农人问。

“烂苹果,”伙计说,“一满袋子喂猪的烂苹果。”

“这堆东西可不少!我倒希望我的老婆能见见这个世面呢。去年,我们院里的那棵老苹果树只结了一个苹果。我们把它保藏起来,它待在碗柜一直待到裂开为止。那总算是一笔财产呀。我的老婆说。现在她可以看到一大堆财产了!”

“你打算出多少钱?”伙计问。

“哦,我想拿我的鸡来交换。”

农人又成交了,换得了一袋子烂苹果,他走进酒店,一直到酒吧间里来。他把这袋子苹果放在炉子旁边靠着,一点也没有想到炉子里正烧着火。房间里有两个英国人:他们非常有钱,他们的腰包都是鼓得满满的。

咝……咝……咝!咝……咝……咝!炉子旁边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这是苹果开始在烤烂的声音。

“是什么呀?”

呵,不久,他们就知道了一匹马换得了一头牛,以及随后一连串的交换,一直到换得烂苹果为止的整个故事。

“乖乖!你回到家里去时,保管你的老婆会结结实实地打你一顿!”那两个英国人说,“她一定会跟你吵一阵。”

“我将会得到一个吻,而不是一顿痛打,”农人说,“我的女人将会说: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我们打一个赌好吗?”他们说,“我们可以用满桶的金币来打赌——1000镑对112镑!”

“一斗金币就够了,”农人回答说,“我只能拿出一斗苹果来打赌,但是我可以把我自己和我的老女人加进去——我想这加起来可以抵得上总数吧。”

“好极了!好极了!”他们说,赌注就这么确定了。

店老板的车子开出来了。那两个英国人坐上去,农人也上去,烂苹果也坐上去了。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农人的屋子面前。

“晚安,老太太。”

“晚安,老头子。”

“我已经把东西换来了!”

“是的,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知道。”老太婆说。

于是她拥抱着他,把那袋东西和客人们都忘记掉了。

“我把那匹马换了一头母牛。”他说。

“感谢老天爷,我们有牛奶吃了。”老太婆说。

“是的,不过我把那头牛换了一只羊。”

“啊,那更好!”老太婆说,“你真想得周到:我们给羊吃的草有的是。”

“不过我把羊又换了一只鹅!”

“亲爱的老头子,那么我们今年过节可以真正有鹅肉吃了。”

“不过我把这只鹅换了一只鸡。”丈夫说。

“一只鸡?做得好!”太太说。“鸡会生蛋,蛋可以孵小鸡,那么我们将要有一大群小鸡,将可以养一大院子的鸡了!啊,这正是我所希望的一件事情。”

“是的,不过我已经把那只鸡换了一袋子烂苹果。”

“现在我非得给你一个吻不可,”老太婆说,“谢谢你,我的好丈夫!你知道,今天你离开以后,我就想今晚要做一点好东西给你吃。我想最好是鸡蛋饼加点香菜。我有鸡蛋,不过我没有香菜。所以我到学校老师那儿去——我知道他们种的有香菜。不过老师的太太是一个吝啬的女人。我请求她借给我一点。‘借?’她对我说:‘我们的菜园里什么也不长,连一个烂苹果都不结。我甚至连一个苹果都没法借给你呢。’不过现在我可以借给她10个,甚至一整袋子烂苹果呢。”

她说完这话后就在他的嘴上接了一个响亮的吻。

两个英国人输了,他们就付给农人112镑金子,因为他没有挨打,而是得到了吻。一切事情存在一个角度问题,从这边看,是错的,从另一边看,是对的。□幸福与苦难都是对生命的强烈体验

只要真心做一件事,不计较得失,任何人也会创造出快乐的源泉。人生中总是在不断地承受着这样与那样的磨难,高兴时,承受是一种享受;悲伤时,承受是一种忍受;过往的,承受是一种保留;现在的,承受是一种认可;未来的,承受是一种追求,追求着更美好的明天。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体验有很大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人们对幸福和快乐却有着一种共识,比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或者处于某些境遇,夜宿林中木屋,一夜酣睡,早晨醒来,走出木屋,呼吸一下林中潮湿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鸟鸣,是一种快乐;夏日旅游,口干舌燥时,发现一股美丽而清亮的山泉,用手捧起,痛痛快快喝一口清澈冰凉的泉水,是一种惬意;在咖啡厅,幽暗的烛光,伴着舒缓而美妙的轻音乐,与红颜知己倾心相谈,是一种温馨;冬天午后,外面寒风刺骨,室内温暖如春,慵懒地躺在床上,沐浴着冬日的阳光等等,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相反,有些事情,人们都感到非常痛苦,比如,亲人去世、身患重病、事业受挫等。这是人的共同点。

有些事情,当时感到特别快乐和兴奋,但是事后回忆起来觉得乏味、空虚甚至后悔,比如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放纵生活;有些事,当时觉得懊恼甚至堵心,但事后回忆起来却感到快乐,比如假日里一家人驾车旅行,半路上车胎没气了,与家人一起更换轮胎。有些痛苦的事,事后回忆起来,反倒令人充满幸福感,比如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人讲起童年时的贫困与艰难;有些快乐的事,事后回忆起来令人悲伤,如一个丧偶的人回忆起与伴侣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有些快乐是个定数,如果提前支取,将来要加倍偿还。有时你得到的只是小的、暂时的快乐,失去的将是大的、长远的快乐。

有些快乐根本不能沾,比如吸毒。有些人因一时的快乐换来了长期的痛苦,比如因违章高速飙车,造成车祸导致终生残疾。有些人,历经长期艰难和困苦,最终赢得快乐,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幸运学子,不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吗?

过度的快乐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其此时的内心体验是快乐的。但这样的人往往令人反感,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别人的反感情绪反馈回来,必将减弱其幸福感。精神症状中的躁狂状态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躁狂症状的表现形式是: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过高,兴奋话多,爱管闲事,办事草率,不顾后果,易冲动。虽然精力充沛,但由于办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所以实际工作效率不高。由于控制能力减弱,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抑郁是自己痛苦,躁狂易给别人造成痛苦。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痛苦与快乐并存,也就是说正性情感体验与负性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一个贪官在接受别人行贿的钱财时,既有占有不义之财的满足感,又有担心一旦东窗事发造成身败名裂的紧张与恐惧;婚外情既有新鲜刺激带来的快感,又有担心被人发现而影响前途和家庭生活的恐惧紧张;分娩的过程,在肉体痛苦的同时,又体验着即将做母亲的喜悦。

欺骗可以减轻一时的痛苦,就像麻醉药可以解除肉体的一时疼痛,但有时也是必要的。比如面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的儿子因突然的疾病英年早逝,如果将这不幸的消息告诉老人,老人肯定会悲痛欲绝,加上此时老人头脑也不是非常清醒,这样就不如编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老人,儿子出门远行暂时回不来,尽管他(她)也牵挂,但总比直接告诉他这个噩耗要好得多。但是当一个人精神空虚时,靠麻醉的方法获得快乐是万万不可的,那就像吸毒,短暂的快乐过后是更大的痛苦。

从道德层面上讲,快乐不能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之上,像那些坑蒙拐骗之徒,马路“碰瓷”之辈,他们虽然通过精心策划,取得成功时也会产生一时的快感,但事后或更长时间以后,终将受到良心的谴责。从长期来看,出于良心的谴责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当时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可持续的,相反为社会做出贡献、给别人带来帮助而产生的快乐则是心安理得的、可持续的、高尚的。

快乐的境界有低有高,因爱而付出所得到的快乐,助人为乐,境界最高;其次是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这些快乐与贪得无厌而得来的快乐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快乐可以与别人分享,比如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赢得奥运会举办权而举国欢庆;而有些事只能自己偷着乐,比如买彩票中了大奖,虽然异常兴奋,但恐怕谁也不会逢人便说。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的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感受。幸福是灵魂的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二者均是对生命意义的强烈体验。

快乐的极限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痛苦的极限是度日如年,万念俱灰,生不如死,欲哭无泪等。对痛苦感体验最深的是抑郁症病人。抑郁症状的表现形式是:没有明确原因,但就是高兴不起来,自己感到脑子特别笨,身体难受,自责自罪,悲观厌世,度日如年,自杀行为是抑郁症状的最危险行为。

当人们面对重大的挫折和打击时,往往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果真是这样,你最痛苦也就罢了。但可能吗?你了解世上究竟有多少人比你更不幸吗?

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老人,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终日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解脱。她去问神父,有没有办法让她的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乞讨,如果有一家没死过人,就让他给你一粒米,你讨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老人听后便马上去乞讨,但一路走来竟发现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她一粒米也没讨到。于是,她恍然大悟:亲人去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她感到自慰,并逐渐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哲人说:苦难使人生有意义。了解了这点会对痛苦抱有平常心。客观地说,生活中既有鲜花笑脸和阳光,也有挫折打击和痛苦,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活一世不会总是一马平川,春风拂面,生活中不会总是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望、挫折和不幸。只是有的人一生可能顺利一些,有的人可能挫折多一些而已,但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人恐怕没有,在人生的某一时段你可能是不幸的,但若说你是最不幸的人恐怕是言过其实了。实际上比你不幸的人有的是。

有这样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是,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一笔值得骄傲的人生财富,你再怎么说以前的苦难,你都不会自卑,反而有一种豪气;别人听说你的苦难,也不觉得是在听你念苦经,而觉得是听传奇,不会可怜你轻视你,反而敬重你。

□告诉自己:你不是真的不幸

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态度而绝非外在表现。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境。作为一个残疾人也有自己快乐的生活哲学,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生理的缺陷而失去原本生活所给予他们的快乐。比尔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机器故障导致他的右眼被击伤,抢救后还是没有保住,医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尔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但现在却整天沉默寡言。他害怕上街,因为总是有那么多人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长,妻子苔丝负担起了家庭的所有开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个职,她很在乎这个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想让全家过得和以前一样。苔丝认为丈夫心中的阴影总会消除的,那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