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03

第3章 你是个幸福的人吗(1)

就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多数在西方国家和一些东方国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前人开心。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依,一位积极心理学的权威问过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不开心呢?”

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当今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而他们都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引自《幸福的方法》

第一课:物质富有的人们为什么不开心

幸福在何方?当我们试图预测某某东西会让我们幸福时,往往会感到失望,因为结果常常是错的。幸福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认为,如果你想通过追求浪漫、一辆新车或者一顿奢侈的晚餐而得到幸福的话,可以预言,你必定不能如愿以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的极大丰富,我们原来的很多梦想变成了现实。甚至在某些方面,现实超过了我们的梦想。按说我们现在应该比过去活得快乐,但是我们却似乎没有感觉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活富有为何并未让我们感到幸福

当代社会中,有许多人为自己不能像百万富翁那样享受生活而遗憾。然而富有能与幸福划等号吗?或者说,财富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吗?

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研究: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边际效益递减)。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960年更高,他们比过去有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他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显著增加他们幸福的感觉。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重了,于是有人问,幸福在哪里呢?

生活的富有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觉。有关的统计调查也支持这种观点。剖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快乐程度与达到目标的难易程度成正比

得来的越容易,快乐感就越低。在贫困年代,我们很难获得的物质享受或达到的目标,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变得易如反掌。因此,同样的事情,过去我们做到了会感到特别高兴,现在却无所谓。三十年前我们会因为买一辆自行车高兴很长时间,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别说买辆自行车,就是买摩托车,谁也不会觉得再有兴奋之感,因为很多家庭已拥有了私家汽车。

(2)适应或习惯的心理影响幸福的感觉

人有一种本能,就是对幸福和快乐有很强的适应性。

结婚的第一个月叫蜜月,夫妻的幸福感最强,而结婚半年后,夫妻间的新鲜感消失了,那种幸福的感觉就减退了。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说是过去的梦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过去的想象。实现了理想应该高兴,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受到呢?俗话说:“盐吃多了不咸,糖吃多了不甜。”在寒冷的冬天,当你把冰凉的双手放进热水里时,开始感觉特别烫手,过一会儿烫手的感觉明显减弱,再过一会儿就不觉得烫而只觉得暖和了。这是感觉的适应,人的心理同样具有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生活水平还在逐步提高,这种幸福感却在逐渐减弱。正如心理学家英格勒·哈特所说:“快乐并非富裕之结果,而是刚刚富裕后带来的短暂效应。”

(3)物质生活水平与心理需求同步增长

实际生活水平永远也赶不上欲望,所以也使人永难满足。没有钱时,你认为有钱和富有是令人幸福的事情。可当你有了钱后,你不仅不会长期觉得幸福,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钱。事业成功也是一样,如果你事业成功,你会为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你并不会长期驻足于满足现状,而是具有了更大的雄心。所以财富与成功都不会令人幸福常驻。人的这种心理特性,利弊同在。好的方面,作为一种动力,推动人努力向上,不断进取,走向成功,但其缺点是降低人的幸福感。

(4)攀比心理是幸福的大敌

过去,由于息较为封闭,我们不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因为宣传的误导加上我们的天真,误以为国外的生活水平远不如我们,所以我们总是处于盲目的幸运和优越感之中。而一旦国门开放,我们忽然发现,原来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远不如人家,于是我们又异常痛苦。在我们盲目乐观、夜郎自大时,世界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们生活水平比原来提高了,反而却变得不如原来快乐了”。因为幸福感与比较心理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我们常常因为比别人强而快乐,因为不如别人而苦恼。

(5)时代的发展总会带来新的烦恼

因为汽车多了,在大城市,塞车现象已经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变革时期很多制度、法规尚不完善,相应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贫富差别加大,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特别是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令我们十分不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人们将各种因素整合,然后形成了现在的心情。实际上,幸福感就是由各个因素相加而来的。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位专门研究行为学的博士认为,幸福感受取决于遗传。他指出,一对双胞胎,即使他们中的一个是CEO,另一个做水管工人,但对人生的满意程度仍然完全相同,即他们都很幸福或不幸福。这说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的境遇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也许会让很多人不理解,因为这会使他们追逐幸福的努力显得可笑。有一个医生,事业有成,经济殷实,家庭美满,自我感觉非常幸福。但五年前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领班小姐,疑为仙人,便趋前“套磁”。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哦。”这位朋友当即如雷轰顶,大受刺激,幸福感几乎消失殆尽,他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今天的他已开上一部新款的“爱丽舍”。每当看见没有车的朋友他都会报着“同情之心”这样说:“唉!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台湾创立济慈医院的证严法师,在一次讲法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这句极朴素的话对每个追求幸福的人都是一种最实际的开悟。因为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上例中的医生,之所以把有车开视为幸福的标准,实际上是在用一个片面的逻辑陷阱蓄意误导人们: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

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可能被每一个人所拥有。满足感和不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可以偏概全。现在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不厌其烦地对大众进行洗脑:追求成功,紧跟时尚。不择手段地占有财富是光荣的,穷人都是因为无能而遭淘汰的一族。在这种氛围中,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是用来证明自己,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会公认”的幸福标准,把幸福量化为“两套住房,一辆汽车,漂亮老婆(有钱老公)”等等,一天到晚汲汲于此。最终结果却是:幸福没有找到,时间却在焦灼中飞速流逝了。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来说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物质与精神:哪个更让你幸福

“明天我要赚更多的钱”,“明年要在今年的基础上收入更高,财富更多”,相信很多国人都在岁未年初之际会这样想。但这种观念,现在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识界人士中遭到抵制。他们现在推崇“活在当下,活得fit(舒适、适宜)”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头衔很高、待遇不错,只是外表风光,但活得太累,每天加班加点,大部分时间呆在办公室里,这样的生活太枯燥。还有人认为,在一个强手林立的大公司,竞争肯定会很激烈,人际关系也会很紧张,工作肯定不会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他们主张一切“fit”,只要适宜、舒适,不要强求、过劳。他们希望每天活得快乐,人们已经开始了比欢乐、比长寿、比轻松、比谁活得更自在,以便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从而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们要么自己在家办公,要么找一家中型公司,让自己的能力绰绰有余,使工作成为生命的享受。当然,这些观念是在物质生活达到相当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精神与物质哪一个能更让我们感觉到幸福呢?不同情境之下得出的答案完全不同。现实中,有的人物质上相对富足,然而整天浑浑噩噩,度日如年;有的人物质上相对匮乏些,但精神充盈。由此我们会想到一些乞丐,如果他们不是头脑不清醒,或是智力有障碍,他们整日的悠闲与从容,绝对是我们艳羡的精神富翁。话说回来了,也许正是他们的那种生理重创才换来了他们一世的清爽。板桥先生所言甚是,“难得糊涂”,在没有功利和物质的羁绊下,人们又何尝喜欢逐鹿中原、决战沙场?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财富的多寡,仿佛成了衡量一个人才干和价值的尺度。当一个人被列入世界财富榜时,会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但对于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诗人但丁说:“拥有便是损失。”财富的拥有超过了个人所需的限度,那么拥有越多,损失越多。

让我们看一看米勒德·富勒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一栋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问题也来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还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他们热泪盈眶。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这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

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资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一位叫E·M·福斯特的作家也谈到过财富给他带来的烦恼。几年前,福斯特购买了一片小树林,然而时间久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财产对人的精神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小树林使他心里常沉甸甸的。它给了他尊严,却拿走了欢乐。因为这笔财产给他带来了麻烦和不便,就好比家具需要除尘,除尘器又需要佣人,佣人又需要“保险印花”。这些事情让他在准备赴宴或者到河里游泳之前,左思右想,不能决定去还是不去,原本的好心情随之荡然无存。

其次,他觉得小树林应该再大一些,以容纳快乐高飞的小鸟。可他没有能力买下邻居所拥有的林边田野,也不愿谋财害命,这种种限制使他心烦意乱。

其三,财产使他感到应该用它做一些事情,比如砍倒树或在树缝中栽上新树。这些奇怪的想法折磨他,他无法享受小树林。

其四,常有经过的人采挖林中的黑刺莓、毛地黄和蘑菇。他感慨:“上帝啊,我的小树林到底属不属于我?如果它属于我,我能阻止别人在那儿散步吗?”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最终也像某些人一样,用墙将林子围起来,用栅栏把众人挡开,直到他能真正享用它的小树林。这就是财富对人的精神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它,它就会像一个最蛮横的主子一样奴役我们!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对于财富,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做美德的累赘。财富之于美德,犹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也不可留在后面,但它却妨碍行军。不仅如此,有时还因顾虑辎重,而丢掉胜利或妨碍胜利。”

培根更指出:“巨大的财富若不分发出去,也就没有真正的用处。”世界级的时装大师范思哲拥有令人咋舌的财产,光是他收藏的名画、古董、家具就价值连城。但他除了能亲眼看见这些财富外,还能得到什么呢?一个谜团重重的枪杀,使他的财产立刻变成了“他人的财富”。所罗门——古以色列国王,以智慧著称。他告诫人们,不可急于聚敛财富:“凡是匆忙发财的,必难以清白。”“不要追求显赫的财,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清醒地使用财,愉快地施与财富,心怀满足地离开财富。”这就是培根的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这些建议。

我们并不是一概排斥财富,我们厌恶和蔑视的是对个人财富的过分贪求,是以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我们努力创造财富,我们所追求的,正如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所说的:“并不是贪婪的掠夺品,而是一种行善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

□有了足够的钱,我们就幸福吗